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小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范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它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科学之路。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随意性大,练笔的内容难易度把握不一;练笔方式单一的现象,练笔的时机捕捉不恰当等,致使训练低效。怎样最大限度发挥课堂小练笔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以阅读课堂作为主渠道,以文本为切入点,挖掘文本写作资源,精心设计各种练笔形式,来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感悟文本,把握尺度;仿效文本,降低难度;拓展文本,提高效度;捕捉练笔时机,提升热度。
【关键词】感悟文本;仿效文本;拓展文本;练笔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课堂小练笔不失为促进学生语言积累、运用的有益之举。我们的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在课堂利用文本来进行小练笔,不但可以充实课文内容,释放学生的表达潜能,还可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课堂小练笔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存在练笔的随意性大,练笔的内容难易度把握不一;练笔方式单一的现象,练笔的时机捕捉不恰当等,使课堂小练笔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实践中,笔者不断地思索:如何充分地利用和挖掘文本写作资源,精心设计各种练笔形式和捕捉练笔时机,来提高课堂练笔的有效性呢?通过这几年实践与探索,得出感想如下。
一、感悟文本,把握尺度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 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而当前不少阅读教学只满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和文本写作特点的探究,不清楚编者意图,不清楚本篇课文在本单元的训练要素。凡是写人的文章,必定笼统地安排写“我想对你说……”“我来夸夸英雄人物”;凡是写景的文章,必定安排写比喻句或拟人句这种盲目平移式的练笔,结果学生文本对话肤浅,大话套话,千遍一律的现象。练笔到底该练什么?
如,教学《秦兵马俑》第8自然段中,出示兵马俑图片要求学生仿照第8自然段中的例句“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搏斗”进行仿写。学生口头造句:“有的昂着头,有的挥起手臂”,教师对此很满意。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提高吗?学生的水平还只停留在二、三年级水平,因为教师并不明确该句子的语言特点。仔细研究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段运用了“真实的神态描写 联想”的方法把兵马俑的形态刻画得更加具体、生动,把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所以满足于“有的昂着头”这样简单罗列一些兵马俑神态的句子,学生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
因此,教师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把握,是引导学生练笔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文本,研究文本表达规律,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练笔。
二、仿效文本,降低难度
课堂练笔要真正达到有效,必须高效发挥文本这个“例子”的示范功能,把课堂作为训练主场,这样,方能为学生的“随文练笔”降坡搭桥,以良好的心态进入习作场。每个单元,都选择了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时代气息浓厚的课文,非常适合学生去学习、去积累、去模仿,促进学生的原生态口语向科学态母语转化。
1.仿修辞,写句子
文本中有许多句子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值得学生去效仿。如,《匆匆》一课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十分整齐,写出了时光在每个平凡的瞬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的特点。这是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极好的范例,笔者让学生在体悟它写法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课堂上精彩不断呈现:
“洗碗的时候,日子从哗哗的流水声里闪去;玩电脑时,日子从键盘上过去;聊天时,日子从哈哈的笑声里飞过。”
“写作文的时候,日子从文稿纸上的格子里溜过去;发呆的时候,日子从木讷的眼神中飘过去;跳舞的时候,日子从轻盈的舞步中闪过去。”
2.仿结构,写段落
文本中具有许多结构明显、词句优美的精彩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悟出各类段落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进行形式多样的模仿训练,在模仿中加以创新,日积月累,学生的表达水平一定能得到提升。例如,《爬山虎的脚》可学习作者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对比写法;如,《海滨小城》的第四、五、六段中运用总分结构的段落写了海滨小城庭院树多、公园美、街道美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品读、感知总分结构的特点,并运用此结构改写海滨小城沙滩美的特点,有学生这样仿写:“海边的海滩真美,沙滩上有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出海捕鱼的船回来,带回来了银光闪闪的鱼、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学生写完之后,让学生再运用此结构,以“车站的人可真多”開头,来写一段话。
三、拓展文本,提升效率
