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教师是关键。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重在引导。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去发现知识,去探索规律,使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差学生,而只有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法,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法却无法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了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只有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启发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那么,小学数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一、坚持启发式,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讲“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先给同学讲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大蜜桃口水直流,唐僧说:“要吃桃子可以,但是必须答对两道题。”孙悟空、猪八戒连连点头说:“行、行,师傅快些出题。”唐僧说:“有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每人得几个?”悟空一听,哈哈大笑,这还不容易!他俩都在地上写了个“l”宇,师博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每人得几个?”猪八戒挠挠肚皮,抓抓耳朵,答不上来。孙悟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知道,每人半个。”师傅说:“答得对,请你们用数字写出来。”俩徒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来写。讲到这儿,老师问同学:“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字来表示半个?”这个问把同学们难住了,一个个瞪着眼,歪着头想不出来,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到老师身上,老师就抓任这个有利时机组织教学。这时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坚持启发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人的学习,就其心理活动来说,是一个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学生而言,虽然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但也决不是消极、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应该成为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主体。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积极的感情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启发时,应抓住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这一有利时机。愤者,激愤激情也,悱是想说而不知怎样说,也就是“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能而未能”。在求知欲十分强烈,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时,只有在这时启发的效果才最佳。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两个面积相同,但形状不一样的梯形,请学生目测哪个梯形的面积大?学生甲:“图1大,图1高些看起来大。”学生乙:“图2大,图2底长看起来大。”学生丙:“一样大,通过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发现一样大。学生丁:“要能先求出梯形的面积就好比较大小了。”……学生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当注意力集中后,我立即发问:“梯形的面积怎么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调动他原有的知识去探究这种情境中存在的数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结果想出了七、八种方法来比较这两个梯形的面积,特别是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想出的计算办法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或情境,而且提出的问题还要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主动学习的方法上,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的放矢,很快置身于这种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坚持启发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我先出示几个自然数:1、2、3、4、6、9、10、14、25,问学生看到这些数你们想提什么问题?有的同学说:“这些数能组成哪些多位数?”以有的同学说:“这些数能组成哪些最简分数?”当学生提完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4人一组)进行解决。这些数能组成哪些最简分数;然然后把你们组成的最简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再根据它们得数的特点进行分类。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它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与这个分数的分母有关,那么怎样的分母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这样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这样做,才能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①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②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③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積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玉梅.“启发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5(26)
[2]郭亚丽.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2016(01)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差学生,而只有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法,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法却无法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了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只有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启发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那么,小学数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一、坚持启发式,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讲“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先给同学讲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大蜜桃口水直流,唐僧说:“要吃桃子可以,但是必须答对两道题。”孙悟空、猪八戒连连点头说:“行、行,师傅快些出题。”唐僧说:“有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每人得几个?”悟空一听,哈哈大笑,这还不容易!他俩都在地上写了个“l”宇,师博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每人得几个?”猪八戒挠挠肚皮,抓抓耳朵,答不上来。孙悟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知道,每人半个。”师傅说:“答得对,请你们用数字写出来。”俩徒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来写。讲到这儿,老师问同学:“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字来表示半个?”这个问把同学们难住了,一个个瞪着眼,歪着头想不出来,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到老师身上,老师就抓任这个有利时机组织教学。这时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坚持启发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人的学习,就其心理活动来说,是一个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学生而言,虽然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但也决不是消极、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应该成为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主体。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积极的感情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启发时,应抓住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这一有利时机。愤者,激愤激情也,悱是想说而不知怎样说,也就是“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能而未能”。在求知欲十分强烈,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时,只有在这时启发的效果才最佳。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两个面积相同,但形状不一样的梯形,请学生目测哪个梯形的面积大?学生甲:“图1大,图1高些看起来大。”学生乙:“图2大,图2底长看起来大。”学生丙:“一样大,通过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发现一样大。学生丁:“要能先求出梯形的面积就好比较大小了。”……学生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当注意力集中后,我立即发问:“梯形的面积怎么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调动他原有的知识去探究这种情境中存在的数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结果想出了七、八种方法来比较这两个梯形的面积,特别是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想出的计算办法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或情境,而且提出的问题还要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主动学习的方法上,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的放矢,很快置身于这种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坚持启发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我先出示几个自然数:1、2、3、4、6、9、10、14、25,问学生看到这些数你们想提什么问题?有的同学说:“这些数能组成哪些多位数?”以有的同学说:“这些数能组成哪些最简分数?”当学生提完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4人一组)进行解决。这些数能组成哪些最简分数;然然后把你们组成的最简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再根据它们得数的特点进行分类。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它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与这个分数的分母有关,那么怎样的分母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这样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这样做,才能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①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②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③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積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玉梅.“启发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5(26)
[2]郭亚丽.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