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与结构原则的勾连与局限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q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由古希腊时期的“传统反讽”到德国浪漫主义的“浪漫反讽”,反讽这一概念由于怀疑思想的时代精神成为了新批评派讨论的中心,其中克林思·布鲁克斯是对其论述最多最详细之人。在1948年《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一文中,他基于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从文本结构的层面看待反讽,使反讽从一种语言技巧上升到了一个具有本体地位的结构原则范畴,确立了反讽在现代文论的地位。
  一、反讽与结构原则的关系:基于瑞恰兹语境理论的勾连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语境中,这句话可能是反讽的,也可能并不是反讽。反讽类似于一种“言此意彼”的文字游戏,语境不可避免地在反讽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克斯看到了这一点,在瑞恰兹的语境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反讽作为一种意义生成机制的结构原则。
  在传统的语境理论中,语境指词所处的上下文,词的意义要由上下文来确定。而瑞恰兹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作语境,并定义为“用来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条件”。他一方面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由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另一方面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的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由这一理论,在布鲁克斯看来,文学作品中语境对语词的意义具有决定作用,词语的意义而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词语的意义具有多重性,词语具有“复义”现象。并且,语境承认节略形式,一个词的意义体现为“语境中没有出现的部分”。由此,语境产生了语词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不一致现象,即语境是反讽的生成性前提。因而,布鲁克斯把反讽限定于具体的诗歌语境内,通过“语境使文本呈现为一个整体,整体的存在为将文本视为一个空间形式提供了前提”(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使反讽与一种诗歌意义生成机制的结构原则的勾连成为可能。
  二、反讽作为一种诗歌意义生成机制的结构原则
  基于瑞恰兹的语境理论,文章论证反讽作为一种诗歌意义生成机制的结构原则,并探究诗歌意义生成机制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作者阐明了诗歌意义的生成机制,即诗歌应基于具体的诗歌经验,运用隐喻技巧,将诗中的意象和陈述语进行有机联系,走向普遍性。作者指出现代诗歌的技巧是使用隐喻,并阐述了诗歌意义生成的过程,即诗人“必须建立细节,依靠细节,通过细节的具体化而获得他所能获得的一般意义。意义必须从特殊性产生;它必须不是武断地强加在特殊性上面的”。进而,作者分析运用隐喻的必要性以证明特殊性并不否认普遍性,提出意象和陈述语之间有机联系的原则,并批驳诗中意象简单的集结,类比整枝草木的开花和戏剧以阐述这一原则,即“一首诗中的种种因素是互相联系的”。
  其次,作者基于语境理论,论证反讽是诗歌整体的结构原则,是诗歌的一个本质。在文中,他首先举例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即语境赋予了语词的意义,进而在文中明确地将语境定义为“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由此,反讽“由词、句子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被提升为诗歌整体的情景设置”(刘源《新批评的反讽理论研究》)。其次,他阐述了不表现语境任何影响的陈述语所具有的抽象性、纯粹表意的特征,否定不受语境影响的陈述语在诗歌中的存在性,进而论证陈述语承担语境压力的普遍性,从而得出诗歌整体上呈现反讽的结构原则,并且反讽“是唯一的词汇可以用来指出诗歌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方面”。
  再次,作者将反讽引入诗歌批评,论证反讽的功能不仅是承认了语境的压力,它能够使得诗歌中相互冲突的元素互相制衡且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在文中,他先通过对诗歌的分析阐明引入语境来解读诗歌的原因,即“这些诗句是从语境取得它们在诗篇中的合法地位”,并结合艾略特的测验方法,提出解读诗歌最终会导向诗句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将反讽引入诗歌批评。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入艾略特式考验和瑞恰慈“综合的诗”,提出了好诗的标准:“这种诗,由于能够把无关的和不协调的因素结合起来,本身得到了协调,而且不怕反讽的攻击”,并通过这一标准的阐释以此论证语境具有稳定性,而反讽“成为了获得稳定性的手段”。进一步地,作者将反讽用于具体诗歌批评中,先简单列举表现明显的反讽的诗歌,进而他着力于探讨“不‘明显’的容易为读者所忽略的反讽”,并从具体诗歌的分析中归纳出好诗中皆含有一种“进击与反击构成”的结构,“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最后,作者转入对现代诗歌中反讽的分析,重申反讽的功能,进一步探究诗歌意义生成的机制。他首先阐述了大量现代诗含有特别突出的反讽的原因,论证反讽在现代诗中的典型性、普遍性。在诗歌的分析中,作者提出反讽的功能并不是把“主题修剪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而是能让诗歌经验或主题具体化、特殊化,从而“超过抽象的守则,进入事物的神髓”。从中,作者也探究了诗歌意义的生成机制问题,即诗篇应基于具体的诗歌经验,“十分忠实于整个的情景”,通过反讽让诗歌的主题真正具有“一种多方面的、有三度空间的洞察力”。据此,意义通过隐喻的语言、反讽的结构呈现比现实世界更复杂、更多悖论和歧义的真实。反讽作为意义生成机制的一种结构原则,由语境走向了主题。
  三、局限于文本结构下反讽的泛化
  《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一文将反讽视作结构原则,为我们分析诗歌语义提供了操作手段。诗歌的含义是复杂的,不可量化的,而运用反讽对诗歌语言进行考察本身不失为理解诗歌的一种途径。但是,布鲁克斯局限于文本结构对反讽展开探讨,以及无限扩大反讽的定义,导致文章的观点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理论层面的局限。布鲁克斯所指的“语境”仅仅指文本中的上下文和情景语境,完全忽视了对作品的文化语境的解读。并且,布鲁克斯将受到语境压力的反讽阐释为诗歌普遍的结构原则,如闫玉刚在《论反讽概念的历史流变与阐释维度》所言,“只不过是将语义学层面的反讽理论加以扩大使其变成为一种诗歌的普遍原则”,实际上仅停留于文本结构层面,割裂了作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这也是聚焦本体论批评的新批评学派共同的理论缺陷。
  其次,反讽的泛化。布鲁克斯在文中指出,反讽“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对此,米克在《论反讽》中说道:“承认這一点,等于把所有的话语均视为反讽,因为在任何话语里语境无不对其因素加以修饰。”如果任何的诗歌表现形式都将被定义为反讽,那么反讽的概念将被无限扩大,术语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这种定义的泛化无疑会带来对反讽的滥用。在文中对诗歌的分析时,可以看到他有强行挖掘字词的意义以证明反讽的倾向。例如,在莎士比亚歌词的分析中,作者认为,希维亚的“优美”包含“圣洁和聪慧”,隐含神学的意义,而天赐给希维亚的动机“好叫人人夸她美”又是非神学的。不仅如此,后文的“爱情直往她两眼跑/帮爱神把盲目病治好”则引入了异教的爱神,这种“异教神话和基督教神学的混合”便产生了反讽。这样的分析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作者在分析完之后也表示自己信心不足:“我是准备好人们会否认上面这个例子的。”同时,这也导致了文章在举例论证上显得说服力不强。
