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初中语文文本中的“留白”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自古就追求“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存在很多“言外之意”,即“留白”,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留白”,焕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让虚实结合的境界融入课堂。
  不同的体裁,教师在教学时候,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文体,下面,笔者选取诗歌、散文、小说三种不同体裁对文本中的“留白”进行具体分析。
  一、挖掘诗歌文本中的“留白”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文类。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诗歌的意象是外在事物形象与诗人内在情意的交融。”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是用精炼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虚无的境界,而这种境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把玩、不断的去吟诵、不断的去思考。“留白”运用在教学中,就是让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有意无意留下的“白”,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不断去融入文字,让文学作品和自己形成共鸣。
  “一首诗删去一个诗句,一个单词,一个字母,一个书写符号,它就活不成了。”优秀的诗歌常常十分的含蓄和曲折,诗人往往故意不去写“满”,留下弦外之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断裂”和“跳跃”,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补充和丰富,激发学生挖掘诗歌的意蕴,拓展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趣。如九年级语文的毛泽东《沁园春·雪》,在听课中,有位老师就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留白”。首先,他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在对课文字词熟悉的基础上,再次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词的感受,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上台表演。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感觉这首诗是豪迈的;有的感觉是奇美的;有的感觉是胸怀天下的;有的感觉是评古论今的……教师一边听一边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在学生全部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段吴祖光(剧作家)评论毛泽东《沁园春·雪》:“风调独特,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作了总结。接着,教师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文章,他展示出一段写作背景资料——在准备展开抗日战争之前,作者为了考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大雪覆盖的塬上,面对着大好河山,感慨万千,提笔大作,写下这首诗流传千古之词。
  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词(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描绘或者分析。教师担心学生不是很理解,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在陕北,一天,毛泽东为准备展开全军抗日了解地形地貌,艰难的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而当他登上顶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雄伟而奇美的雪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挖掘文本,展开想象,拓宽诗歌意境。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描绘整首词,有的学生对其中一处进行合理的挖掘。比如有一位同学就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展开自己的想象:“千百年来有多少的风云人物,可是他们,都只是华丽的过去,如今,这个雄伟壮丽的大好江山会是谁的——一定只会是我的。”还有一位学生回答的更是精彩,他大胆的对这首词上阕进行了分析:“千年前,柳宗元看着漫天大雪写下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种内心的苦恼和愤懑,是一种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的美。而毛主席的这首诗中同样写雪,但却展示出一种热爱大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磅礴而激昂的气概。”
  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本中的“留白”,尊重学生的感性体验,让学生自己多读,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挖掘诗歌本身隐含的意蕴,去收获更多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散文文本中的“留白”
  中国古代所说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凡不是骈文、不是韵文都称为“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散文虽然样式繁多,文体各异,但是它的共性就是“散”。“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散文是夹杂在小说和诗歌间过渡性文体,它不像诗歌,往往只有片刻的情绪波动,散文往往反映的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的情绪思考。作者写散文,就是要表达他眼中的景,眼中的物,抒发对人生的所思、所感。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文大多来自大家之手,这些文章都是展现“我”的所见所闻,通过环境渲染和人物刻畫等等方面,塑造出最真实的情感、最独特的个性。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提出散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这些独特的人生经验、作者对人生的所思、所感就是散文中的留白,优秀的散文中充满“留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能力,才能和作者形成共鸣。
  如:七年级老舍《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笔下,作品充满了神韵。无论是山、水、阳光还是白雪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出济南冬天是什么样的,而是通过三个地区和济南的对比,让读者在阅读中细细的梳理,品味出济南冬天的特点。随后勾勒出一幅阳光照山、薄雪盖山、水中藻绿的水天相融的美景。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说爱济南冬天,但是从开头对比中作者得出的“宝地”一词,读者便可以清晰明白作者那种情真意切的喜爱。在文章中,作者花了大笔墨创设意境、妙用修辞技巧,展现出温暖、秀丽、清透的济南。但那种浓浓的赞美情感,一直贯穿全文,并前后呼应,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
  因此可见,教师在讲授现代散文时,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中挖掘“留白”,通过朗读、品味,慢慢地去琢磨,细细地去思考,感受作者的心灵,读懂作者的心声。
  三、挖掘小说文本中的“留白”
  小说所讲述的内容不可以全盘相信,它具有虚构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小说教学被单独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概念和特点。小说是一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叙述和环境描写,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它是语言的艺术、形象的艺术,更是创造的艺术。小说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背景或环境的具体描绘”,让我们从故事中了解社会,反思自我,体会真谛。小说教学实质上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可以充分地把握住人物的特性,通过人物、情节、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深入挖掘小说,真正读懂小说,理解作者的初衷,明白小说的主题。在小说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特性、深刻理解主题、加深对作品感受,培养学生深入挖掘和思考文本的能力。   小说中常会出现省略的部分,如:人教版九年级鲁迅《故乡》,作者在描绘闰土的形象时,就多次采用了省略号。小时候,闰土和“我”说话起来总是滔滔不绝,想到什么都会去说,因此,作者在文章就采用省略号代替那些说也说不完的儿时哥们之间的话语。当读者读到这儿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淳朴的童真,少年时的闰土不懂得等级之分,他生活无拘无束,充满了童趣。而中年的闰土,作者在刻画时候,也多次采用了省略号,这儿却不再是那种滔滔不绝、无忧无虑的说话。而是呈现出一种饱受生活苦难,深受封建思想迫害下吞吞吐吐、生疏不自然的悲哀。
