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鲁迅小说《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为了生存,她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美丽来招徕顾客,“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关键词: 小说《故乡》 杨二嫂 艺术形象
“豆腐西施”杨二嫂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一、物质实利是她人生的唯一目的
为了物质实利,杨二嫂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当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没有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杨二嫂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但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关联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为了其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联系,需要道德的修养,需要精神品质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杨二嫂这样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厌恶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而言,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而言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
二、狭隘自私使她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二十年后,她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泼悍、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地吹捧、尖刻地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杨二嫂把虚情假意当做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做聪明才智。她是属于世俗社会所谓的“能说会道”、“手脚麻利”、“干净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里,她这些小聪明心把戏都是瞒不了人、骗不了人的。所以,人们又感到她的言行可笑。人们无法尊重她、爱戴她,甚至无法真正地帮助她。她是一个令人看不起的人。如果说少年“我”和少年闰土的一切言行的总体特点是自然、纯真的话,“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一切言行的总特点则是“不自然”、“不真挚”。在她这里,一切都是夸大了的,是根据自己的实利考虑变了形的。
杨二嫂的形象非常滑稽:“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就这样,理想中的人物一旦接触空气,就变成了像长大之后的闰土这样的人物。
三、她不感惊奇而故作惊奇
杨二嫂甫一出场,发出的就是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这是故作惊奇的结果。她的面貌特征也是在长期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练就了一个“薄嘴唇”,“能说会道”,脸相却迅速衰老下来,只留下一个“凸颧骨”,没有了当年的风韵。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对“我”没有怀恋、没有感情,但又故意装出一副有感情的样子。她能说的只有“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却夸大其辞,好像这就对“我”有了多么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须对她感恩戴德,牢牢记住她的重要性。她不关心别人,因而也不会知道别人的生活状况,不会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她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别人的生活说得无比阔气和富裕,无非是为了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
“豆腐西施”杨二嫂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豆腐西施”的名称事出有因,杨二嫂这人当然只是小说化的人物。乡下人听故事看戏文,记住了貂蝉的名字,以为她一定是很“刁”的女人,所以用做骂人的名称,又不知从哪里听说古时有个西施,便拿来形容美人,其实是爱美的人,因为很有些讽刺的分子。近处豆腐店里大概出过这么一个搔首弄姿的人,在鲁迅的记忆中留下这个名号,至于实在的人物已经不详,杨二嫂只是平常的街坊的女人,叫她顶替着这诨名而已。她的言行大抵是写实的,不过并非出于某一个人,也含有衍太太的成分在内。
小说意在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为此,作者有意塑造了润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形象,在写作上有主次之分,但显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即饥荒、岢税、兵、匪、官、绅,不仅使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闰土,而且把精明能干、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也折磨成尖酸、刻薄、贪小便宜的“细角伶仃的圆规”,从而更广泛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杨二嫂是一个家道败落的小市民的典型,这已成定论,她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算很多,但作为主人公闰土形象的一个陪衬,对主题思想的深化所起的作用可不小。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艺术形象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小说《故乡》 杨二嫂 艺术形象
“豆腐西施”杨二嫂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一、物质实利是她人生的唯一目的
为了物质实利,杨二嫂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当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没有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杨二嫂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但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关联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为了其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联系,需要道德的修养,需要精神品质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杨二嫂这样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厌恶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而言,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而言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
二、狭隘自私使她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二十年后,她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泼悍、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地吹捧、尖刻地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杨二嫂把虚情假意当做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做聪明才智。她是属于世俗社会所谓的“能说会道”、“手脚麻利”、“干净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里,她这些小聪明心把戏都是瞒不了人、骗不了人的。所以,人们又感到她的言行可笑。人们无法尊重她、爱戴她,甚至无法真正地帮助她。她是一个令人看不起的人。如果说少年“我”和少年闰土的一切言行的总体特点是自然、纯真的话,“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一切言行的总特点则是“不自然”、“不真挚”。在她这里,一切都是夸大了的,是根据自己的实利考虑变了形的。
杨二嫂的形象非常滑稽:“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就这样,理想中的人物一旦接触空气,就变成了像长大之后的闰土这样的人物。
三、她不感惊奇而故作惊奇
杨二嫂甫一出场,发出的就是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这是故作惊奇的结果。她的面貌特征也是在长期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练就了一个“薄嘴唇”,“能说会道”,脸相却迅速衰老下来,只留下一个“凸颧骨”,没有了当年的风韵。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对“我”没有怀恋、没有感情,但又故意装出一副有感情的样子。她能说的只有“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却夸大其辞,好像这就对“我”有了多么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须对她感恩戴德,牢牢记住她的重要性。她不关心别人,因而也不会知道别人的生活状况,不会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她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别人的生活说得无比阔气和富裕,无非是为了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
“豆腐西施”杨二嫂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豆腐西施”的名称事出有因,杨二嫂这人当然只是小说化的人物。乡下人听故事看戏文,记住了貂蝉的名字,以为她一定是很“刁”的女人,所以用做骂人的名称,又不知从哪里听说古时有个西施,便拿来形容美人,其实是爱美的人,因为很有些讽刺的分子。近处豆腐店里大概出过这么一个搔首弄姿的人,在鲁迅的记忆中留下这个名号,至于实在的人物已经不详,杨二嫂只是平常的街坊的女人,叫她顶替着这诨名而已。她的言行大抵是写实的,不过并非出于某一个人,也含有衍太太的成分在内。
小说意在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为此,作者有意塑造了润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形象,在写作上有主次之分,但显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即饥荒、岢税、兵、匪、官、绅,不仅使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闰土,而且把精明能干、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也折磨成尖酸、刻薄、贪小便宜的“细角伶仃的圆规”,从而更广泛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杨二嫂是一个家道败落的小市民的典型,这已成定论,她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算很多,但作为主人公闰土形象的一个陪衬,对主题思想的深化所起的作用可不小。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艺术形象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