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例】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国标本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充分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像这样一篇课文,如何利用网络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呢?我在一次赛课活动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我预先设计制作了网站《二泉映月》,课上让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对阿炳的人生和《二泉映月》的风格曲调及课文表达的情感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利用网络监控等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网上学习指导和组织网上的学习交流活动。在教学“悟‘二泉映月’魂,曲人合一”这一板块中,我设计了如下的网上交流活动——
师:(课内小结)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此时此刻,我想每一位同学心中都有话想说。请自主登陆(教师示范链接“悟‘二泉映月’魂”),看看《二泉映月》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并在留言板上留下你此时此刻心中最想说的话,同时你还可以网上献花!
(教室里一片兴奋忙乱的点击声)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纷纷在尝试献花功能,成功了的十分兴奋,还在教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没有试成功的不断地在试)
师:(忍不住提醒)同学们不要光顾着献花呀,要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终于有学生开始输入想法了,但是他们首先还是忙乱着给自己的留言板贴花)
【诊断分析】
作为网络课,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部分教师的眼里,没有这样一个互动的平台或环节,没有这样的交流与展示,就不是一节完整的网络课。于是,在进行这一节课的网页制作时,我也跟风似的用上了“献花”的模式。在预设的网页上,预留有各种各样的花,数量达十几种之多,看起来鲜艳夺目,使我在作网页预设时都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然而,通过初次的试教,我从学生反应中开始反思:这样的“献花”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老师要选这几种花?学生为什么要献这几种花?内涵与意义在哪里?离课堂结束本来还有近10分钟的时间,可学生都把这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献花”这一环节上。到了课堂结束,他们也很可能只记得自己是在为“献花”忙碌,至于献的是什么花、为什么献这朵花恐怕还没有细想。如此,也许就是有一千种一万种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就记得他献的那一种了。他们究竟怎样参与了网络学习、在其中学习了什么、作了怎样的思考、写下怎样的留言,这一切的一切,大概也都已淡化了、消退了。
其实,作为施教者的我应该明白,这首先是一节语文课,然后这才是一节语文网络课。网络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决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更不是两者相互独立地并存于一堂课之中,而是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出发点,让网络服务于它,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语文的课程目标。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更要把网络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在进行了以上的诊断反思后,我尝试进行了以下的目标调整,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大环境上做文章——板块命名,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在进行网站设计时,我们常常喜欢竭尽所能,将网站做美、做大、做全——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做“空”。一节网络课往往不是一位教师在辛劳,常常动用学校甚至是校外的电脑高手来帮忙。试想一想,制作网页的人他真的能理解你所教的课文吗?他体会到你的真实的教育意图吗?
为了让网络真正地成为一本打开了的“语文书”,我在后来的设计中注意从整体的理念出发,从大的网络环境——网站板块命名入手,共设计了五大栏目,其名称分别为:“观‘二泉映月’景”、“近‘二泉映月’人”、“读‘二泉映月’文”、“听‘二泉映月’曲”、“悟‘二泉映月’魂”。在“近‘二泉映月’人”这个板块中,我又设计了渐近式的三个环节:“阿炳的一天”、“阿炳的一年”、“阿炳的一生”。在“阿炳的一生”这个环节中我又从五个方面来介绍:“阿炳简介”、“阿炳身世”、“阿炳轶闻”、“阿炳气节”、“阿炳故居”。板块的设计与命名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融入了我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全方位立体地认识阿炳,更能在浓浓的语文味里读懂坎坷、体悟情怀。
二、小细节上下工夫——板块插件,个性品味,体会内涵
在各个板块中插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构件,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提供个性品味的实践平台,这几乎成了网络课的特点。可是,面对这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的学生会选择吗?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我的体会是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下足工夫,做一个好的引航者,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融入网络,从而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在网络课中做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自我,而不是茫茫网海中的一粒微尘。
怀着这一的理念,我在第五小节朗读感悟这一环节上,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这一平台,突出了学生品读中的个性。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句子,读出句子的层次性;然后让学生戴上耳机点击音频插件感受乐曲的层次性;最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品读,对音乐的理解将两者融为一体。这样的品读让插件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在个性品读中体会内涵,使静止的文字、流动的音乐和个性化的思考融为一体。
三、特殊问题做特色——网络留言,资料链接,课外延伸
网络进入语文课堂,能实现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利用,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把网络资源当作再学习的平台,将语文课时空延伸,平台做广,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个自学与畅谈的空间,实现与自己、与同伴、与老师间的多向、多种形式的交流。为了体现这一点,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专门在网站内设制了有效的站外搜索。我没有半命题地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定向搜索,而是做了一个“Google”的链接,让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目标,让信息的外延再次扩大。这样,就一改了原来课堂中千篇一律的“献花”模式,再次强调学生的个体性,任由学生自己在“给特别的你”这个留言板块上抒发各自内心的情感。同时,我还在课前将我所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网址告诉给了学生,让他们更加主动、自主地学习。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国标本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充分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像这样一篇课文,如何利用网络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呢?我在一次赛课活动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我预先设计制作了网站《二泉映月》,课上让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对阿炳的人生和《二泉映月》的风格曲调及课文表达的情感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利用网络监控等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网上学习指导和组织网上的学习交流活动。在教学“悟‘二泉映月’魂,曲人合一”这一板块中,我设计了如下的网上交流活动——
师:(课内小结)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此时此刻,我想每一位同学心中都有话想说。请自主登陆(教师示范链接“悟‘二泉映月’魂”),看看《二泉映月》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并在留言板上留下你此时此刻心中最想说的话,同时你还可以网上献花!
