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的颁布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积极思考,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学习增强实效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1.提高小学数学读题能力
1.1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2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然后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圖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它既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直观特征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目的,使问题简捷地得以解决;又可以将复杂的几何形体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
2.1数形结合感悟数学符号特征。
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符号所表示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具体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可以将问题用符号表示,然后选择算法,进行符号运算。
2.2数形结合深化课堂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该在把握学科本质,调研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对于目标的确定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教参给予我们的参考,更重要的是自己对整堂课目标的把握,对所教班级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学实践却又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不仅被真切观照,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有时深化课堂目标往往要借助与形象直观的事物,从教学实践入手,达到具有可操作性、具体的目标,当然撰写、描述的目标不应是可以一次到位的,而应是经历:大目标—设计—每个活动的具体目标—修正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今课堂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要使这一形式真正发挥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上所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答,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小组合作。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或在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进行小组合作,才会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达到思维水平的提高。
3.2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采用积分制,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同学为组内争得荣誉的加分,反之则减分。任何同学都不愿给小组拖后腿,都会尽最大努力为组争光。在这种状态下,才会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3.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归纳他人的发言,等等。通过老师的引导会使讨论进一步深入,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
4.1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因此,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喜闻乐见。
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在吃晚饭的时候,利用饭桌上的东西,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几分之几,并利用你所学的分数知识,编几道题给爸爸妈妈做。这样的作业既新鲜又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4.2作业过程活动化,突出实践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1)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去超市买东西,看清物品的价格,在结账之前算一算服务员该找回自己多少钱?(2)学了《四则运算》以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扑克牌,玩算“24点”的游戏。(3)在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学了估算内容之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晚上和爸爸妈妈出去公园或者广场散步的时候,估一估那里的人数。”
1.提高小学数学读题能力
1.1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2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然后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圖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它既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直观特征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目的,使问题简捷地得以解决;又可以将复杂的几何形体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
2.1数形结合感悟数学符号特征。
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符号所表示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具体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可以将问题用符号表示,然后选择算法,进行符号运算。
2.2数形结合深化课堂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该在把握学科本质,调研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对于目标的确定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教参给予我们的参考,更重要的是自己对整堂课目标的把握,对所教班级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学实践却又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不仅被真切观照,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有时深化课堂目标往往要借助与形象直观的事物,从教学实践入手,达到具有可操作性、具体的目标,当然撰写、描述的目标不应是可以一次到位的,而应是经历:大目标—设计—每个活动的具体目标—修正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今课堂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要使这一形式真正发挥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上所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答,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小组合作。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或在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进行小组合作,才会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达到思维水平的提高。
3.2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采用积分制,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同学为组内争得荣誉的加分,反之则减分。任何同学都不愿给小组拖后腿,都会尽最大努力为组争光。在这种状态下,才会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3.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归纳他人的发言,等等。通过老师的引导会使讨论进一步深入,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
4.1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因此,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喜闻乐见。
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在吃晚饭的时候,利用饭桌上的东西,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几分之几,并利用你所学的分数知识,编几道题给爸爸妈妈做。这样的作业既新鲜又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4.2作业过程活动化,突出实践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1)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去超市买东西,看清物品的价格,在结账之前算一算服务员该找回自己多少钱?(2)学了《四则运算》以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扑克牌,玩算“24点”的游戏。(3)在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学了估算内容之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晚上和爸爸妈妈出去公园或者广场散步的时候,估一估那里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