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只不过是把人们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用文字记录在纸上,这本不是困难之事,但却被学生称为“作文难”。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有首写百灵鸟的诗写得好:“百喉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人鸟同理,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创新意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此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法生活,积累创新素材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因此,我们不能天天把学生关在“金笼子”里,而应适当地把他们放归“自然”,让他们走进生活,积累创新的素材。例如在教学习作“记一处自然景观”时,正值夕阳落山,我便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观看。天空中的云朵瞬息万变,学生的想象也随之变化多端:鲤鱼跳龙门、八仙过海、大浪淘沙,想象之奇特,令人扼腕惊叹。如果不是亲自观察,怎会有如此创意呢?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被调动了起来,自然就会兴味盎然、笔下生情。
多读多练,提高创新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指导学生结合所读文章进行练写,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写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创造出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新形象。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以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展现出学生作文中的童真、童趣。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草原》这样的美文之后,我就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并配以图画,使之图文并茂、富有创意;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则让学生改写、续写,并且要求学生要写出不同的感受,结果全班40多名学生竟写出了三十多个不同的题目:《归来吧,可怜的灵魂》《一个生命的消失》《“幸福”》《流星,为她照亮了通往天堂的路》,一篇篇文章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结合课外阅读进行练写
阅读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因此,我经常利用大阅读课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练写。“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这种长期的浸润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有的学生改写了《水浒好汉下梁山》,还有的学生改写了《贾宝玉新传》《后西游记》等。虽然笔法稚嫩,但却极富创造性。
丰富辞采,形成创新风格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要让学生写出的文章生动,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训练语言的场所和机会。
古诗词赏析会
中国的古诗词源远流长、辞采精美,如果恰当地运用于作文之中,能使作文增色不少。因此,我经常开展古诗词赏析会,让学生把妙文佳句熟读成诵,以便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如在教学习作《春游》时,学生便巧妙地借用了《晚春》一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望着那漫天飘飞的‘雪花’,我对春的依恋之情也如这百般红紫的草木一般。今天恰好是星期天,我便约了几位好朋友一起去挽留那美丽的春色。”还有的学生用上了朱熹的《春日》、韩愈的《早春》,每一篇都各有特色,读来令人赞不绝口。
佳句点评赛
为了让学生能吸纳众家之长,我还常给他们读一些精美的范文,让他们点评,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试看这一段对春景的描写:“下了河堤,我顺着崎岖的小路走,不多时就来到了彩山脚下。往上看,山相当高,郁郁葱葱,远远就闻到了各种花的香味,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我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来到半山腰,只见几株杏树,花开正艳,引来了一群群的蜜蜂。啊!这些快乐的小天使又活泼起来了。”可有朱自清的《春》和袁鹰的《小站》的影迹?然而,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
注重自改,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批互改作文的做法,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曾提倡过,他說道:“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让学生一改当常态,变为提笔批改的“先生”,既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天性及旁窥心理,又可唤起学生心理的兴奋点,诱发学习兴趣。通过互评互改,学生可取长补短,也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方可熟中生巧、步入创造,同时可避免作文的随意性、盲目性,并且,教学效果确实比传统写作教学课上师讲生听的灌输式要好得多。
师法生活,积累创新素材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因此,我们不能天天把学生关在“金笼子”里,而应适当地把他们放归“自然”,让他们走进生活,积累创新的素材。例如在教学习作“记一处自然景观”时,正值夕阳落山,我便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观看。天空中的云朵瞬息万变,学生的想象也随之变化多端:鲤鱼跳龙门、八仙过海、大浪淘沙,想象之奇特,令人扼腕惊叹。如果不是亲自观察,怎会有如此创意呢?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被调动了起来,自然就会兴味盎然、笔下生情。
多读多练,提高创新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指导学生结合所读文章进行练写,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写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创造出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新形象。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以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展现出学生作文中的童真、童趣。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草原》这样的美文之后,我就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并配以图画,使之图文并茂、富有创意;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则让学生改写、续写,并且要求学生要写出不同的感受,结果全班40多名学生竟写出了三十多个不同的题目:《归来吧,可怜的灵魂》《一个生命的消失》《“幸福”》《流星,为她照亮了通往天堂的路》,一篇篇文章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结合课外阅读进行练写
阅读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因此,我经常利用大阅读课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练写。“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这种长期的浸润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有的学生改写了《水浒好汉下梁山》,还有的学生改写了《贾宝玉新传》《后西游记》等。虽然笔法稚嫩,但却极富创造性。
丰富辞采,形成创新风格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要让学生写出的文章生动,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训练语言的场所和机会。
古诗词赏析会
中国的古诗词源远流长、辞采精美,如果恰当地运用于作文之中,能使作文增色不少。因此,我经常开展古诗词赏析会,让学生把妙文佳句熟读成诵,以便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如在教学习作《春游》时,学生便巧妙地借用了《晚春》一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望着那漫天飘飞的‘雪花’,我对春的依恋之情也如这百般红紫的草木一般。今天恰好是星期天,我便约了几位好朋友一起去挽留那美丽的春色。”还有的学生用上了朱熹的《春日》、韩愈的《早春》,每一篇都各有特色,读来令人赞不绝口。
佳句点评赛
为了让学生能吸纳众家之长,我还常给他们读一些精美的范文,让他们点评,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试看这一段对春景的描写:“下了河堤,我顺着崎岖的小路走,不多时就来到了彩山脚下。往上看,山相当高,郁郁葱葱,远远就闻到了各种花的香味,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我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来到半山腰,只见几株杏树,花开正艳,引来了一群群的蜜蜂。啊!这些快乐的小天使又活泼起来了。”可有朱自清的《春》和袁鹰的《小站》的影迹?然而,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
注重自改,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批互改作文的做法,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曾提倡过,他說道:“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让学生一改当常态,变为提笔批改的“先生”,既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天性及旁窥心理,又可唤起学生心理的兴奋点,诱发学习兴趣。通过互评互改,学生可取长补短,也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方可熟中生巧、步入创造,同时可避免作文的随意性、盲目性,并且,教学效果确实比传统写作教学课上师讲生听的灌输式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