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而小说的阅读与解析是有效阅读的一个摘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们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参与阅读,深入分析,促进阅读能力的渐进式提升。
【关键词】阅读 小说 切入点 生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小说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所有体裁的文章中,小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它有故事情节,容易吸引学生。但是读小说不能只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要透过情节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在小说中呈现的价值倾向。初中语文课堂的小说教学要巧抓切入点,切入点就是阅读小说的突破口,它是把握小说主旨的有效途径。巧抓小说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有效读小说。
一、从小说人物入手,把握形象揭示主题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展示时代内涵,分析人物形象在小说教学中十分关键。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未经世事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在他们的眼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只有两类:好人和坏人。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指导学生关注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手法,力争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丰满的血肉,了解人物的多面性。
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已》,我布置预习任务时,重点让学生归纳孔乙已的形象。学生归纳的结果是——迂腐、自诩清高、好喝懒做,给他贴上了“坏人”的标签。如果只得一个这样的评价,就没有透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我让学生分析文中孔乙已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文中肖像描写“穿着长衫站着喝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书”,动作描写“蘸了酒教我写字”等内容,学生们都注意到了,可却忽视了这样一段文字:“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已。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在那样的境遇中,一个三餐不继、被耻笑打骂的人,还能把自己“不多的茴香豆”拿出来给孩子们吃,这是多么善良的品质啊!孔乙已有“善”的一面,这是他“人性化”的表现,鉴赏人物不能只强硬地贴“标签”,要看到人物丰满的血肉。一个善良的人却落得一个悲惨结局,不能不让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的封建社会,这就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小说的主题。
二、从小说情节入手,体会一波三折的巧妙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的曲折生动是多数学生关注的重点,而生动曲折的情节背后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情节是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它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以一定的矛盾冲突为基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在小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能只关注故事情节的“热闹”,应体会其在一波三折中揭示的社会内涵。
例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大多数学生只注意了波澜起伏的行文,对情节津津乐道,没有深入地思考。我就引导学生归纳故事情节,把情节归纳成——打发于勒、盼望于勒、亲见于勒、躲避于勒。接下来我就和学生分析情节下掩藏的社会实质:“打发于勒”是因为于勒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怕受拖累的菲利普夫妇把他打发到美洲去,当时的美洲荒凉野蛮,打发到美洲就等于把他置于死地,这说明亲兄弟之间是“金钱至上”;“盼望于勒”是因为于勒能让他们“快乐地过日子”,金钱决定了兄弟间的关系;“亲见于勒”后还去找船长打听,并不是可怜于勒,而是十年的期盼一朝落空,不甘心“金钱梦”的破灭;“躲避于勒”是因为于勒并没有发财,有可能再回来拖累他们。兄弟间亲情淡薄,金钱利益贯穿全文,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话“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学生对小说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情节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轨迹,小说靠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内涵。在小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倾向。
三、从小说环境入手,感悟深刻的社会内涵
小说中的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只有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让人物和环境产生矛盾,才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内涵。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物所处的自然空间的景象,如天气情况、自然景观……,社会环境指的是故事发生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小说教学可以巧抓环境,感悟小说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习老舍的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小说写的是人力车夫祥子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悲惨命运。老舍先生用大量的笔墨细致生动地描写了自然景物,如“……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自然环境中烈日之暴,衬托了祥子拉车的辛酸和无奈。对于初中生来说,找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容易,我又要求学生找隐性的社会环境,学生们兴趣很浓,找到这样几句:“‘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这两句话写出坐车人的冷酷无情,坐车人的态度正是社会的态度,旧社会不会同情一个卑微的人力车夫,作者把批判的利剑指向了吃人的旧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要在环境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抓不住环境描写,就不能解读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小说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巧抓环境,有效阅读。
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多,篇幅较长,情节曲折,所以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巧抓小说的切入點,寻找一条高效解读小说的途径,进而提升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 小说 切入点 生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小说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所有体裁的文章中,小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它有故事情节,容易吸引学生。但是读小说不能只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要透过情节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在小说中呈现的价值倾向。初中语文课堂的小说教学要巧抓切入点,切入点就是阅读小说的突破口,它是把握小说主旨的有效途径。巧抓小说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有效读小说。
一、从小说人物入手,把握形象揭示主题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展示时代内涵,分析人物形象在小说教学中十分关键。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未经世事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在他们的眼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只有两类:好人和坏人。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指导学生关注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手法,力争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丰满的血肉,了解人物的多面性。
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已》,我布置预习任务时,重点让学生归纳孔乙已的形象。学生归纳的结果是——迂腐、自诩清高、好喝懒做,给他贴上了“坏人”的标签。如果只得一个这样的评价,就没有透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我让学生分析文中孔乙已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文中肖像描写“穿着长衫站着喝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书”,动作描写“蘸了酒教我写字”等内容,学生们都注意到了,可却忽视了这样一段文字:“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已。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在那样的境遇中,一个三餐不继、被耻笑打骂的人,还能把自己“不多的茴香豆”拿出来给孩子们吃,这是多么善良的品质啊!孔乙已有“善”的一面,这是他“人性化”的表现,鉴赏人物不能只强硬地贴“标签”,要看到人物丰满的血肉。一个善良的人却落得一个悲惨结局,不能不让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的封建社会,这就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小说的主题。
二、从小说情节入手,体会一波三折的巧妙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的曲折生动是多数学生关注的重点,而生动曲折的情节背后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情节是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它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以一定的矛盾冲突为基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在小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能只关注故事情节的“热闹”,应体会其在一波三折中揭示的社会内涵。
例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大多数学生只注意了波澜起伏的行文,对情节津津乐道,没有深入地思考。我就引导学生归纳故事情节,把情节归纳成——打发于勒、盼望于勒、亲见于勒、躲避于勒。接下来我就和学生分析情节下掩藏的社会实质:“打发于勒”是因为于勒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怕受拖累的菲利普夫妇把他打发到美洲去,当时的美洲荒凉野蛮,打发到美洲就等于把他置于死地,这说明亲兄弟之间是“金钱至上”;“盼望于勒”是因为于勒能让他们“快乐地过日子”,金钱决定了兄弟间的关系;“亲见于勒”后还去找船长打听,并不是可怜于勒,而是十年的期盼一朝落空,不甘心“金钱梦”的破灭;“躲避于勒”是因为于勒并没有发财,有可能再回来拖累他们。兄弟间亲情淡薄,金钱利益贯穿全文,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话“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学生对小说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情节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轨迹,小说靠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内涵。在小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倾向。
三、从小说环境入手,感悟深刻的社会内涵
小说中的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只有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让人物和环境产生矛盾,才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内涵。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物所处的自然空间的景象,如天气情况、自然景观……,社会环境指的是故事发生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小说教学可以巧抓环境,感悟小说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习老舍的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小说写的是人力车夫祥子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悲惨命运。老舍先生用大量的笔墨细致生动地描写了自然景物,如“……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自然环境中烈日之暴,衬托了祥子拉车的辛酸和无奈。对于初中生来说,找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容易,我又要求学生找隐性的社会环境,学生们兴趣很浓,找到这样几句:“‘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这两句话写出坐车人的冷酷无情,坐车人的态度正是社会的态度,旧社会不会同情一个卑微的人力车夫,作者把批判的利剑指向了吃人的旧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要在环境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抓不住环境描写,就不能解读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小说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巧抓环境,有效阅读。
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多,篇幅较长,情节曲折,所以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巧抓小说的切入點,寻找一条高效解读小说的途径,进而提升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