文本拓展是指根据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开拓延伸,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读文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升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1.借助插图,丰富想象。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生动形象,是进行小练笔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进行练笔,既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是对文本再一次的加工,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文本内涵,精神与语言共发展,一举多得。如,教学《精卫填海》一课,让学生观察插图精卫的动作、飞翔的姿态和大海的汹涌澎湃,让学生想象大海的变化莫测、想象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2.填补“空白”,体验感受。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地方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或跳跃情节的情形。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这些空白点加以拓展,既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一句“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中,文章没有具体描写女娲如何捡石头的经过,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五种石头分别藏在哪里?女娲通过什么方法捡到石头的,体会女娲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的特点。如在教学《走月亮》“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阿妈还走过哪些地方?让学生写成一段话。
3.结尾续写,深化感悟。课文结尾言虽尽,但意未穷,让学生续写结尾是让学生顺着文章的思路写下去,深化文章的主旨,并有所发展。例如,学完《巨人的花园》一课后,请同学们想象续写:“后来,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游玩的乐园,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和人生活在一起?”同学们众说纷纭,一句句富有童趣的语言就在笔下流淌,一篇篇奇思妙文 就这样而生:暑假了,巨人的花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在巨人身边跑来跳去。巨人和孩子们追逐着、嬉闹着。他们一会儿玩球,你踢我捡,摔倒了爬起来;一会儿玩捉迷藏,你追我赶。孩子们累得满头大汗,红扑扑的脸蛋像树上成熟的苹果。巨人也累得汗流浃背,但心里好像喝了蜜一样。他哈哈大笑:“有了七彩的颜色,阳光变得那么美丽,有了可爱的孩子们,我的花园才会充满无限生机,欢迎孩子们下次再来玩。”这样的训练,不仅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还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张扬了个性。
四、捕捉练笔时机,提升热度
恰到好处的练笔时机能让学生的练笔热情升温,促成学生由“心动”到“行动”,练笔时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达到练笔的最优化。
1.在情感交融时练笔
古人刘思勰说过:“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方能辞发。”音乐家聂耳谱写《义勇军进行曲》时热血沸腾;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曾为安娜的死痛哭不已。可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教学中,我们要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激发学生写作动情点,让学生一吐为快,展开与文中的人物、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加深了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文中的“决不会,更不会”这两个词和两个标点符号体会到普罗米修斯坚定无畏的态度之时,设计这样的练笔“普罗米修斯正是这种坚定和勇敢无畏的态度,让他始终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最终获得了自由,此时,你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话要与普罗米修斯表达,请把你的心里话告诉他。”此时,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佩之情早已溢于言表,于是学生奋笔疾书,三言两语,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普罗米修斯你的行为让我感到钦佩,你顽强不屈定能感动所有的人。你可知道,沉重的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体,但不能锁住你为人类造福的心。”此时,小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谓“情动而辞发”。
2.在学生思辨争议处练笔
争议是思辨的开始,是理性的启蒙。在争议中孩子们更容易学习甄别、判断、抉择。此时,我们在把握文章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矛盾之处,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挖掘其复杂的原因,并进行多视角剖析和描画,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既能强化个性化表达,又能让学生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围绕“你认为你需要的是父亲还是母亲的教育方式”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练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这两种爱——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厉。否则,就会失去爱的平衡。又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詹姆斯钓到一条大鸬鱼,他面临着一场道德的抉择。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此时詹姆斯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啊!在他的心目中仿佛有两个小人在争论。一个放掉大鸬鱼,一个坚持不放,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1:这是我花了很大力气钓来的鱼,你不能放弃呀!
生2:不行,那样做的话就不遵守规则!
生3:周围没有人知道,身边只有父亲。如果放弃,可能钓不到这么大的鸬鱼呢!