  四、结语
  英美新批评学派的克林思·布鲁克斯发表的《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一文基于语境理论论证反讽作为一种意义生成机制的结构原则,探究诗歌意义生成机制的根本问题,使反讽从一种语言技巧上升到了一个具有本体地位的结构原则范畴,确立了反讽在现代文论的地位。该理论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存在着不足之处,即理论层面的局限和反讽的泛化。这启示我们,在分析诗歌时应注意联系作者、时代等外部世界,合理适当地运用反讽,从而通过反讽这一途径理解诗歌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我国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习学业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采取: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家庭与学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健康,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学生真实的人生情境,是思政教师的重要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功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促使学生找到了价值归宿,彰显了思政课的独特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学生人生情境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要“显现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力求可操作
【摘要】在教育实践中,笔者逐渐发现,班主任工作不简单、不轻松,但只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认知、行为等特点,掌握一套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策略,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获得正面管理的成功。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正面管理;正面教育;策略  一、正面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原因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可能会成长为用“不”来跟我们“抗衡”的“小大人”。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逐渐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小学生英语学习遇到的困惑,扼要地阐述了通过改善班级语言环境和改变家长和教师的一些观点,把学生引领到自主阅读殿堂的门槛。  【关键词】学习兴趣;可理解性输入;自主阅读  笔者教了十八年的小学英语,看着一群从天真无邪的孩童正踏入新的人生阶段——初中阶段。他们虽然在忙乎六年,但是还是有很多带着问号与苦恼离开生活六年的小学学校。为什么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低?为什么他们付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路迫切需要调整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品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合到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难题。地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需要强化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透彻且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八年级初中地理课堂授课经验,分析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共识和习惯的价值体认和行为方式。价值体认是指对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办学方略、办学愿景、教育理想的体会认同;行为方式是指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师生行为上客观反映。  【关键词】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实践逻辑  作为校长,需要思考三个问题: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这就需要校长提炼和凝练办学理念体系。办学理念体系形成的依
2021年7月28日,第十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广东赛区总决赛暨广东特色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在广州市增城区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指导,广东省电子学会、广东教育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省998名选手参赛,设有智造未来、人形机器人任务挑战、水中机器人协同竞技、智能园艺家、智能餐饮机器人、机器人越野、WER工程创新、TAI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名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他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笔者从语言的音韵美、绘画美、质朴美和修辞美四个大方面来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探究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  【关键词
【摘要】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開展教学,互动探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互动探讨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化学;互动探讨式教学;应用  在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化学学科中涉及很多实验教学,教师可以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化学基础和接受能力,
【摘要】高三教学区别于高一年级教学,高三教学注重知识的梳理、注重方法的探讨、学习效率的提高,因而一轮的教学课堂环节的设计及试题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背景,通过具体的教学课堂,及课后的教学反馈等探讨一轮复习如何提高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一纸教案;一轮复习;学习效率;理念转换  一、背景  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高三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亦要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气压带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