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翻译的学习一直是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形合( hypotaxis) 与意合( parataxis) 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性特征;关联理论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及对译文的理解。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这种最基本的特点着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形合和意合的特点,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翻译的基本学习方法及策略。
一、导语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学习者在系统学习翻译这门课的初始,大多遵循着先学翻译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再来学习翻译技能和技巧。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不同的翻译学者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不同的派别,比如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翻译技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能力即翻译教育需要学员具备一定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
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 锻炼和培养学习者独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真正使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语言学家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 (synthetic language);一类是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英语和汉语同属于分析语,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语意表达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语言都用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它们的几十个音位形成种种组合,和意义相结合,构成语素。语素又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词,词组,句子。音位,意义,英译结合的语素,词,各有自己的种种聚合,为进行组合提供了种种的可能。整个语言系统就依靠各层单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那里运转。”
英汉两种语言又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大相径庭。众所周知,英语语言重“形合”, 以形相连;而汉语语言重“意合” ,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形合”和“意合”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西方侧重线性的因果式思维,强调形式逻辑;汉语思维偏重的是直觉,富于想象,强调领悟。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形合”和“意合”特点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翻译的侧重有所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英汉互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化,因此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为这种转化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讲,英语多使用代称,而汉语则用实称,从形合到意合的转换过程中,较多地采用重复手段,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在意合到形合的转换过程中,常常避免重复,以求结构的平衡和对称。
“语言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而且汉语以意驱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并非是绝对的,在组句成篇时,无论是使用英语还是使用汉语,形合和意合是相辅相成使用的,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英语中有意合,汉语中也有形合;文体不同,形合意合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形合的英语到意合的汉语,还是从意合语到形合语的转化,应根据实际需要,同时可用形合和意合的语言来处理。
三、认知性理论的运用与翻译实践
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 推理的互明过程,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是语言交际的前提和基础。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Grice的会话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Sperber&Wilson 于1986 年提出关联理论是言语交际理论,它从认知学角度出发,研究交际的实现过程;着眼于交际与认知的关系,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在获取信息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与认知主体的理解过程相联系的动态的心理构建。其理论中的另一重要认知机制就是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即主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是找出最佳关联性,即在交际双方公认的认识环境中寻找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然后通过推理判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获取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将关联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翻译领域,为翻译实践开拓了新的思路。翻译是一个多元交际活动,涉及到译者、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跨语际交际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关联理论翻译观并非是对翻译做出规定或描述,而是为实现翻译这一目标进行解释。Gutt 认为“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应该努力作到使原文作者的企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由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所以,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译者要传达的并不是源语文本的文字本身,而是源语文本所代表的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译文最终决定于译者的双语能力。
四、结语
翻译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差异的存在是一个译者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很多的误解甚至错误。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的今天,翻译为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在翻译学习中,适当地学习一些翻译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做大量的翻译实践工作。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加强个人基本素养的提高,使自己的翻译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在翻译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 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翻译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1.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陈伟(1978.8-),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汉口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
一、导语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学习者在系统学习翻译这门课的初始,大多遵循着先学翻译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再来学习翻译技能和技巧。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不同的翻译学者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不同的派别,比如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翻译技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能力即翻译教育需要学员具备一定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
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 锻炼和培养学习者独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真正使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语言学家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 (synthetic language);一类是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英语和汉语同属于分析语,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语意表达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语言都用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它们的几十个音位形成种种组合,和意义相结合,构成语素。语素又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词,词组,句子。音位,意义,英译结合的语素,词,各有自己的种种聚合,为进行组合提供了种种的可能。整个语言系统就依靠各层单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那里运转。”
英汉两种语言又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大相径庭。众所周知,英语语言重“形合”, 以形相连;而汉语语言重“意合” ,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形合”和“意合”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西方侧重线性的因果式思维,强调形式逻辑;汉语思维偏重的是直觉,富于想象,强调领悟。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形合”和“意合”特点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翻译的侧重有所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英汉互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化,因此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为这种转化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讲,英语多使用代称,而汉语则用实称,从形合到意合的转换过程中,较多地采用重复手段,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在意合到形合的转换过程中,常常避免重复,以求结构的平衡和对称。
“语言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而且汉语以意驱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并非是绝对的,在组句成篇时,无论是使用英语还是使用汉语,形合和意合是相辅相成使用的,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英语中有意合,汉语中也有形合;文体不同,形合意合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形合的英语到意合的汉语,还是从意合语到形合语的转化,应根据实际需要,同时可用形合和意合的语言来处理。
三、认知性理论的运用与翻译实践
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 推理的互明过程,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是语言交际的前提和基础。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Grice的会话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Sperber&Wilson 于1986 年提出关联理论是言语交际理论,它从认知学角度出发,研究交际的实现过程;着眼于交际与认知的关系,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在获取信息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与认知主体的理解过程相联系的动态的心理构建。其理论中的另一重要认知机制就是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即主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是找出最佳关联性,即在交际双方公认的认识环境中寻找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然后通过推理判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获取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将关联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翻译领域,为翻译实践开拓了新的思路。翻译是一个多元交际活动,涉及到译者、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跨语际交际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关联理论翻译观并非是对翻译做出规定或描述,而是为实现翻译这一目标进行解释。Gutt 认为“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应该努力作到使原文作者的企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由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所以,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译者要传达的并不是源语文本的文字本身,而是源语文本所代表的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译文最终决定于译者的双语能力。
四、结语
翻译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差异的存在是一个译者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很多的误解甚至错误。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的今天,翻译为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在翻译学习中,适当地学习一些翻译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做大量的翻译实践工作。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加强个人基本素养的提高,使自己的翻译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在翻译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 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翻译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1.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陈伟(1978.8-),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汉口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