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不再沉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h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即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问题从无到有;创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关注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精准发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78-02
  “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应该有不断质疑、提问、解答、思辨的过程。学生只有提出问题,才算得上真正的探究,而探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实践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看,教师过于关注知識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敢、不愿、不会、不善提出问题,进而导致学生思维的固化和课堂教学的呆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未来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问题从无到有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提出问题往往是学生思维的起始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知道该怎样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各个教学环节,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出发,把现实场景融入数学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构建思维框架,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案例1]“圆的周长”教学
  师:同学们,我手里有一张圆形的卡片,谁能测量一下它的周长?
  生1:我会测量。
  生1拿着直尺来到了讲台上,可是他发现圆形和长方形、正方形都不一样,它是一个曲线图形,可是尺子却是直直的,根本不能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谁想来试试?
  生2:圆是曲线,要怎么测量它的周长呢?
  生3: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这个圆形卡片在纸上滚动一圈,它所经过的“路程”不就是它的周长吗?
  生3按照这个方法,果然测量出了圆形卡片的周长。但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又有了新的疑问。
  生4:这样测量还是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生5:圆的半径和直径很容易测量,不知道它们与圆的周长有没有关联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问题情境导入法,通过让学生测量圆形卡片的周长激发学生的兴趣。生1测量圆的周长的失败,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圆是曲线图形,应该怎么测量其周长呢?正是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当生3终于成功测量出圆的周长后,学生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反而产生了新的疑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产生疑问—初步释疑—产生新的疑问”的过程,这正是问题意识流露的表现。
  二、创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体现。实际上,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然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前人总结的定论,大多数都属于真理性知识,这就使学生不会对数学知识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也就是没有问题意识,缺乏质疑的精神。尽管很多数学知识是真理性知识,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是否敢于质疑,与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有很大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不提问,并不是他们对所学知识没有疑问,而是出于各种原因,不敢提问、不愿提问。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消除疑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案例2]“轴对称图形”教学
  师:我手里就有一个大大的“囍”字(出示图案),你们能用剪刀和卡纸剪出这样一个“囍”字吗?
  生1:这个图案真漂亮呀!这个图案的两边一模一样呢。
  生2:老师,您这个图案是怎么剪出来的呢?
  生3:怎样才能让“囍”字的两边完全一样呢?
  生4:是不是可以把卡纸对折起来再剪呢?
  (学生一边剪纸,一边提出各种各样的提问,很快他们就在卡纸上描出轮廓,最后剪成了好看的“囍”字)
  师:通过剪纸的过程,我们发现把卡纸对折能够更快地剪出这个“囍”字,这就说明将“囍”字对折后两边可以完成重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是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不少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是用幻灯片播放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尽管这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轴对称图形之美,但却无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案例中有两个亮点:第一,教师通过“囍”字导入课程,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下一步的质疑和提问奠定了基调;第二,教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问题,比如“怎样才能让‘囍’字的两边完全一样呢?”“是不是可以把卡纸对折起来再剪呢?”正是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了提问的勇气。
  三、关注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精准发问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持续探索的原动力。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师要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在教学重点处、难点处、易错处设置问题,在激发学生提问热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提问的精准度。对于学生而言,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两提两不提”的原则。所谓“两提”就是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一定要提出疑问,进行质疑;对于那些与自身认知或教材内容相矛盾的知识要提出疑问。所谓“两不提”指的是对于那些已经理解了的知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不宜在课堂上提问;对于那些与所讲知识点无联系的知识,不宜在课堂上提问。   [案例3]“分数的加法”教学
  师:我们来看一道分数相加的题目,1/4 1/8等于多少?
  生1:1/4 1/8=2/12,我是这样计算的,分子和分子加起来是2,分母和分母加起来是12,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2/12。
  师:同学们,生1做得对吗?
  生2:对的,前面学过分数的加法,就是分子与分子相加。
  生3:不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一样,不能简单地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对生1的解答过程产生怀疑)
  生4:为什么这道题不能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呢?我还是不明白。
  师:谁能为生4解释一下呢?
  生5:我是这样考虑的(如下图所示),1/4和1/8的分数单位不一样。1/4相当于把一块蛋糕分成4份,取其中1份,而1/8是把一块蛋糕分成8份,取其中1份,它们分的份数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单位不一样,所以不能直接相加。
  
  师:生4提的问题非常好,而生5初步解释了这个问题。那么,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应该怎么相加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吧。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困惑提出来,再鼓励其他学生以这个困惑为线索进行探讨、反思,使课堂充满思辨和灵性。首先,教师在易错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教师巧妙采用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生3首先对生1的计算方法产生怀疑,这让其他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生4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不同分母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由此涉及本课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做到了精准提问。最后,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并不是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点拨、调控和总结的作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課标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地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发现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品质,为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添砖加瓦。
  (责编 黄 露)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的外显形式,而要进行深度思考,离不开课堂的深度追问。深度追问需要经历首问、追问、再问、补问的反复过程,促进学生不断思考,突破自身思维的束缚,直至大彻大悟,达到更高境界。  [关键词]优化首问 就疑追问 加工再问 预设补问 深度学习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28  追问,是教师对学生的课
[摘要]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提出教学应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的规律、思想方法和模型建构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探明了方向。  [关键词]学科本质;数学素养;植树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74-0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五年
[摘 要]上课如同做菜,要想做出味道鲜美的“菜肴”,其中的“调味品”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交流,实现知识传递的课堂语言如同“白米饭”,早已被大家认可,但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肢体语言这个“调味品”却往往很少有人关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富有创造性地用好肢体语言,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学数学;
[摘要]为了发挥过程比方法更重要的数学课堂效应,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为例设计了两节课:第一节课呈现简化后的素材,学生少走了很多弯路;第二节课先呈现杂乱的信息,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解决问题。通过同课异构,凸显了数学课堂既要“双基”更要“四基”,既要“过程”更要“回顾”,既要“新授”更要“练习”。  [关键词]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同课异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为了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找出影响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法和家长访谈法对一、二年级各50名学生和10位家长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法;家长访谈法  [中圖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
[摘 要]小学低段图形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低段图形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借助道具直观引入图形概念,由点及面地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体会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图形概念;小学低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34-02  小学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以往的“施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设计有效的导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学生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课的运用,强调教师只有注重“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施教者;引导者;转变;分数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
诠释:同桌安排的内涵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与其关系最为亲近的是同桌,与同桌的交往也直接影响其学习态度。同桌安排的内容是,为班集体中的每个学生安置座位,让学生能够有自主学习的座位,同时与同桌及周围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学习交流,是班主任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适合的同桌安排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影响班级成员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凝聚班级力量,打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同桌安排—
[摘 要]针对“烙饼问题”的教学现状,指出 “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或探究过程严格控制或封堵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表演色彩浓厚,形式主义泛滥;改变了问题的条件与要解决的问题,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烙饼问题;教学;现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08-03  笔者观看了关于“烙饼问题”的上百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当代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有针对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美术课上使用电子白板更能够展现学科特点,其中的点、线、面之间的互相组合、重叠,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美术基本元素。同时,利用SMART Notebook强大的资源库功能,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最佳的教学图示,通过高效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以得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