生4:不行,那样破壞规则,不道德。
……
随后,学生以《抉择》为题写了一篇小练笔,学生真实而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詹姆斯;一个深刻的道德命题在心理描写中得到了正确的阐述。
总之,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经常地进行课堂小练笔,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又能有效突破了没有内容可写的难点,降低习作的难度。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一定能“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感悟文本;仿效文本;拓展文本;练笔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课堂小练笔不失为促进学生语言积累、运用的有益之举。我们的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在课堂利用文本来进行小练笔,不但可以充实课文内容,释放学生的表达潜能,还可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课堂小练笔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存在练笔的随意性大,练笔的内容难易度把握不一;练笔方式单一的现象,练笔的时机捕捉不恰当等,使课堂小练笔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实践中,笔者不断地思索:如何充分地利用和挖掘文本写作资源,精心设计各种练笔形式和捕捉练笔时机,来提高课堂练笔的有效性呢?通过这几年实践与探索,得出感想如下。
一、感悟文本,把握尺度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 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而当前不少阅读教学只满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和文本写作特点的探究,不清楚编者意图,不清楚本篇课文在本单元的训练要素。凡是写人的文章,必定笼统地安排写“我想对你说……”“我来夸夸英雄人物”;凡是写景的文章,必定安排写比喻句或拟人句这种盲目平移式的练笔,结果学生文本对话肤浅,大话套话,千遍一律的现象。练笔到底该练什么?
如,教学《秦兵马俑》第8自然段中,出示兵马俑图片要求学生仿照第8自然段中的例句“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搏斗”进行仿写。学生口头造句:“有的昂着头,有的挥起手臂”,教师对此很满意。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提高吗?学生的水平还只停留在二、三年级水平,因为教师并不明确该句子的语言特点。仔细研究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段运用了“真实的神态描写 联想”的方法把兵马俑的形态刻画得更加具体、生动,把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所以满足于“有的昂着头”这样简单罗列一些兵马俑神态的句子,学生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
因此,教师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把握,是引导学生练笔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文本,研究文本表达规律,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练笔。
二、仿效文本,降低难度
课堂练笔要真正达到有效,必须高效发挥文本这个“例子”的示范功能,把课堂作为训练主场,这样,方能为学生的“随文练笔”降坡搭桥,以良好的心态进入习作场。每个单元,都选择了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时代气息浓厚的课文,非常适合学生去学习、去积累、去模仿,促进学生的原生态口语向科学态母语转化。
1.仿修辞,写句子
文本中有许多句子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值得学生去效仿。如,《匆匆》一课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十分整齐,写出了时光在每个平凡的瞬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的特点。这是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极好的范例,笔者让学生在体悟它写法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课堂上精彩不断呈现:
“洗碗的时候,日子从哗哗的流水声里闪去;玩电脑时,日子从键盘上过去;聊天时,日子从哈哈的笑声里飞过。”
“写作文的时候,日子从文稿纸上的格子里溜过去;发呆的时候,日子从木讷的眼神中飘过去;跳舞的时候,日子从轻盈的舞步中闪过去。”
2.仿结构,写段落
文本中具有许多结构明显、词句优美的精彩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悟出各类段落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进行形式多样的模仿训练,在模仿中加以创新,日积月累,学生的表达水平一定能得到提升。例如,《爬山虎的脚》可学习作者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对比写法;如,《海滨小城》的第四、五、六段中运用总分结构的段落写了海滨小城庭院树多、公园美、街道美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品读、感知总分结构的特点,并运用此结构改写海滨小城沙滩美的特点,有学生这样仿写:“海边的海滩真美,沙滩上有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出海捕鱼的船回来,带回来了银光闪闪的鱼、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学生写完之后,让学生再运用此结构,以“车站的人可真多”開头,来写一段话。
三、拓展文本,提升效率
