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与形”的教学,可以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用更扎实到位的教学步点,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真正掌握“以形解数”的窍门,深刻悟得“数形结合”的思想。
【关键词】教学情境;以形解数;数与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幅图都摆出了1 3 5,而且各有特点——一个摆成了三角形,一个摆成了正方形。
师:你们更喜欢哪一种摆法?为什么?
生:我认为摆出正方形好,因为这样可以只看边长,用边长×边长,三三得九,总数就一下子算出来了。(其他同学复述,大家纷纷认可)
师:那么摆成三角形的样子,有什么不好呢?
生:摆成三角形,最后还是要一层一层个数相加的。(这样摆也可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和,但若加数多了,层数是几还是要算,所以此法无益——笔者注)
师:我同意大家的观点,把算式摆成一个正方形,只要看边长就可快速计算出总数,这样的方法非常简单,是好方法。同学们已经触摸到这个“窍门”啦!
【设计说明】遇到“数”的问题,却要用“形”来解决,这之间的转化(这种意识及行为),是数形结合的关键步骤。教师先自己摆正方形,让学生发现摆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再引导学生探究“好的摆法”。学生经历了尝试,也看到了不同的摆法,在对比分析之后,感受到摆成正方形的好处。如此过程,有效地引领学生走上“数”至“形”的转化之路。 2.再次感知——“数”与“形”之间有联系。
(1)摆1 3 5 7和1 3 5 7 9。
师:那接下去是 7,你们能再摆一摆吗,看看能摆出什么图形?
学生再次动手操作,组织反馈,发现能摆出一个正方形——每条边上有4个小正方形,得数是4×4=16。(图略)
师:接下去是 9,同学们觉得还能摆成正方形吗?是怎样的正方形呢?
学生都说是边长为5的正方形,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操作,验证猜想。(图略)
师:看来加到9,的确能摆成边长为5的正方形,答案一看就知道是25。
(2)引导学生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几次都将算式转化成了正方形,请你来观察对比一下,这样的转化究竟好处是什么呢?
生:这样一转化,算式的和就是正方形最边上一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师:你们讲得完全正确,恭喜你们,老师的窍门正在被你们慢慢破解!
3.深入理解——找到“數”与“形”的关键联系。
(1)探究1 3 5 7 9 …… 79。
师:那么1 3 5 7 9 …… 79,会得到怎样一个图形?和又是几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巡视,理解学生想法,适时参与讨论,然后组织反馈。
生:加到79,会得到一个边长为40的正方形,和是40×40=1600。(学生纷纷赞同)
师:凭什么说加到79,会得到正方形,而且它的边长就是40 呢?
生: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来解释。
一组学生主动要求上黑板,利用之前黑板上的正方形进行解释(如图3)。
最后一个加数100,就应该是100÷2=50,50 1=51,51×50=2550。
【设计说明】让学生提出问题,本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并再次经历“见数思形,以形解数”的过程,这既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再次强化,又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收获。
3.正确引导,延伸兴趣。
师:同学们真厉害,再次“见数思形,以形解数”。那么黑板上另外几个计算问题,能不能也借助形来解决呢?
学生都认为行,教师告知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问题都能这样解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再去研究另两个算式。如果都研究出来了,那将是数学上的一个伟大发现。
(浙江省海盐县天宁小学 314300)
【关键词】教学情境;以形解数;数与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幅图都摆出了1 3 5,而且各有特点——一个摆成了三角形,一个摆成了正方形。
师:你们更喜欢哪一种摆法?为什么?
生:我认为摆出正方形好,因为这样可以只看边长,用边长×边长,三三得九,总数就一下子算出来了。(其他同学复述,大家纷纷认可)
师:那么摆成三角形的样子,有什么不好呢?
生:摆成三角形,最后还是要一层一层个数相加的。(这样摆也可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和,但若加数多了,层数是几还是要算,所以此法无益——笔者注)
师:我同意大家的观点,把算式摆成一个正方形,只要看边长就可快速计算出总数,这样的方法非常简单,是好方法。同学们已经触摸到这个“窍门”啦!
【设计说明】遇到“数”的问题,却要用“形”来解决,这之间的转化(这种意识及行为),是数形结合的关键步骤。教师先自己摆正方形,让学生发现摆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再引导学生探究“好的摆法”。学生经历了尝试,也看到了不同的摆法,在对比分析之后,感受到摆成正方形的好处。如此过程,有效地引领学生走上“数”至“形”的转化之路。 2.再次感知——“数”与“形”之间有联系。
(1)摆1 3 5 7和1 3 5 7 9。
师:那接下去是 7,你们能再摆一摆吗,看看能摆出什么图形?
学生再次动手操作,组织反馈,发现能摆出一个正方形——每条边上有4个小正方形,得数是4×4=16。(图略)
师:接下去是 9,同学们觉得还能摆成正方形吗?是怎样的正方形呢?
学生都说是边长为5的正方形,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操作,验证猜想。(图略)
师:看来加到9,的确能摆成边长为5的正方形,答案一看就知道是25。
(2)引导学生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几次都将算式转化成了正方形,请你来观察对比一下,这样的转化究竟好处是什么呢?
生:这样一转化,算式的和就是正方形最边上一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师:你们讲得完全正确,恭喜你们,老师的窍门正在被你们慢慢破解!
3.深入理解——找到“數”与“形”的关键联系。
(1)探究1 3 5 7 9 …… 79。
师:那么1 3 5 7 9 …… 79,会得到怎样一个图形?和又是几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巡视,理解学生想法,适时参与讨论,然后组织反馈。
生:加到79,会得到一个边长为40的正方形,和是40×40=1600。(学生纷纷赞同)
师:凭什么说加到79,会得到正方形,而且它的边长就是40 呢?
生: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来解释。
一组学生主动要求上黑板,利用之前黑板上的正方形进行解释(如图3)。
最后一个加数100,就应该是100÷2=50,50 1=51,51×50=2550。
【设计说明】让学生提出问题,本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并再次经历“见数思形,以形解数”的过程,这既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再次强化,又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收获。
3.正确引导,延伸兴趣。
师:同学们真厉害,再次“见数思形,以形解数”。那么黑板上另外几个计算问题,能不能也借助形来解决呢?
学生都认为行,教师告知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问题都能这样解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再去研究另两个算式。如果都研究出来了,那将是数学上的一个伟大发现。
(浙江省海盐县天宁小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