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一些改变,小学教育中现如今出现并已经得到充足发展的研究型课堂正是新教学形式的一大尝试,与传统的教学课堂不同,研究型课堂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会积极运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学具就是目前非常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工具,文章就学具在小学数学研究型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进行策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型课堂;学具;有效运用
一、 引言
现如今的小学课堂教育以及教师的工作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数理能力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教学模式单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这一教学模式无法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如果能在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学具”这一教学工具,那么必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 研究型课堂的含义
所谓研究型课堂,指的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说理的一种课堂模式。研究型课堂更强调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而教师在课堂上则会弱化自己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这种教学方式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研究型课堂的设计还需注意因材施教,即教师需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发展。之所以在现如今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研究型课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能力有针对性地得到培养,并且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
三、 构建研究型课堂的方法
(一)设置研究型问题
构建研究型课堂首先需要注意设置研究型问题,即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体系去引导学生建构对新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用自己固有的逻辑思维去解决新问题,并且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例子进行类比教学,让同学们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在这样一种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必然会用先前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并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以及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一个较为清晰的说明。显而易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研究型的问题不仅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研究型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浅阅历不深,因此对数学课堂上的一些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些具体形象的研究型情境,从而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然后邀请同学回答问题,比如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左边,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右边此类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
(三)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进行研究型课堂的课程设计时,首先应该仔细查阅相关的论文资料,并且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且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相结合,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对所需课件进行精心设计,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探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仅仅通过板书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解立体几何知识,则学生在理解方面或许会感到有些许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四)进行小组合作
教师在构建研究型课堂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并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与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教师还应该提高对学生动手操作环节的重视,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新鲜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合作剪出圆的形状,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学具的策略探究
(一)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
要想使得学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首先学校应该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使用环境,加大对学具购置资金的投入,在学具的配置上要让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充足的保证。其次,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制作学具,因为大多数学具的使用往往具有局限性,即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场景,并不能运用于广泛的教学空间,所以教师如果能够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来制作相应的学具,那必然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课堂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具的制作中来,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七巧板》这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拿出七巧板让同学们观察,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七巧板有几块?是由几种颜色构成的?或者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七巧板,让学生将其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也能提高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二)提升学具的使用水平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具能够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与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着重地去提升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水平。首先,学具的种类多、品类繁,因此在选择学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去进行学具的选择,而且还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特点去选择适合的学具。例如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发放学具之前,教师对学具的使用方法要交代清楚,防止有的同学拿到学具之后不知道如何使用,以至于敷衍了事,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来引导学生,比如对在操作学具时准备充分、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奖励,以此来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具的操作。部分同学在操作学具时可能会感到困难,此时教师应该耐心指导,让学生多试几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并且,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学具的良好行为操作规范。在发放学具时,学生首先应当井然有序地摆好,其次按照要求使用学具,不得故意破坏学具,在使用完学具之后,应当按照要求将其放回原位。
(三)巧妙运用学具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借助学具为学生创立实践参与的活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且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同时这一教学模式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设计学生喜爱的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一些书本中的数理知识是较为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没有办法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理解,此时教师如果能够辅之以适当的学具,那么必然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小学书本上的数理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这种学习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获取。但是如果利用合适的学具,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合理的想象,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善于运用学具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目的,因为只有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学具正是一个可以借用的好帮手。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梯形的教具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梯形的图形特点并展开合理联想。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割、补、移、拼等方式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通过类比学习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这在无形中也是在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可能会遇到一些较难完成的数学过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教具,通过摆火柴棒、数卡片等方式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因此这样一种借助学具的学习方法也是在无形中渗透了一种“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并且这也是“数形结合”思维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一种体现。又比如,教师在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时,学生所准备的学具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准备的是皮尺,有的学生准备的是卷尺,测量的内容也不仅仅单一地局限于课桌或书本的长度,学生可以走出座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测量讲台以及黑板的长度。学会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采取创新的策略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维能力。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侧重的往往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以及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设置研究型课堂的教学目的。
