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正在火热的进行中,要求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新时代,我们注重用新的物理课堂教学理念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教学理念,全面体现用探究性的方法开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两年多的时间,笔者在课堂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此,分析了以下教材的特点,研究了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点问题,结合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一些经验总结,列举了一些提高普高物理课堂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普高物理 探究学习 实验教学
为了高校升学率的提升,多数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太过于注重知识,常常简化或者忽视学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现代社会教育过于激进化,人们往往急于追求知识获得的速度,只注重效率。为此,不少教师用太过激进的方法把实验的结果和得出的规律告知学生,之后通过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关习题的反复训练,来让他们了解并熟悉实验的规律,但是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物理教学的本质,是本末倒置。学生如果还不是很理解某一物理规律,他对着方面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即便教师通过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习题的反复演练,他们还是不甚理解。假使有新的情境出现,很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新课程改革体现了现代的教育体念,强调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要用心的物理教学概念代替原先的教学理念,还要突出以探究性的方法来完善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行为。本人在从事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新课程改革下,引发了一系列的問题。为此,笔者在自身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就在新课程背景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今物理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
如今,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的的确确有着很多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例如:传统的物理教学概念和教学的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要改变以往的观念,向人们灌输新的理念,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讲,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突破和创新,我们只是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传统教育的实质仍然根深蒂固。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依然是按照以前的老套路:接受—理解—巩固—解题。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下,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完成教学的内容,所以,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活动,用教师的思维来取代学生的想法,用教师的认识结果取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教学内容纯粹的为应试教育这个方面服务,这样一来,学生的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物理新课程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突破性进展,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的物理现象,重视了物理学科和生产,日常生活,生活实际还有现代科技成就之间方方面面的联系,即将重视过程的学习取代重视结论的学习,更加重视物理思想的演变与研究、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方法的运用;而且,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更加注重将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的随机实验,并且还倡导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发的进行探索性实验;同时,新课程中增添了“科学漫步”“科学足迹”还有“STS” “说一说”“做一做”等研究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广阔的启发思维,开拓视野空间。
同时,新课程在教学要求上也做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每个教师都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发展,鼓励学生尝试研究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单独思考、研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和实践,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和独立地钻研物理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结合新教材,实施探究性的课堂教学
所谓的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以探究为主。具体来说,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成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现行教材的基本内容,参照学生自己周围的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充分得到自由表达,大胆质疑,创新探究,积极讨论物理问题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通过个人,教师,小组,或者集体等多种形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活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在高校内重点推行这种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那么,怎样在高中的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呢?笔者觉得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差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1.进行探究性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渐渐显露。现代教育表明,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技能,传承知识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并从中体会,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这也与高考的实验设计题中对学生的要求相适应。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先发散后收敛形式的课,也乐于参与这样的课,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且熟练地使用物理定律,为接下来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在基本上明确实验的目的:质疑,鼓励学生努力找寻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实验图,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思路,推进探究性学习。
2.进行探究性教学,要结合新教材中的“教学主干内容”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优势,让各个小组自由的进行课堂学习,自由的开展实验,发现问题,分析实验,整理结果,得出结论。让各个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交流,讨论,团结协作。
比如,在新课程的《单摆的周期》第四节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探究性教学:
(1)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
步骤:
①.小组资料搜集: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搜集实验资料。
②.猜想影响周期的因素。
③.小组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多种实验,探究单摆周期是否会变化,变化的关系如何。
(2)教学过程:每个小组分别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随时允许让其他同学插问,小组积极认真回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形成全班学生的集体讨论,甚至争论。
通过这样的做法,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他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施展和体现。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对应的训练和启发,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团结互助,交流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3.进行探究性教学,要结合 “插图、阅读材料”,课余查找资料、习题
让学生把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答身边一些疑难问题,切实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优化,感受到物理能够造福人类,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和趣味性,思想受到启发。实验和创新的欲望能有效的激励学生把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上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突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要突出教学重点中学习的过程、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科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互助精神,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当然,物理课堂的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实质性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程度。而且,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 ,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乏味,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次进行探究,教师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最终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进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走进高中物理教学现场 [平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1日
