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一轮复习是整个复习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搞好一轮复习?这是每个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理念对一轮复习谈点自己的看法、
1、研究真卷、感受高考、分析异同、准确定位
在第一轮复习开始之前,有必要将近年全国各地的完整真卷中的物理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这是“真卷研究”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高考真题的题型特点、分值、题量、范围、侧重点、考点分布以及覆盖情况等等。真题研究包括对原高考题的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两个方面。横向研究:主要研究同一年全国各地的物理试卷的命题情况,寻找它们“共性”的东西,或者出现几率偏大的东西。操作方法是:将前一年的真卷在新高三的课堂上让学生作,然后评分,进行成绩分析和统计,引导学生查找自己丢分的原因,进行考点、特点等各方面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寻求规律,把握方向”。在以往的实践中往往都是老师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的,我的观点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写出个人的感受,教师收集起来进行梳理,学生交流共享。这也从复习的策略方面体现了“合作学习”、“课题探究”等新课程的教改理念。
另一方面还要找出横向真卷的不同点,看哪些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与思想。纵向研究:了解高考命题的改革发展趋势。比如从2005、2006、2007等年分的试卷对比中也不难发现物理与“STS”相结合的试题在多数试卷中已经得到了凸显,这已经成了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亮点。这些“STS”试题特点如何,如何应对等等都是值得让学生了解的东西,学生通过亲自感受、总结,以后就会自觉地“关注学科发展”、“关注科技前沿”、重视“科技史”和“科技时事”等内容。这样在复习中也会自觉地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从而正确定位一轮复习的方向,使学生明白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增强备考的针对性、自觉性、目的性,避免以往那种“不知高考何要求,盲目跟着题海游”的现象。
2.任务驱动,问题探究,评价激励,注意分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新的复习策略的思想主体。避免以往“老师表演,学生看戏”的传统复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可是,现实教育实践中,大家舍不得放手或者不敢放手,认为学生自己复习了,感觉自己没事可干了,不愿意“退居二线”,或者就是彻底放手,采取“放羊式”的复习方法,结果学生的复习进度、程度等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没计划,一切情况“失去控制”。我讲的“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中的“任务”是教师精心设置、筛选并分配给学生的“任务”,“问题”是教师布置或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策略,从学生中征集到、过滤出、具有探究价值和迁移价值的问题。设计任务和问题,是新复习策略中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作用不是卖劲地“讲”,而是巧妙地设计、引导,常言道“教学本是脑力活,仅拼体力难成功”,要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需要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
为了加强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复习,确保复习质量,还应该重视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等功能。按照设计的问题进行定期测验、点评。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跟踪反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同化和顺应新知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都要求我们的复习不能“一刀切”,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注意分层布置不同的任务,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题、中档题上。优秀者可以提高难度。因此,对于资料上的题目教师应该提前给学生标出“必做”和“选做”,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3.实验问题、加强探究、以生为本、分工合作
近年理综实验题型基本稳定,一般都是“一大带一小”(一难带一易),分值在17分左右,对于实验往往成为物理高考中的“失分黑洞”,因此老师头疼、学生惧怕,多数都是老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下去作卷子。其实,物理的关键在于“以物明理”。比如对于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示波仪、万用表等,“百练不如一看、一用”。建议抽出两节课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再动手,再动脑,对于操作性实验还需要设计、再操作、再计算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复习的“发散”、“求异”,注意对实验的设计、方法的创新、误差的分析与处理。提倡动手,也重视对实验习题的练习、这里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自己自愿结合、分组,然后各组不同的同学把教材中的实验(包括探究性实验)承包下来,并且自己进行变式,重新设计等,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讲,进而进行组间交流,这样变老师的“独角戏”为学生的“自动”和“互动”。教师的任务在于组织、引导、规划负责最后的总结性帮助。这些复习策略是符合新课程的课改理念的。
4、审题建模,讲求“精泛”、抓住关键、点到为止
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是理清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审题、抓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是分析建模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训练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对于引导学生训练审题建模的主要策略是:让学生对于物理题进行“泛做”,重点是要求学生广泛选题、只审题,在审题中注意寻找关键词,进行由物理情景向物理模型的转化,分清物理过程、列出方程即可,不必解答,这就是所谓的“点到为止”。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突出对审题建模的训练。另外,做题的规范程度往往是高考评卷过程中影响考生得分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应该让学生对一部分题目进行“精做”,规范训练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进行有关的讲解、练习,同时还应该注意反馈总结和推广,即对于规范性好的学生的试卷要推广,不足之处要点出来。
5、更新理念、广泛汲取,以景带题、把准本位
为了发挥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功能,高考总要命制一些体现新课程思想的题目,这一点从近年的理综真卷中不难发现。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基本都是“新情景戴帽,老问题填装”,对于这类问题。教师最好能够对相关学科、科技前沿、课程改革的价值目标等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把握高考命题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把准方向,减少做题的盲目性。如2008年全国理综Ⅱ卷中25题以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为背景的试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综上所述,物理高考一轮考复习是有方法策略可循的,只要我们灵活应用,科学组织,相信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效。
