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其他任何方式取代不了的。而计算机是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它的一些概念和定义让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运用“艺术性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气氛,感化情绪,启迪思维,从而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艺术 计算机 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個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因此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道桥梁。
计算机是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它的一些概念与定义,往往会令没有相应知识准备的初中学生难于理解。而教师则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声情并茂,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使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无味。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创设情境”的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幽默风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氛围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计算机教师语言要避免平淡的说教,要化平淡为诙谐,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教学过程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要求学生进行“盲打”训练的,刚开始学生练得还好,时间一长就没有了耐心。为了鼓励学生,提高练习的积极性,我设立了“打字能手”、“打字高手”、“打字高高手”三个称号,学生练习的劲头可足了,敲打键盘的声音也比以前响亮,都争着当“打字高高手”。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机房上课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偷偷地玩游戏,教师走到他跟前时,他便把窗口最小化,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再如法炮制,教师就不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了一句调侃性的语言教育学生:“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咱们班现在好像埋伏着‘地下党’噢,有个别同学真的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了!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三、情感充沛,感染学生学习的情绪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四、明知故错,启迪学生学习的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明知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查找与替换这一课堂教学中,我就采用设置“故错”的教学手法。首先给学生看一段时事新闻《“嫦娥一号”奔月》,在文中故意将“嫦娥”写成“蟐蛾”,当学生看到这篇文章后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这时我提出: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操作来改正这些错误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可以”,然后认真地操作起来,两分钟过后,同学们使完了浑身解数也只改了一部分错误。此时,有几个学生提出:“老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太累也太慢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亮出了“查找与替换”这把利刃,只用了几秒钟就将所有错误都改正了过来,这时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查找和替换。学生在这堂课的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思考、实践的状态,教师通过一些笨拙的操作方法一步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语言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仍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运用“艺术性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气氛,感化情绪,启迪思维,从而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既适应学科教学又适合学生的 “艺术性语言”,来搭好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恽洪英,《让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光》,2008.5
[2] 陈跃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2007.4
[3] 刘玉凤,《计算机教学中语言艺术》,1998.11
关键词:语言艺术 计算机 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個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因此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道桥梁。
计算机是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它的一些概念与定义,往往会令没有相应知识准备的初中学生难于理解。而教师则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声情并茂,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使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无味。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创设情境”的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幽默风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氛围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计算机教师语言要避免平淡的说教,要化平淡为诙谐,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教学过程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要求学生进行“盲打”训练的,刚开始学生练得还好,时间一长就没有了耐心。为了鼓励学生,提高练习的积极性,我设立了“打字能手”、“打字高手”、“打字高高手”三个称号,学生练习的劲头可足了,敲打键盘的声音也比以前响亮,都争着当“打字高高手”。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机房上课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偷偷地玩游戏,教师走到他跟前时,他便把窗口最小化,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再如法炮制,教师就不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了一句调侃性的语言教育学生:“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咱们班现在好像埋伏着‘地下党’噢,有个别同学真的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了!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三、情感充沛,感染学生学习的情绪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四、明知故错,启迪学生学习的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明知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查找与替换这一课堂教学中,我就采用设置“故错”的教学手法。首先给学生看一段时事新闻《“嫦娥一号”奔月》,在文中故意将“嫦娥”写成“蟐蛾”,当学生看到这篇文章后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这时我提出: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操作来改正这些错误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可以”,然后认真地操作起来,两分钟过后,同学们使完了浑身解数也只改了一部分错误。此时,有几个学生提出:“老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太累也太慢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亮出了“查找与替换”这把利刃,只用了几秒钟就将所有错误都改正了过来,这时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查找和替换。学生在这堂课的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思考、实践的状态,教师通过一些笨拙的操作方法一步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语言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仍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运用“艺术性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气氛,感化情绪,启迪思维,从而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既适应学科教学又适合学生的 “艺术性语言”,来搭好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恽洪英,《让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光》,2008.5
[2] 陈跃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2007.4
[3] 刘玉凤,《计算机教学中语言艺术》,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