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ceg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高考以综合能力考查为主,而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提供了背景材料,它有机地联系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课本知识融入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了高考能力考察的主旨。因此,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制胜的关键。
  
  1.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应选择10条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在脑中形成以经纬网编织的脑图。然后在学习时要养成左书右图的习惯,对书本上提及的大洲、大洋、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带、板块、重要的国家、人口分布、农业区、工业区、交通线、城市与旅游点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可以按位置、范围、相互关系的形式,逐一落实或定位到区域图上去掌握,尽量把众多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归纳到同一幅图上,以便更好地把握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相互联系,形成空间概念,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空间脑图。最后要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大陆轮廓定位法、地理景观定位法、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法等。
  
  2.突出地理区域特征,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区域地理的主旋律。分析比较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等。在区域分析比较过程中,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对区域问题的分析,需要关注区域内自然各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各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能经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现象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能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论证和探讨重要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力点,重视分析方法的培养。
  2.1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需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进行,自然地理方面应思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和资源等的分布特征,人文要素方面则要关注人口、农业、工业、城市、重要交通线等的分布特征。
  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要坚持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的具体事例为案例,自然和人文地理并重,区域与系统地理结合,将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要理解自然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相关典型案例,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
  2.2研究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重点思考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并以此推断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人口、交通、地质作用等。例如对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东部季风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太平洋的西侧→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季风气候→森林、森林草原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肥力较高)。临海的位置→参与海陆水循环→为外流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河流在山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平原以沉积作用→河流的泥沙含量。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利→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2.3综合区域特征对比区域差异。
  复习区域地理,不仅要掌握区域特征,而且要通过区域特征的比较了解区域差异。例如中国区域的差异不仅要掌握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还要掌握東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山区与平原的差异;农区与非农区的差异,等等。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异同,以人地协调观反思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4把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区域复习之中。
  从落实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区域地理的考查已从传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转变为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为主。因此高三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与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差异在于: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区域地理复习的指导思想,带动相关地理学习和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夯实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南方低山丘陵专题复习时,应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初中地理基础、必修地理原理和选修案例内容的整合,突出农业资源优势、问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立体农业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生态建设,能源基地与有色金属冶炼,环境污染的防治,实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关注热点区域,回归地理基础知识
  
  关注社会热点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关注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之一。因此区域地理复习中,还必须重点关注热点区域,并注重复习的方法。从地理角度入手,要以热点区域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深挖有关的地理主干知识。例如2008年9月23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就可以从自然条件、气象灾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宁夏平原为“十大新天府”的原因、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人口与城市、交通线的分布与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密切关注区域中的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用系统地理知识诠释区域热点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
  综上所述,将高中地理内容渗透到初中地理中,系统地进行区域地理复习,不仅使高中地理相关的内容得到了具体化,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初中地理知识得到了抽象概括,升华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水平,因此,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体育教学 能力培养    前言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体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进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
摘 要: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对体育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种培养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基本特点 必要性 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快,它需要的是有个性、有创新精神、能迅速掌握新知识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的本领
会议
何谓“猜想”?猜想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判断。恩格斯曾说过:“只要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是‘猜想’。”对于数学研究和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合情合理、属于综合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数学事实上首先是被猜想,然后才被证实。正如有了著名的哥德马赫猜想后,才吸引了一批像陈景润那样的数学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高中英语教学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都积极倡导了全新的理念。我们应该构建怎样有效实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呢?一、要
就一类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开发方法和步骤进行探讨,文章以实际例子介绍了DSS运行控制流程图,研究了系统要实现的目标,及如何结合流程图与系统目标分析设计系统所需模型,然后根据
跳远取胜关键之一是踏跳的准确性,所以历来各级跳远教学训练中跳远踏跳的准确性的问题一直被重视。在跳远比赛中,小学生往往因踏跳不准确(踏不上板或犯规)而未能获取理想成绩。因此应重视小学生跳远踏跳准确性的教学。    一、踏跳不准的原因    在小学跳远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助跑踏跳动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起动步的教学。因为跳远助跑起动第一步的大小是确定踏跳准确关键的一步,起动迈出的第一步“不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品德与社会》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同时体验教学也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