1、研究真卷、感受高考、分析异同、准确定位
在第一轮复习开始之前,有必要将近年全国各地的完整真卷中的物理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这是“真卷研究”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高考真题的题型特点、分值、题量、范围、侧重点、考点分布以及覆盖情况等等。真题研究包括对原高考题的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两个方面。横向研究:主要研究同一年全国各地的物理试卷的命题情况,寻找它们“共性”的东西,或者出现几率偏大的东西。操作方法是:将前一年的真卷在新高三的课堂上让学生作,然后评分,进行成绩分析和统计,引导学生查找自己丢分的原因,进行考点、特点等各方面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寻求规律,把握方向”。在以往的实践中往往都是老师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的,我的观点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写出个人的感受,教师收集起来进行梳理,学生交流共享。这也从复习的策略方面体现了“合作学习”、“课题探究”等新课程的教改理念。
另一方面还要找出横向真卷的不同点,看哪些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与思想。纵向研究:了解高考命题的改革发展趋势。比如从2005、2006、2007等年分的试卷对比中也不难发现物理与“STS”相结合的试题在多数试卷中已经得到了凸显,这已经成了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亮点。这些“STS”试题特点如何,如何应对等等都是值得让学生了解的东西,学生通过亲自感受、总结,以后就会自觉地“关注学科发展”、“关注科技前沿”、重视“科技史”和“科技时事”等内容。这样在复习中也会自觉地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从而正确定位一轮复习的方向,使学生明白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增强备考的针对性、自觉性、目的性,避免以往那种“不知高考何要求,盲目跟着题海游”的现象。
2.任务驱动,问题探究,评价激励,注意分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新的复习策略的思想主体。避免以往“老师表演,学生看戏”的传统复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可是,现实教育实践中,大家舍不得放手或者不敢放手,认为学生自己复习了,感觉自己没事可干了,不愿意“退居二线”,或者就是彻底放手,采取“放羊式”的复习方法,结果学生的复习进度、程度等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没计划,一切情况“失去控制”。我讲的“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中的“任务”是教师精心设置、筛选并分配给学生的“任务”,“问题”是教师布置或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策略,从学生中征集到、过滤出、具有探究价值和迁移价值的问题。设计任务和问题,是新复习策略中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作用不是卖劲地“讲”,而是巧妙地设计、引导,常言道“教学本是脑力活,仅拼体力难成功”,要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需要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
为了加强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复习,确保复习质量,还应该重视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等功能。按照设计的问题进行定期测验、点评。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跟踪反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同化和顺应新知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都要求我们的复习不能“一刀切”,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注意分层布置不同的任务,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题、中档题上。优秀者可以提高难度。因此,对于资料上的题目教师应该提前给学生标出“必做”和“选做”,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3.实验问题、加强探究、以生为本、分工合作
近年理综实验题型基本稳定,一般都是“一大带一小”(一难带一易),分值在17分左右,对于实验往往成为物理高考中的“失分黑洞”,因此老师头疼、学生惧怕,多数都是老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下去作卷子。其实,物理的关键在于“以物明理”。比如对于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示波仪、万用表等,“百练不如一看、一用”。建议抽出两节课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再动手,再动脑,对于操作性实验还需要设计、再操作、再计算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复习的“发散”、“求异”,注意对实验的设计、方法的创新、误差的分析与处理。提倡动手,也重视对实验习题的练习、这里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自己自愿结合、分组,然后各组不同的同学把教材中的实验(包括探究性实验)承包下来,并且自己进行变式,重新设计等,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讲,进而进行组间交流,这样变老师的“独角戏”为学生的“自动”和“互动”。教师的任务在于组织、引导、规划负责最后的总结性帮助。这些复习策略是符合新课程的课改理念的。
4、审题建模,讲求“精泛”、抓住关键、点到为止
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是理清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审题、抓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是分析建模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训练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对于引导学生训练审题建模的主要策略是:让学生对于物理题进行“泛做”,重点是要求学生广泛选题、只审题,在审题中注意寻找关键词,进行由物理情景向物理模型的转化,分清物理过程、列出方程即可,不必解答,这就是所谓的“点到为止”。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突出对审题建模的训练。另外,做题的规范程度往往是高考评卷过程中影响考生得分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应该让学生对一部分题目进行“精做”,规范训练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进行有关的讲解、练习,同时还应该注意反馈总结和推广,即对于规范性好的学生的试卷要推广,不足之处要点出来。
5、更新理念、广泛汲取,以景带题、把准本位
为了发挥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功能,高考总要命制一些体现新课程思想的题目,这一点从近年的理综真卷中不难发现。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基本都是“新情景戴帽,老问题填装”,对于这类问题。教师最好能够对相关学科、科技前沿、课程改革的价值目标等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把握高考命题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把准方向,减少做题的盲目性。如2008年全国理综Ⅱ卷中25题以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为背景的试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综上所述,物理高考一轮考复习是有方法策略可循的,只要我们灵活应用,科学组织,相信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