(五)合理运用教具
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上,通过合理地运用教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教具展开运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学具操作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注意合理使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适合运用学具展开教学,并且在运用教具时也要注意与书本中的数理知识相结合,避免出现有的学生由于自身自制力不强而只顾学具,将书本知识抛到一边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书本知识与学具深度的结合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經广泛应用于小学的课堂教育之中,因此运用多媒体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学生传授知识,不仅使得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可观可感,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学具的使用方法与适用场景,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合理地运用学具。
(六)发展动手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动手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在小学阶段,课业以及升学压力还不是很大,因此大部分学生愿意在课堂内外积极主动地开展实践动手操作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学具的制作,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数理知识。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相关的学具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并且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一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并且比单纯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数学知识及概念往往具有抽象性,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具备更多的形象思维,因此利用好学具能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效地联结在一起,能增强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数理能力的发展以及数学素养的提升。通过对学具的有效使用,学生的思维过程经历了由“不会”到“学会”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无形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 结语
现如今,种种的教学实践都已经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运用学具既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学具的运用是优化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同时也为增强师生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在不断地进行对学具使用的探索中,既能够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与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贾广文.关于新课程标准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未来英才,2017(8):247.
[2]张顺忠.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有益尝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13.
[3]龚夏凤.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案例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4]刘爱兰.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小学,2018(8):95.
[5]黄丽芬.巧妙运用创意学具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J].文渊:小学版,2020(7):663-664.
[6]陈丽凤.小学低中段数学课堂学具合理运用探究[J].新课程,2020(26):3.
[7]吴靓伊.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年轻人,2019(28):147.
[8]连晓静.如何巧妙运用创意学具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20(3):55.
[9]金晓梅,朱进伟.寓教于乐,以“玩”助学:运用学具,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年轻人,2019(23):140-141.
[10]李影.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外交流,2019,26(28):361.
[11]杨秀彦.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读写算,2018(15):224.
作者简介:
张宝春,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上寺台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型课堂;学具;有效运用
一、 引言
现如今的小学课堂教育以及教师的工作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数理能力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教学模式单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这一教学模式无法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如果能在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学具”这一教学工具,那么必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 研究型课堂的含义
所谓研究型课堂,指的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说理的一种课堂模式。研究型课堂更强调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而教师在课堂上则会弱化自己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这种教学方式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研究型课堂的设计还需注意因材施教,即教师需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发展。之所以在现如今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研究型课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能力有针对性地得到培养,并且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
三、 构建研究型课堂的方法
(一)设置研究型问题
构建研究型课堂首先需要注意设置研究型问题,即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体系去引导学生建构对新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用自己固有的逻辑思维去解决新问题,并且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例子进行类比教学,让同学们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在这样一种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必然会用先前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并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以及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一个较为清晰的说明。显而易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研究型的问题不仅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研究型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浅阅历不深,因此对数学课堂上的一些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些具体形象的研究型情境,从而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然后邀请同学回答问题,比如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左边,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右边此类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
(三)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进行研究型课堂的课程设计时,首先应该仔细查阅相关的论文资料,并且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且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相结合,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对所需课件进行精心设计,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探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仅仅通过板书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解立体几何知识,则学生在理解方面或许会感到有些许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四)进行小组合作
教师在构建研究型课堂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并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与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教师还应该提高对学生动手操作环节的重视,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新鲜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合作剪出圆的形状,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学具的策略探究
(一)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