(教室里一片兴奋忙乱的点击声)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纷纷在尝试献花功能,成功了的十分兴奋,还在教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没有试成功的不断地在试)
师:(忍不住提醒)同学们不要光顾着献花呀,要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终于有学生开始输入想法了,但是他们首先还是忙乱着给自己的留言板贴花)
【诊断分析】
作为网络课,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部分教师的眼里,没有这样一个互动的平台或环节,没有这样的交流与展示,就不是一节完整的网络课。于是,在进行这一节课的网页制作时,我也跟风似的用上了“献花”的模式。在预设的网页上,预留有各种各样的花,数量达十几种之多,看起来鲜艳夺目,使我在作网页预设时都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然而,通过初次的试教,我从学生反应中开始反思:这样的“献花”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老师要选这几种花?学生为什么要献这几种花?内涵与意义在哪里?离课堂结束本来还有近10分钟的时间,可学生都把这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献花”这一环节上。到了课堂结束,他们也很可能只记得自己是在为“献花”忙碌,至于献的是什么花、为什么献这朵花恐怕还没有细想。如此,也许就是有一千种一万种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就记得他献的那一种了。他们究竟怎样参与了网络学习、在其中学习了什么、作了怎样的思考、写下怎样的留言,这一切的一切,大概也都已淡化了、消退了。
其实,作为施教者的我应该明白,这首先是一节语文课,然后这才是一节语文网络课。网络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决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更不是两者相互独立地并存于一堂课之中,而是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出发点,让网络服务于它,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语文的课程目标。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更要把网络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在进行了以上的诊断反思后,我尝试进行了以下的目标调整,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大环境上做文章——板块命名,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在进行网站设计时,我们常常喜欢竭尽所能,将网站做美、做大、做全——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做“空”。一节网络课往往不是一位教师在辛劳,常常动用学校甚至是校外的电脑高手来帮忙。试想一想,制作网页的人他真的能理解你所教的课文吗?他体会到你的真实的教育意图吗?
为了让网络真正地成为一本打开了的“语文书”,我在后来的设计中注意从整体的理念出发,从大的网络环境——网站板块命名入手,共设计了五大栏目,其名称分别为:“观‘二泉映月’景”、“近‘二泉映月’人”、“读‘二泉映月’文”、“听‘二泉映月’曲”、“悟‘二泉映月’魂”。在“近‘二泉映月’人”这个板块中,我又设计了渐近式的三个环节:“阿炳的一天”、“阿炳的一年”、“阿炳的一生”。在“阿炳的一生”这个环节中我又从五个方面来介绍:“阿炳简介”、“阿炳身世”、“阿炳轶闻”、“阿炳气节”、“阿炳故居”。板块的设计与命名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融入了我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全方位立体地认识阿炳,更能在浓浓的语文味里读懂坎坷、体悟情怀。
二、小细节上下工夫——板块插件,个性品味,体会内涵
在各个板块中插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构件,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提供个性品味的实践平台,这几乎成了网络课的特点。可是,面对这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的学生会选择吗?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我的体会是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下足工夫,做一个好的引航者,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融入网络,从而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在网络课中做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自我,而不是茫茫网海中的一粒微尘。
怀着这一的理念,我在第五小节朗读感悟这一环节上,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这一平台,突出了学生品读中的个性。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句子,读出句子的层次性;然后让学生戴上耳机点击音频插件感受乐曲的层次性;最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品读,对音乐的理解将两者融为一体。这样的品读让插件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在个性品读中体会内涵,使静止的文字、流动的音乐和个性化的思考融为一体。
三、特殊问题做特色——网络留言,资料链接,课外延伸
网络进入语文课堂,能实现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利用,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把网络资源当作再学习的平台,将语文课时空延伸,平台做广,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个自学与畅谈的空间,实现与自己、与同伴、与老师间的多向、多种形式的交流。为了体现这一点,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专门在网站内设制了有效的站外搜索。我没有半命题地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定向搜索,而是做了一个“Google”的链接,让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目标,让信息的外延再次扩大。这样,就一改了原来课堂中千篇一律的“献花”模式,再次强调学生的个体性,任由学生自己在“给特别的你”这个留言板块上抒发各自内心的情感。同时,我还在课前将我所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网址告诉给了学生,让他们更加主动、自主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