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没有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以与其在教材中的地位相适配。学生对文言文教学极度反感乃至于厌学,甚至连老师们自己也被烦琐的文言文教学弄得焦头烂额,以至于文言文大有被视作“鸡肋”甚或“洪水猛兽”之势。那么文言文教学路在何方?重点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实施对策。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 教学现状 对策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会很多,有文言文自身的原因,也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一)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气氛。文言文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人重视它,并能在交际中使用它才能它得到长远的发展。语文教师和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气氛,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中学生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能够更好的借鉴古人创造的精神财富。
(二)从教师的方面看,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知识权威者”自居,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课堂形式呆板僵硬,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充当容器的作用。教师虽然苦口婆心的讲解,但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分析结果把一篇美文肢解的支离破碎,收到的效果也甚微。这种枯燥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学生不但没能体会文章的优美,反而越来越没有兴趣。
(三)从学生方面看,文言文接受主体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淡薄。学生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决定文言文学习的效果。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他们学习文言文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而去学习的。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加强教师主导意识。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它是一座巨大的思想、文化、艺术宝库。但由于文言文自身文言分离、古奥难懂等特点,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语言障碍,难以充分理解文言文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理解文言文有时代和感情的隔膜。而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组织和帮助,需要教师充当纽带和桥梁。文言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其次,顺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认识文言文的学習价值,充分把握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以确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有用信息”。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向性问题。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已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但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作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执行者,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成为教材的主动“编导者”。确立科学、切实有效而又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自读
高中学生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代汉语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文课文。基于这一点,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解,读课后问题。教师明确提出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讨论
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以便培养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在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留军壁邺”,学生提出课文注释“壁”为“驻扎”不妥。经小组热烈讨论后得出:古时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表示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而当时魏王派救兵是无实意救赵,只持观望态度,故“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表示要做长时间的停留。这样经过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又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3、探究
过去教师由于“满堂灌”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久而久之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节省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句中理解“夺”、“与”是关键。教师可停下来,让学生自己探究。
“夺”和“与”。学生快速查字典得出“夺”有“抢夺”、“夺易(改动)”二义,“与”亦有“给予、“与同(赞同)”二义,而课文注释都取前者。疑惑产生教师再适当引导:和屈原“同列”的上大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的宪令草稿,在情理上似乎有些不可能。于是,学生经过深入探究得出。夺”作“改动”讲,“与”作“赞同”讲,就能反映出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三、结语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问淘洗而流传至今,是诗文中的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而鉴于因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较遥远而产生的字词句难以理解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放绘学生自己来读。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努力,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进而养成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莉.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12).
[2]吴基西.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8).
[3]曾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实践[J].语文学刊,2009(19).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 教学现状 对策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会很多,有文言文自身的原因,也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一)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气氛。文言文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人重视它,并能在交际中使用它才能它得到长远的发展。语文教师和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气氛,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中学生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能够更好的借鉴古人创造的精神财富。
(二)从教师的方面看,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知识权威者”自居,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课堂形式呆板僵硬,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充当容器的作用。教师虽然苦口婆心的讲解,但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分析结果把一篇美文肢解的支离破碎,收到的效果也甚微。这种枯燥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学生不但没能体会文章的优美,反而越来越没有兴趣。
(三)从学生方面看,文言文接受主体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淡薄。学生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决定文言文学习的效果。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他们学习文言文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而去学习的。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加强教师主导意识。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它是一座巨大的思想、文化、艺术宝库。但由于文言文自身文言分离、古奥难懂等特点,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语言障碍,难以充分理解文言文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理解文言文有时代和感情的隔膜。而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组织和帮助,需要教师充当纽带和桥梁。文言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其次,顺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认识文言文的学習价值,充分把握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以确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有用信息”。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向性问题。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已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但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作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执行者,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成为教材的主动“编导者”。确立科学、切实有效而又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自读
高中学生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代汉语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文课文。基于这一点,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解,读课后问题。教师明确提出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讨论
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以便培养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在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留军壁邺”,学生提出课文注释“壁”为“驻扎”不妥。经小组热烈讨论后得出:古时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表示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而当时魏王派救兵是无实意救赵,只持观望态度,故“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表示要做长时间的停留。这样经过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又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3、探究
过去教师由于“满堂灌”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久而久之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节省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句中理解“夺”、“与”是关键。教师可停下来,让学生自己探究。
“夺”和“与”。学生快速查字典得出“夺”有“抢夺”、“夺易(改动)”二义,“与”亦有“给予、“与同(赞同)”二义,而课文注释都取前者。疑惑产生教师再适当引导:和屈原“同列”的上大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的宪令草稿,在情理上似乎有些不可能。于是,学生经过深入探究得出。夺”作“改动”讲,“与”作“赞同”讲,就能反映出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三、结语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问淘洗而流传至今,是诗文中的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而鉴于因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较遥远而产生的字词句难以理解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放绘学生自己来读。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努力,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进而养成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莉.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12).
[2]吴基西.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8).
[3]曾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实践[J].语文学刊,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