  小说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文本,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发挥合理的想象,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理解,并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形象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诗歌、散文、小说文本中“留白”的共性与差异
  诗歌、散文、小说都属于文学样式的中的一员。所以,它们在文本“留白”上存在着一些共性。众所周知,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出现一些作者故意留下的“模糊表达”,比如在某些内容上,作者就是有意或无意的漏掉,不去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那些文本的“留白”,反而常常是文章最美妙的地方,让读者越读越感到神奇,带来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阅读文本,正是一个打开想象,充实意向的过程。文学作品中那些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无穷内容和情感,正是作品的精髓所在。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读通文本,还要引领学生读透文本,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去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从这些“白”处激发想象、打开思维,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互通心灵的桥。
  诗歌、散文、小说的文本“留白”不仅具有共性,也存在着差异,从前面三节可见,不同的体裁的文章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小说就具有虚构的特点,它就需要描绘出让读者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而诗歌和散文它们受体裁的限制,就不能仅仅只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更加需要烘托出自己的内心情感。诗歌中可写人,可写景、可写物,但是无论怎么写,最终都要用精炼的语言给读者展示一种虚无的境界,抒发出作者的内心情感。散文无论如何“散”,都需要反映出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作者情绪的思考,反映出作者眼中的景、物,事,抒发那片刻的感受。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的重要阶段,社会、幼儿园、幼教老师、学生家长都应该齐心协力为孩子一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担负幼儿教育的人都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通过系统、科学、富有创造性的幼儿美术教育,让孩子尝试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具备初步的审美情趣,让孩子拥有初级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孩子一片想象空间,为幼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有针对
电子式的概念和写法在高中算是个难点,高中无论新老课程对这方面的介绍都较为简单,本文在此围绕电子式的几个问题提出作者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一、电子式的概念和作用  大家知道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即价电子发生变化,教学中教师经常需要表达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初中阶段学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由于其把不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和一些内层电子都无谓的表示出来,所以用它
【内容摘要】有些学生不喜欢学初中地理,认为是副科,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学了没用,理论与实践差得太大。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把学习与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知联系起来。学习地理就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适时地把生活中的地理引入课堂,共同探究其形成发展的
【内容摘要】直角(垂直)为条件的线段求值问题经常在中考试题特别是压轴题中出现。该文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以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相关试题为例,说明直角条件与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角形三边关系内在联系的意义建构,以说明线段求值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平面几何 直角建构 线段求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
【内容摘要】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学习的特殊性,数学作业布置与评价有自身的特点,作业布置应顾及学生全体与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生两个方面,同时注意方法与技巧,作业评价应与学生学业分数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养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尊心与劳动品质。  【关键词】作业布置 全面与重点 循环与反复  英国作家莎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因此,一
思维定势,是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形式,是一种宏观思维监控意识削弱而进入模式化信息加工程序的情景。学生在数学解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常常用固定的模式、思路来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思维定势。有些教师认为思维定势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矛盾的,提高解题能力就要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笔者不同意此观点,正如围棋中有“定式”,它是经各代高手反复演练,对弈双方都能获利的招式,它有固
【内容摘要】我们的历史要老师要能够善于走出课本,突出社会与文化的内容,力求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打破学科壁垒,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融合。  【关键词】中学 历史 课程 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握好该课程,具体至少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首先,牢固树立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树立课程意识,熟悉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非常喜欢这门课,这
【内容摘要】在一些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老师无意识地、不自觉地重复着学生已“学会”的内容,造成了教学低效。那么文学作品的“先学后教”,怎么“后教”才能让教学走向“深刻”呢?本文提出了三条建议: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唤醒学生探究文本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先学后教 深层阅读 文本语言 多元解读 文化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已
【内容摘要】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要认真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只有很好预习,学生学习才会进入角色,教师的讲解才会水到渠成,学与教才会“共同振动”。二,好的切入点,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满堂问”,所提问题没有广度,深度,反而使教学过程繁杂,产生没有价值的效果,同时又浪费时间。四,多媒体泛滥,把一些简单的
【内容摘要】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物理课堂教学逐步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由重积累变为重探求,在物理探究学习活动中强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汇和渗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 积极实践 智慧闪光  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物理课堂教学逐步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由重积累变为重探求,在物理探究学习活动中强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汇和渗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升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