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全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习也完全是为了分数。教师在课堂上,为升学而教,为考什么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载体,考试的机器,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应试教育”在指挥棒指引下,“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升学转”,必然具有片面性。它强调智育,忽视德、美、体、劳,必然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上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学过的知识,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力的必要手段,而室内实验由于受到实验条件限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往往是看的人多,做的人少。这样就不能使大多数学生得到锻炼,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更为突出,农村中学由于生物实验室小,实验材料缺乏学生人数多的原因。真正动手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实验老师只是给学生一讲了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从2005年开始有针对性的把部分生物实验由室内转移到室外,并特别结合农村的农事活动来安排,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具体做法
1.实践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制定适合开展室外实验的教学计划,计划的制定既要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同时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做到既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又使学生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
如《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践教学是本着加强实践内容的比例,提高实践技能的思想设计的。在实验实训课中加强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基础训练;在综合实训中提高重点和难点内容所占的比例,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实训中拓展重点和难点内容,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印象;通过技能实训和考核强化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
2.生物课外实验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实用性
生物课外实验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项目,力求做到学用结合。同时,在选择实验内容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春季安排扦插实验,学生即学会了无性繁殖的知识,又为绿化提供了苗木。
3.打破教材上的实验顺序,按农事的需要进行安排
现行的实验教学大纲是按课本的教学内容来安排的,很难做到教学进度与农事的同步,所以要调整实验教学的顺序,做到与农事同步,从而更有利于课外实验的开展。例如:把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调到“谷雨”以后,这样就利用了大自然条件,使实验顺利进行。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课外实验参与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只有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与操作、结果以及对过程的分析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把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的实验调到小麦播种季节,从而让学生去尝试配方施肥技术。
二、初步展现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深入田间的课外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课外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去完成方案的设计、器材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实验结果的分析。所以,课外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受课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而室外实验由于在室外进行,学生人数少,再加上时间较长,这样就增加了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生物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所用的时间较长,例如:“茎的输导作用”、“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的关系”等实验可安排在夏季进行,实验材料易得且效果好。学生通过操作管理、观察、思考,不仅获取了知识,且学会了探究知识的方法,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本领。
4.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是一门与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学习生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生产服务,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而课外实验就能实现这一目的。例如:学生学会了“人工授粉”后就可以把这一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从而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开展生物课外实验,特别是按农事进行,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利用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实验条件,使学生在完成生物实验的同时,更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学过的知识,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力的必要手段,而室内实验由于受到实验条件限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往往是看的人多,做的人少。这样就不能使大多数学生得到锻炼,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更为突出,农村中学由于生物实验室小,实验材料缺乏学生人数多的原因。真正动手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实验老师只是给学生一讲了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从2005年开始有针对性的把部分生物实验由室内转移到室外,并特别结合农村的农事活动来安排,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具体做法
1.实践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制定适合开展室外实验的教学计划,计划的制定既要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同时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做到既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又使学生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
如《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践教学是本着加强实践内容的比例,提高实践技能的思想设计的。在实验实训课中加强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基础训练;在综合实训中提高重点和难点内容所占的比例,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实训中拓展重点和难点内容,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印象;通过技能实训和考核强化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
2.生物课外实验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实用性
生物课外实验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项目,力求做到学用结合。同时,在选择实验内容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春季安排扦插实验,学生即学会了无性繁殖的知识,又为绿化提供了苗木。
3.打破教材上的实验顺序,按农事的需要进行安排
现行的实验教学大纲是按课本的教学内容来安排的,很难做到教学进度与农事的同步,所以要调整实验教学的顺序,做到与农事同步,从而更有利于课外实验的开展。例如:把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调到“谷雨”以后,这样就利用了大自然条件,使实验顺利进行。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课外实验参与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只有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与操作、结果以及对过程的分析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把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的实验调到小麦播种季节,从而让学生去尝试配方施肥技术。
二、初步展现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深入田间的课外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课外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去完成方案的设计、器材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实验结果的分析。所以,课外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受课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而室外实验由于在室外进行,学生人数少,再加上时间较长,这样就增加了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生物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所用的时间较长,例如:“茎的输导作用”、“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的关系”等实验可安排在夏季进行,实验材料易得且效果好。学生通过操作管理、观察、思考,不仅获取了知识,且学会了探究知识的方法,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本领。
4.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是一门与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学习生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生产服务,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而课外实验就能实现这一目的。例如:学生学会了“人工授粉”后就可以把这一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从而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开展生物课外实验,特别是按农事进行,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利用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实验条件,使学生在完成生物实验的同时,更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