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的一种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物理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科学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营造氛围,激发思维兴趣;灵活教学,引导求异思维;鼓励质疑,开发多向思维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营造氛围,激发思维兴趣
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热爱学习、渴望探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例如,初中“液体的压强”这节教学内容,首先教师把一个形状规则的固体放在一个装沙容器里。引导学生获得定性的感性认识,即物体(固体)会对沙表面产生压强,产生压强的原因是物体具有重量。然后取一杯水放在桌面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液体也有重量,那么液体对容器底部是否也有压强呢?由于液体有流动性,对容器侧面是否也有压强呢?学生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亲自做实验,证实了上述猜想的正确性,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我现在把手放进水中(不接触底),我的手是否受到压强呢?从而引导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可能存在压强,怎样显示出来呢?教师指导学生弄明白压强计的原理,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做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猜想的正确性。
二、灵活教学,引导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让学生从同一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答案,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例1 有三个电阻R1=24欧姆,R2=8欧姆,R3=1.2欧姆,求并联后的总电阻。
解:由公式=++,解得R=1欧姆,这样计算较麻烦。问同学们有没有较简便的方法,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可以把R2看成是由3个R1并联成,R3可以看成是由20个R2并联成,R就相当于24个R1并联成,因此,R=R1/24=24欧姆/24=1欧姆,这一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质量。
三、鼓励质疑,开发多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2 上、下面积为20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的鼓形体的体积为250立方厘米,底部与容器连为一体,浸没在水里是否受到浮力作用?若有浮力,浮力为多少?
其中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受浮力作用,因为根据阿基米得定律,浸在水中的鼓形体排开了一部分水。浮力的大小等于鼓形体排开水受到重力即:F浮=ρ液gV排=103千克/米3×9.8牛顿/千克×2.5×10-4米3=2.45牛顿。
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不对”。根据浮力的实质是上、下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差,鼓形体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其下表面不在水中,所以水对鼓形体没有向上压力,因此鼓形体不受浮力作用。这时,全班同学开展激烈的讨论,讨论结果是以上说法都不对,鼓形体是一部分受浮力的作用,而不是全部把鼓形体分成两部分,以面积为20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和剩下的部分圆柱体不受浮力作用,但圆柱体以外部分有压力差,受浮力的作用,F浮=ρ液gV排=103千克/米3×9.8牛顿/千克×(2.5×10-4米3-2×10-3米2×0.1米)=0.49牛顿。(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黄沙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营造氛围,激发思维兴趣
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热爱学习、渴望探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例如,初中“液体的压强”这节教学内容,首先教师把一个形状规则的固体放在一个装沙容器里。引导学生获得定性的感性认识,即物体(固体)会对沙表面产生压强,产生压强的原因是物体具有重量。然后取一杯水放在桌面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液体也有重量,那么液体对容器底部是否也有压强呢?由于液体有流动性,对容器侧面是否也有压强呢?学生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亲自做实验,证实了上述猜想的正确性,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我现在把手放进水中(不接触底),我的手是否受到压强呢?从而引导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可能存在压强,怎样显示出来呢?教师指导学生弄明白压强计的原理,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做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猜想的正确性。
二、灵活教学,引导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让学生从同一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答案,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例1 有三个电阻R1=24欧姆,R2=8欧姆,R3=1.2欧姆,求并联后的总电阻。
解:由公式=++,解得R=1欧姆,这样计算较麻烦。问同学们有没有较简便的方法,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可以把R2看成是由3个R1并联成,R3可以看成是由20个R2并联成,R就相当于24个R1并联成,因此,R=R1/24=24欧姆/24=1欧姆,这一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质量。
三、鼓励质疑,开发多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2 上、下面积为20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的鼓形体的体积为250立方厘米,底部与容器连为一体,浸没在水里是否受到浮力作用?若有浮力,浮力为多少?
其中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受浮力作用,因为根据阿基米得定律,浸在水中的鼓形体排开了一部分水。浮力的大小等于鼓形体排开水受到重力即:F浮=ρ液gV排=103千克/米3×9.8牛顿/千克×2.5×10-4米3=2.45牛顿。
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不对”。根据浮力的实质是上、下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差,鼓形体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其下表面不在水中,所以水对鼓形体没有向上压力,因此鼓形体不受浮力作用。这时,全班同学开展激烈的讨论,讨论结果是以上说法都不对,鼓形体是一部分受浮力的作用,而不是全部把鼓形体分成两部分,以面积为20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和剩下的部分圆柱体不受浮力作用,但圆柱体以外部分有压力差,受浮力的作用,F浮=ρ液gV排=103千克/米3×9.8牛顿/千克×(2.5×10-4米3-2×10-3米2×0.1米)=0.49牛顿。(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黄沙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