[2]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陈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1日
【关键词】普高物理 探究学习 实验教学
为了高校升学率的提升,多数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太过于注重知识,常常简化或者忽视学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现代社会教育过于激进化,人们往往急于追求知识获得的速度,只注重效率。为此,不少教师用太过激进的方法把实验的结果和得出的规律告知学生,之后通过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关习题的反复训练,来让他们了解并熟悉实验的规律,但是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物理教学的本质,是本末倒置。学生如果还不是很理解某一物理规律,他对着方面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即便教师通过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习题的反复演练,他们还是不甚理解。假使有新的情境出现,很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新课程改革体现了现代的教育体念,强调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要用心的物理教学概念代替原先的教学理念,还要突出以探究性的方法来完善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行为。本人在从事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新课程改革下,引发了一系列的問题。为此,笔者在自身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就在新课程背景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今物理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
如今,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的的确确有着很多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例如:传统的物理教学概念和教学的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要改变以往的观念,向人们灌输新的理念,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讲,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突破和创新,我们只是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传统教育的实质仍然根深蒂固。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依然是按照以前的老套路:接受—理解—巩固—解题。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下,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完成教学的内容,所以,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活动,用教师的思维来取代学生的想法,用教师的认识结果取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教学内容纯粹的为应试教育这个方面服务,这样一来,学生的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物理新课程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突破性进展,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的物理现象,重视了物理学科和生产,日常生活,生活实际还有现代科技成就之间方方面面的联系,即将重视过程的学习取代重视结论的学习,更加重视物理思想的演变与研究、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方法的运用;而且,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更加注重将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的随机实验,并且还倡导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发的进行探索性实验;同时,新课程中增添了“科学漫步”“科学足迹”还有“STS” “说一说”“做一做”等研究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广阔的启发思维,开拓视野空间。
同时,新课程在教学要求上也做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每个教师都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发展,鼓励学生尝试研究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单独思考、研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和实践,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和独立地钻研物理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结合新教材,实施探究性的课堂教学
所谓的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以探究为主。具体来说,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成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现行教材的基本内容,参照学生自己周围的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充分得到自由表达,大胆质疑,创新探究,积极讨论物理问题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通过个人,教师,小组,或者集体等多种形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活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在高校内重点推行这种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那么,怎样在高中的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呢?笔者觉得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差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1.进行探究性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渐渐显露。现代教育表明,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技能,传承知识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并从中体会,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这也与高考的实验设计题中对学生的要求相适应。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先发散后收敛形式的课,也乐于参与这样的课,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且熟练地使用物理定律,为接下来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在基本上明确实验的目的:质疑,鼓励学生努力找寻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实验图,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思路,推进探究性学习。
2.进行探究性教学,要结合新教材中的“教学主干内容”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优势,让各个小组自由的进行课堂学习,自由的开展实验,发现问题,分析实验,整理结果,得出结论。让各个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交流,讨论,团结协作。
比如,在新课程的《单摆的周期》第四节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探究性教学:
(1)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
步骤:
①.小组资料搜集: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搜集实验资料。
②.猜想影响周期的因素。
③.小组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多种实验,探究单摆周期是否会变化,变化的关系如何。
(2)教学过程:每个小组分别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随时允许让其他同学插问,小组积极认真回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形成全班学生的集体讨论,甚至争论。
通过这样的做法,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他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施展和体现。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对应的训练和启发,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团结互助,交流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3.进行探究性教学,要结合 “插图、阅读材料”,课余查找资料、习题
让学生把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答身边一些疑难问题,切实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优化,感受到物理能够造福人类,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和趣味性,思想受到启发。实验和创新的欲望能有效的激励学生把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上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突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要突出教学重点中学习的过程、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科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互助精神,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当然,物理课堂的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实质性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程度。而且,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 ,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乏味,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次进行探究,教师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最终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进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走进高中物理教学现场 [平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1日
[2]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陈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