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其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在小學数学教学中构建兴趣化课堂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在兴趣化课堂的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兴趣化内容不够深入、激发兴趣的形式比较单一等,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重道远。
一、趣味化数学课堂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生在课堂缺乏归属感
传统观念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情。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尽管教学改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中老师充当了主要角色,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机会很少,学生的课堂归属感较弱,始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较少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老师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理念中转变过来,对新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缺乏透彻的研究,掌握和应用新方法的效果不理想,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教学风格缺乏幽默感,课堂学习氛围沉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和实践的机会较少,没有丰富的趣味化因素,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
二、趣味化数学课堂的构建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取情境法教学是创造趣味性课堂的重要举措。小学生活泼好动、贪玩,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记忆力、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强。老师要充分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小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于情境中,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感情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要灵活应用多种情境,并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角色转换。同时,还要坚持贴近生活教学的三个原则,即难度跟学生能力相匹配、有明确的目标、有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比如,在教学小数时,老师可以创设学生去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超市的画面场景,让学生观察各种物品的单价,初步认识小数的应用,了解小数表示的大小,在具体的买卖情境中会判断和思考。
(二)游戏促进趣味化课堂构建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其最感兴趣的事物,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把游戏作为促进孩子愉快学习的有效方式。此外,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对小学生而言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形式。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多地创建游戏形式,如个人游戏、小组游戏、集体游戏等,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深入探究游戏内容,经常变换游戏方式,把玩与学高度融合。
比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可以带学生玩扮演的游戏,有的学生扮演树,有的学生扮演植树人,有的学生拉绳子测距离,在扮演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植树问题的相关规律。
(三)融合趣味性因素转变授课形式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爱好,有效融入趣味性因素。老师要转变教学风格,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形象的肢体动作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风格,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可利用趣味性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比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玩过的积木、陀螺等作为教具;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用沙子制作相关物体形状,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具,有效拓展课程的趣味性,很好地契合小学生的兴趣点。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你追我赶等,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并可在座位的排列上仔细研究,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有趣。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利用多媒体制作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动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神经,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老师出了一个题目: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只脚,问鸡和兔的数量。有的同学说要是鸡和兔的脚一样多就好了,这时老师就可以幽默地说:“请全体兔子提起前脚立正站好,这样就一样啦!”这样既可以引发轻松愉悦的欢笑声,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通过思考有84个头,如果脚一样多,那么下面就有168只脚,比已知的190只脚少了22只。那么,这22只脚去哪里了?老师又说:“被兔子提起来了。”现在,学生就很容易判断有多少只兔子了。
三、结语
学习兴趣决定小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其心理特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开展兴趣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积极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堂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趣味化数学课堂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生在课堂缺乏归属感
传统观念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情。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尽管教学改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中老师充当了主要角色,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机会很少,学生的课堂归属感较弱,始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较少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老师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理念中转变过来,对新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缺乏透彻的研究,掌握和应用新方法的效果不理想,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教学风格缺乏幽默感,课堂学习氛围沉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和实践的机会较少,没有丰富的趣味化因素,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
二、趣味化数学课堂的构建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取情境法教学是创造趣味性课堂的重要举措。小学生活泼好动、贪玩,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记忆力、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强。老师要充分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小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于情境中,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感情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要灵活应用多种情境,并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角色转换。同时,还要坚持贴近生活教学的三个原则,即难度跟学生能力相匹配、有明确的目标、有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比如,在教学小数时,老师可以创设学生去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超市的画面场景,让学生观察各种物品的单价,初步认识小数的应用,了解小数表示的大小,在具体的买卖情境中会判断和思考。
(二)游戏促进趣味化课堂构建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其最感兴趣的事物,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把游戏作为促进孩子愉快学习的有效方式。此外,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对小学生而言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形式。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多地创建游戏形式,如个人游戏、小组游戏、集体游戏等,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深入探究游戏内容,经常变换游戏方式,把玩与学高度融合。
比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可以带学生玩扮演的游戏,有的学生扮演树,有的学生扮演植树人,有的学生拉绳子测距离,在扮演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植树问题的相关规律。
(三)融合趣味性因素转变授课形式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爱好,有效融入趣味性因素。老师要转变教学风格,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形象的肢体动作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风格,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可利用趣味性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比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玩过的积木、陀螺等作为教具;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用沙子制作相关物体形状,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具,有效拓展课程的趣味性,很好地契合小学生的兴趣点。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你追我赶等,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并可在座位的排列上仔细研究,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有趣。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利用多媒体制作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动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神经,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老师出了一个题目: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只脚,问鸡和兔的数量。有的同学说要是鸡和兔的脚一样多就好了,这时老师就可以幽默地说:“请全体兔子提起前脚立正站好,这样就一样啦!”这样既可以引发轻松愉悦的欢笑声,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通过思考有84个头,如果脚一样多,那么下面就有168只脚,比已知的190只脚少了22只。那么,这22只脚去哪里了?老师又说:“被兔子提起来了。”现在,学生就很容易判断有多少只兔子了。
三、结语
学习兴趣决定小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其心理特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开展兴趣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积极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堂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