要想使得学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首先学校应该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使用环境,加大对学具购置资金的投入,在学具的配置上要让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充足的保证。其次,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制作学具,因为大多数学具的使用往往具有局限性,即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场景,并不能运用于广泛的教学空间,所以教师如果能够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来制作相应的学具,那必然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课堂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具的制作中来,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七巧板》这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拿出七巧板让同学们观察,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七巧板有几块?是由几种颜色构成的?或者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七巧板,让学生将其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也能提高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二)提升学具的使用水平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具能够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与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着重地去提升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水平。首先,学具的种类多、品类繁,因此在选择学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去进行学具的选择,而且还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特点去选择适合的学具。例如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发放学具之前,教师对学具的使用方法要交代清楚,防止有的同学拿到学具之后不知道如何使用,以至于敷衍了事,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来引导学生,比如对在操作学具时准备充分、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奖励,以此来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具的操作。部分同学在操作学具时可能会感到困难,此时教师应该耐心指导,让学生多试几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并且,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学具的良好行为操作规范。在发放学具时,学生首先应当井然有序地摆好,其次按照要求使用学具,不得故意破坏学具,在使用完学具之后,应当按照要求将其放回原位。
(三)巧妙运用学具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借助学具为学生创立实践参与的活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且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同时这一教学模式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设计学生喜爱的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一些书本中的数理知识是较为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没有办法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理解,此时教师如果能够辅之以适当的学具,那么必然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小学书本上的数理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这种学习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获取。但是如果利用合适的学具,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合理的想象,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善于运用学具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目的,因为只有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学具正是一个可以借用的好帮手。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梯形的教具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梯形的图形特点并展开合理联想。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割、补、移、拼等方式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通过类比学习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这在无形中也是在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可能会遇到一些较难完成的数学过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教具,通过摆火柴棒、数卡片等方式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因此这样一种借助学具的学习方法也是在无形中渗透了一种“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并且这也是“数形结合”思维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一种体现。又比如,教师在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时,学生所准备的学具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准备的是皮尺,有的学生准备的是卷尺,测量的内容也不仅仅单一地局限于课桌或书本的长度,学生可以走出座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测量讲台以及黑板的长度。学会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采取创新的策略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维能力。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侧重的往往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以及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设置研究型课堂的教学目的。
(五)合理运用教具
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上,通过合理地运用教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教具展开运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学具操作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注意合理使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适合运用学具展开教学,并且在运用教具时也要注意与书本中的数理知识相结合,避免出现有的学生由于自身自制力不强而只顾学具,将书本知识抛到一边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书本知识与学具深度的结合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經广泛应用于小学的课堂教育之中,因此运用多媒体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学生传授知识,不仅使得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可观可感,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学具的使用方法与适用场景,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合理地运用学具。
(六)发展动手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动手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在小学阶段,课业以及升学压力还不是很大,因此大部分学生愿意在课堂内外积极主动地开展实践动手操作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学具的制作,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数理知识。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相关的学具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并且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一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并且比单纯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数学知识及概念往往具有抽象性,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具备更多的形象思维,因此利用好学具能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效地联结在一起,能增强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数理能力的发展以及数学素养的提升。通过对学具的有效使用,学生的思维过程经历了由“不会”到“学会”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无形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 结语
现如今,种种的教学实践都已经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运用学具既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学具的运用是优化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同时也为增强师生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在不断地进行对学具使用的探索中,既能够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与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贾广文.关于新课程标准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未来英才,2017(8):247.
[2]张顺忠.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有益尝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13.
[3]龚夏凤.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案例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4]刘爱兰.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小学,2018(8):95.
[5]黄丽芬.巧妙运用创意学具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J].文渊:小学版,2020(7):663-664.
[6]陈丽凤.小学低中段数学课堂学具合理运用探究[J].新课程,2020(26):3.
[7]吴靓伊.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年轻人,2019(28):147.
[8]连晓静.如何巧妙运用创意学具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20(3):55.
[9]金晓梅,朱进伟.寓教于乐,以“玩”助学:运用学具,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年轻人,2019(23):140-141.
[10]李影.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外交流,2019,26(28):361.
[11]杨秀彦.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读写算,2018(15):224.
作者简介:
张宝春,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上寺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