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心灵启迪智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yuyu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是科学课标的理念,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科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增添一份助力。
  [关键词]培养 科学 兴趣 发展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76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课对课堂教学也越来越重视,科学课的教材和教学课标都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些简单易行的观察、实验、采集、制作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悬念,让科学课堂成为充满生机的有效空间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而有力的心理因素。只有学生对某种学习活动感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学习兴趣时,他才能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使知识与技能掌握得快速且牢固。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一上讲台,首先询问学生爱不爱看魔术,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我先将一条干手绢塞入茶杯底部,再将茶杯倒立,竖直扣入水中,最后竖直将杯子提起,擦干杯口,拿出手绢,让学生观察手绢是否沾湿。学生观察后,回答:“手绢没湿。”手绢分明已没入水中,但为什么没湿呢?学生观看后都露出惊奇的表情。我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手绢不湿的秘密?学生齐声回答:“想。”学生带着疑问集中精力进入课堂,思维活跃,课堂自然有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节时省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多媒体设备将繁琐的概念与复杂的图像,轻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课堂知识的直观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教学中,借助录音、幻灯、音像等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在音、形、色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将苦学变为乐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课堂就变活了。如在教学《美丽的大科学》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自然画面,一边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象,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都得到了有效刺激,教学效果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二、观察,让科学课堂流溢和谐的实践空间
  科学知识的学习,最不能缺少的是观察和实验。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教学要注意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科学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这是根据科学的特点和科学课教学的实践提出来的,符合科学教学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实物,实际地认识实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如“水的性质”单凭教师讲述,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用眼、耳、鼻、舌、手等身体器官,将牛奶、豆浆、酒、盐水等液体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
  学生要做好实验,需明确观察重点,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与具体的实验步骤。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各种客观事物与现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我让学生做用酒精灯加热土壤的实验。我首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酒精灯,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与气味的变化。实验完毕,我再引导学生说出加热后的变化。学生得出结论,在给土壤加热的过程中,观察到土壤中有烟冒出,并伴随着一股焦臭味。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热后的土壤会冒烟,且发出焦臭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土壤中冒烟,并发出焦臭味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动植物残体。教师在学生得到感性认识后,再给出结论:土壤中含腐殖质。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理论上与主观上的认识,从而对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三、思考,让科学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探究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对培养他们的兴趣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是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地思考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材料和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寓科学知识于游戏中。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要求不一致时,应耐心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怎样测定太阳的高度》一课时,我在室内讲好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带上仪器,自己到室外做实验,最后总结自己的发现,我再适当地引导与补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还应注重探究活动的活动效益,让学生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责编 韦 迪)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英语成为我国除母语外的第二语言。小学阶段是语言的学习关键期,在关键期的针对性辅导和教育常常能够让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小学英语启蒙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图片教学是直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式,一直受到各科教学的追捧。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直观的图片教学更能发挥其创造性作用,放飞学生形象思维,结合生活经验,助力小学英语启蒙教育。  一、单词展示,
设计理念:  1.快乐是良好的情绪体验,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愉悦的东西,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寻找身边的快乐,保持良好的情绪。特别是要让小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快乐伴随他们成长。  2.本课以将学生带到“快乐岛”为主线,穿插“快乐一瞬间”“快乐不快乐”“烦恼滚一边”“快乐接着来”四个游戏,营造快乐的课堂
我校最近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业是作文(63.5%)。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请允许我从《一粒糖的滋味》说起,说说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与思考。  一、品味生活,溯源  【教学在线】  去年12月24日的早晨,我一走进办公室就看到了桌上的两粒糖,小小的,亮亮的。得知是韩鲁源送的,我欣喜地剥开它,送进口中,品尝着,甜,真的甜!两个送作业的小姑娘告诉我:“全班同学每人一块,教室里正弥漫着可乐糖
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与援助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基于此,我认为可从行动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对学困生的转化和援助工作。  一、从行动上抓切入点进行转化  1.抓住“需要点”以感化促转化。我们班有一位学生,他的特点是只要你把任务交给他,他都会很认真地完成,但是没有教师关注就不行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从
美术作业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重点,是调整、促进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美术作业评价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快乐发展、主动发展、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实践重点。聚焦现实小学美术课堂的作业评价,问题多多,导致学生畏难情绪上升,作业完成率低下。有的教师不管学生的作业是否完成,继续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不评价或者只给一个简单等第;有的教师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育必须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来提升教育品质,达到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师资配比制度决定了学校内音乐教师为数不多。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市区学
[摘 要]在义务教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苏州市教育局提出打造“苏式学校”、研究“苏式课堂”的构想。从小学数学学科的角度,结合苏州地域文化特征和日常教学实践,从教学之序的精致、教学之度的适宜、教学之意的从容三个维度能看到姑苏特质的数学教学主张。  [关键词]苏式学堂 序 度 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28  对于苏式
在孩子生活的领域里,梦境和幻想是他们的“知心朋友”。那充满生机的夏日夜晚,给孩子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群星闪耀的夜空,使孩子们产生无尽的遐想;像灯笼般在田野里飘忽的萤火虫,牵动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夜空的新月,美丽的梦神,把孩子们带进了童话的世界……这就是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册第八单元“星星点灯”所蕴涵的美的意境。  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体验美的意境、传递演绎美的心声呢?我以《美
思想品德教学,要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品味,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最终达到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可综合运用故事、谜语、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生活化的导语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激发兴趣,引起共鸣。如教《网络连接你我他
[摘 要]近年来,中国画逐渐融入小学各年段教学中,但因低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有限,枯燥反复的技法训练可能会消减他们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为此,在课堂上尝试用触摸体验、水墨游戏、欣赏佳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文房四宝 水墨游戏 线条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