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场所、提倡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集课堂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研究方法为一体。它以同一教材或同一主题为媒介,使参与者比较不同教师在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材料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课堂生成的处理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与同,从而加深对有效课堂教学的领悟,有利于教师在比较中分析自身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产生思维的触动与碰撞,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同课异构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基地,以比较研究为突破口,适合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能够为各个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平台,因此同课异构能够极大或较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课异构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重要性
同课异构活动中执教者一般应在课前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与学生进行沟通,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己有经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有基础、接受程度、兴趣、爱好、关注点亦或是对教师的语音语调的适应度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授课过程还应把握到两点:
第一,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存在,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事实证明,只有允许、鼓励并创设机会吸引学生的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教学中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是对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的最佳开发与利用,学生是生动而有差异的,但是差异在哪,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因此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是给课堂教学创造新意的机会。在实践层面上,考虑到学生课余时间的有限性,教师也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课堂的新方式、新机制,不能求大求全,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做到科学、适度。
第二,坚持生活化的主题与多元的学习方法相结合,让课堂更加生动。生动的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活的,特别是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只有真实才能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因为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學生才有话说,学生才说得出东西。
二、对高中数学教材的解读与处理能力得到锻炼
“同课异构”活动往往要求授课教师选择相同的内容,针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对教材的解读,尽量做到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把握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使钻研如何用活教材、激活课堂、教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个体差异、个人智慧得以显现。同一份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解。同课异构,就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教材自我解读的机会与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有了相同材料的限制和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更可以看出教师们处理教材的独具匠心。同时,在“同课异构”式课堂观摩活动,也强烈地向教师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教材不等于课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要从教教材的陋习中跳出来,学会用教材教,“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因此,也引发教师们思考:如果没有现成或统一的教材,我们该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并在问题的思考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的思考必然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提高教学技能与方法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基于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调整与呈现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教学的技能与方法虽然存在共性,但更多的是反映出教师个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整合。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通过课堂观察和比较,教师可以发现并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教材处理方法和学科知识的传授方法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与模仿等方法使这些方法得以吸收与内化,并最终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
四、掌握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的策略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策略指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等,包括像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飞有效地进行课堂讲授、有效地管理课堂的策略和安排、如何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教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课堂节奏或时间的把握等等。在真实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教师未曾预见到的意外,也常出现学生没跟上或跟不上老师的情形。于是要求教师在这些时候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速度,适时地停下来等等学生,尤其是借班教学是对教师这方面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如何应对无人回答响应时的冷场、如何点拨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等问题,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做法,将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发挥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彰显教学自身的特征
教师对自己的了解或者说教师的自我知识,是指教师的自我的价值观、个人特质、教学认知以及教学信念等等,具体如教师对其自我角色的认识,教师对其权利义务的认识,或是抽象的教学态度、信念、意识、伦理等等。教师自我知识极易左右教师的课程思考及教学实践,更能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想法及教法的使用,而且在评价和反省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自我知识会受到个人价值观念、人生阅历和生活与工作目的等多因素的影响。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学信念、自己对自我角色的认同感等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但在“同课异构”活动中,通过冷静地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对比,教师往往能够比较快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差距,并有意识地寻求改变的途径以丰富自身的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份因此冬同课异构能够促进教师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同时,“同课异构”提倡自我反思。“同课异构”活动中的““实践一研究一再实践一再研究”的过程,其实是一连续的行为跟进、自我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使自己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实现了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凸显了“同课异构”的研究与改进功能,而且对参与教师的成长意义非凡。因此,“同课异构”注重理论指导、方法引领,提倡在做中学、行为跟进,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并促成教师专业发展。
一、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重要性
同课异构活动中执教者一般应在课前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与学生进行沟通,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己有经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有基础、接受程度、兴趣、爱好、关注点亦或是对教师的语音语调的适应度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授课过程还应把握到两点:
第一,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存在,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事实证明,只有允许、鼓励并创设机会吸引学生的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教学中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是对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的最佳开发与利用,学生是生动而有差异的,但是差异在哪,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因此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是给课堂教学创造新意的机会。在实践层面上,考虑到学生课余时间的有限性,教师也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课堂的新方式、新机制,不能求大求全,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做到科学、适度。
第二,坚持生活化的主题与多元的学习方法相结合,让课堂更加生动。生动的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活的,特别是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只有真实才能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因为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學生才有话说,学生才说得出东西。
二、对高中数学教材的解读与处理能力得到锻炼
“同课异构”活动往往要求授课教师选择相同的内容,针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对教材的解读,尽量做到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把握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使钻研如何用活教材、激活课堂、教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个体差异、个人智慧得以显现。同一份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解。同课异构,就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教材自我解读的机会与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有了相同材料的限制和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更可以看出教师们处理教材的独具匠心。同时,在“同课异构”式课堂观摩活动,也强烈地向教师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教材不等于课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要从教教材的陋习中跳出来,学会用教材教,“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因此,也引发教师们思考:如果没有现成或统一的教材,我们该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并在问题的思考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的思考必然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提高教学技能与方法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基于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调整与呈现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教学的技能与方法虽然存在共性,但更多的是反映出教师个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整合。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通过课堂观察和比较,教师可以发现并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教材处理方法和学科知识的传授方法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与模仿等方法使这些方法得以吸收与内化,并最终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
四、掌握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的策略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策略指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等,包括像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飞有效地进行课堂讲授、有效地管理课堂的策略和安排、如何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教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课堂节奏或时间的把握等等。在真实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教师未曾预见到的意外,也常出现学生没跟上或跟不上老师的情形。于是要求教师在这些时候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速度,适时地停下来等等学生,尤其是借班教学是对教师这方面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如何应对无人回答响应时的冷场、如何点拨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等问题,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做法,将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发挥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彰显教学自身的特征
教师对自己的了解或者说教师的自我知识,是指教师的自我的价值观、个人特质、教学认知以及教学信念等等,具体如教师对其自我角色的认识,教师对其权利义务的认识,或是抽象的教学态度、信念、意识、伦理等等。教师自我知识极易左右教师的课程思考及教学实践,更能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想法及教法的使用,而且在评价和反省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自我知识会受到个人价值观念、人生阅历和生活与工作目的等多因素的影响。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学信念、自己对自我角色的认同感等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但在“同课异构”活动中,通过冷静地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对比,教师往往能够比较快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差距,并有意识地寻求改变的途径以丰富自身的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份因此冬同课异构能够促进教师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同时,“同课异构”提倡自我反思。“同课异构”活动中的““实践一研究一再实践一再研究”的过程,其实是一连续的行为跟进、自我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使自己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实现了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凸显了“同课异构”的研究与改进功能,而且对参与教师的成长意义非凡。因此,“同课异构”注重理论指导、方法引领,提倡在做中学、行为跟进,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并促成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