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能透过文字让人感悟其中的道理,真正体现了文道的统一。“文”的教学与“道”的传授是不可能割裂开来的。如果讲“文”时离开了“道”,传“道”时又放弃了“文”,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无法借助其内在的思想而升华,思想教育内容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抓住两个字——“适时”。只有适时才能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文道统一 适时渗透 思想教育
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能透过文字让人感悟其中的道理,真正体现了文道的统一。基于此,就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那么怎样才能在完成好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抓住两个字——“适时”。
“适时”,就是适合时宜,它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既要防止割裂教材,生搬硬套,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又要防止任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怎样才能做到适时?我们不妨看看特级教师薛发根执教的第六册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吧,这是一个典型的适时渗透思想教育的范例,值得借鉴:
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要坚持让儿子把鱼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爸爸的话。
生齐读:“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他有爱心,教育我爱护野生动物。我在爸爸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遵守规定。
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不)
师: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做人的道理)
师: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生命中哪些规定我们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不管……都……”这组词说说。
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乱扔垃圾。
生: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
师:生活中有很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自觉遵守。
上例中薛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适时”抓住潜在的、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利用个性化阅读获得的各种思想认识,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巴金说过:“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都是精选古今优秀文化成果,文质兼美,文章德育教育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荷花淀》,通过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歌颂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斑羚飞渡》写了一群老羚羊作“桥墩”而坠入山涧的感人场面,在悲壮的一幕中透着强烈的生命力。《羚羊木雕》,弘扬了一种纯真的朋友间的友谊才是难能可贵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正直,否则会丧失朋友。《九色鹿》谴责了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行为。《狼和鹿》,《特殊的葬礼》则是为学生树立生态平衡,环保意识。《中国石拱桥》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最后一课》反映了法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英勇反抗的民族气节。《背影》表现出父子亲情间的真挚感情……
在实际教学中,“文”的教学与“道”的传授是不可能割裂开来的。如果讲“文”时离开了“道”,传“道”时又放弃了“文”,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无法借助其内在的思想而升华,思想教育内容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关键是教师在教“文”时一定要掌握时机,做到“适时”,才能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方面,才不会使德育教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問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源头”---构思与传达的主体---教师,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领略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的同时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 文道统一 适时渗透 思想教育
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能透过文字让人感悟其中的道理,真正体现了文道的统一。基于此,就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那么怎样才能在完成好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抓住两个字——“适时”。
“适时”,就是适合时宜,它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既要防止割裂教材,生搬硬套,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又要防止任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怎样才能做到适时?我们不妨看看特级教师薛发根执教的第六册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吧,这是一个典型的适时渗透思想教育的范例,值得借鉴:
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要坚持让儿子把鱼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爸爸的话。
生齐读:“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他有爱心,教育我爱护野生动物。我在爸爸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遵守规定。
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不)
师: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做人的道理)
师: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生命中哪些规定我们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不管……都……”这组词说说。
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乱扔垃圾。
生: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
师:生活中有很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自觉遵守。
上例中薛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适时”抓住潜在的、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利用个性化阅读获得的各种思想认识,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巴金说过:“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都是精选古今优秀文化成果,文质兼美,文章德育教育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荷花淀》,通过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歌颂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斑羚飞渡》写了一群老羚羊作“桥墩”而坠入山涧的感人场面,在悲壮的一幕中透着强烈的生命力。《羚羊木雕》,弘扬了一种纯真的朋友间的友谊才是难能可贵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正直,否则会丧失朋友。《九色鹿》谴责了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行为。《狼和鹿》,《特殊的葬礼》则是为学生树立生态平衡,环保意识。《中国石拱桥》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最后一课》反映了法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英勇反抗的民族气节。《背影》表现出父子亲情间的真挚感情……
在实际教学中,“文”的教学与“道”的传授是不可能割裂开来的。如果讲“文”时离开了“道”,传“道”时又放弃了“文”,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无法借助其内在的思想而升华,思想教育内容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关键是教师在教“文”时一定要掌握时机,做到“适时”,才能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方面,才不会使德育教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問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源头”---构思与传达的主体---教师,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领略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的同时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