文本拓展是指根据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开拓延伸,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读文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升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1.借助插图,丰富想象。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生动形象,是进行小练笔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进行练笔,既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是对文本再一次的加工,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文本内涵,精神与语言共发展,一举多得。如,教学《精卫填海》一课,让学生观察插图精卫的动作、飞翔的姿态和大海的汹涌澎湃,让学生想象大海的变化莫测、想象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2.填补“空白”,体验感受。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地方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或跳跃情节的情形。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这些空白点加以拓展,既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一句“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中,文章没有具体描写女娲如何捡石头的经过,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五种石头分别藏在哪里?女娲通过什么方法捡到石头的,体会女娲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的特点。如在教学《走月亮》“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阿妈还走过哪些地方?让学生写成一段话。
3.结尾续写,深化感悟。课文结尾言虽尽,但意未穷,让学生续写结尾是让学生顺着文章的思路写下去,深化文章的主旨,并有所发展。例如,学完《巨人的花园》一课后,请同学们想象续写:“后来,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游玩的乐园,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和人生活在一起?”同学们众说纷纭,一句句富有童趣的语言就在笔下流淌,一篇篇奇思妙文 就这样而生:暑假了,巨人的花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在巨人身边跑来跳去。巨人和孩子们追逐着、嬉闹着。他们一会儿玩球,你踢我捡,摔倒了爬起来;一会儿玩捉迷藏,你追我赶。孩子们累得满头大汗,红扑扑的脸蛋像树上成熟的苹果。巨人也累得汗流浃背,但心里好像喝了蜜一样。他哈哈大笑:“有了七彩的颜色,阳光变得那么美丽,有了可爱的孩子们,我的花园才会充满无限生机,欢迎孩子们下次再来玩。”这样的训练,不仅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还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张扬了个性。
四、捕捉练笔时机,提升热度
恰到好处的练笔时机能让学生的练笔热情升温,促成学生由“心动”到“行动”,练笔时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达到练笔的最优化。
1.在情感交融时练笔
古人刘思勰说过:“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方能辞发。”音乐家聂耳谱写《义勇军进行曲》时热血沸腾;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曾为安娜的死痛哭不已。可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教学中,我们要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激发学生写作动情点,让学生一吐为快,展开与文中的人物、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加深了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文中的“决不会,更不会”这两个词和两个标点符号体会到普罗米修斯坚定无畏的态度之时,设计这样的练笔“普罗米修斯正是这种坚定和勇敢无畏的态度,让他始终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最终获得了自由,此时,你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话要与普罗米修斯表达,请把你的心里话告诉他。”此时,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佩之情早已溢于言表,于是学生奋笔疾书,三言两语,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普罗米修斯你的行为让我感到钦佩,你顽强不屈定能感动所有的人。你可知道,沉重的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体,但不能锁住你为人类造福的心。”此时,小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谓“情动而辞发”。
2.在学生思辨争议处练笔
争议是思辨的开始,是理性的启蒙。在争议中孩子们更容易学习甄别、判断、抉择。此时,我们在把握文章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矛盾之处,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挖掘其复杂的原因,并进行多视角剖析和描画,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既能强化个性化表达,又能让学生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围绕“你认为你需要的是父亲还是母亲的教育方式”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练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这两种爱——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厉。否则,就会失去爱的平衡。又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詹姆斯钓到一条大鸬鱼,他面临着一场道德的抉择。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此时詹姆斯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啊!在他的心目中仿佛有两个小人在争论。一个放掉大鸬鱼,一个坚持不放,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1:这是我花了很大力气钓来的鱼,你不能放弃呀!
生2:不行,那样做的话就不遵守规则!
生3:周围没有人知道,身边只有父亲。如果放弃,可能钓不到这么大的鸬鱼呢!
生4:不行,那样破壞规则,不道德。
……
随后,学生以《抉择》为题写了一篇小练笔,学生真实而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詹姆斯;一个深刻的道德命题在心理描写中得到了正确的阐述。
总之,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经常地进行课堂小练笔,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又能有效突破了没有内容可写的难点,降低习作的难度。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一定能“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