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一生遵循的,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便不要给予别人。
什么是恕?为什么“恕”重要到要一生遵循?
我们常把这个“恕”解释为“宽恕”。如心为恕,这里的“恕”其实是仁爱、推己及人的意思。《古代汉语词典》中,“恕”有三个意思:1.仁爱、推己及人,2.原谅、宽恕,3.通“庶”,差不多。这里取第一个意思。
儒家思想中,“恕”不仅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所终身修习的一种大德,一条人生于世需要终身遵循的重要原则路径。孔子称之为恕道。儒家恕道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和不愿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别人身上。勿施恶于人。
第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更进一层,满足自己欲望时也帮助别人完成愿望。
第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是孟子的话。意思是,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行恕道便是为仁。
由此看来,儒家恕道的内在旨趣在于使个人的道德人格到达理想的境界;推己及人,向外扩张,建立普遍的道德秩序,在广泛的道德准则下规范人心;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最终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恕道的修炼可分阶段,由浅入深,从而臻于至善。
青年学生要怎么去践行恕道呢?首先是学会和解,第二是学会成全他人,第三是处理好自己和团队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今天的中国社会戾气弥漫,充斥话语暴力、行动暴力以及其他各种隐性的暴力。互联网是社会的重要缩影。在网上,人们好像总憋着莫名的火气,细微的磕碰都可能引发一场骂战。生活中,也会看到我们的同学,一言不合,拍案而起,翻脸不认人。人与人之间变得很难信任甚至冷漠。一个社会,面对假丑恶,要有“横眉冷对”的勇气,但如果只剩下“横眉冷对”,那只能说这个社会失去理性,失去宽恕和和解的能力。更重要的,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宽恕和和解是一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习。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伤害到自己,就会哭、骂、恨,这时,老师会安抚我们,然后,让我们拉起小手,继续做好朋友。当我们愤怒和仇恨时,我们也要这样用理性问自己:我的愤怒和仇恨是必须的吗?是有意义的吗?它伤及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了吗?然后,我们慢慢学会寻求和解,学会放下生命中轻的东西,提起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著名学者熊培云把它发挥为:没有和解就没有未来。其实,“和”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人的基因中本来就有“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就是《我和你》,这里的“和”可以是个连词,更可以是一个连词。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中这么介绍中国人:注重和平主义,欢乐、大度、心平气和,在艰苦环境下也能找到幸福的理由。今天,找回我们的文化基因,让每个中国人都温润如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
践行恕道,要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最美好的关系是肝胆相照。古人造这个词真是有智慧。中医和西医都证明肝和胆真是荣辱与共、互相照应的关系。中医典籍《类经》中的一句话:“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肝调畅情志,胆主决断。肝胆相照应,才能生成勇气。“肝胆相照”形容人的关系,精当的突出人与人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它提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成全的关系,要温柔以对,惺惺相惜。
古代史传传说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一言相合就把头割下来送给你。不只是荆轲、樊於期这样的大义之士,也有很多普通人。
《义气墩》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燕国的左伯桃、羊角哀是同学,学成后结伴去楚国求职。路上遇到大风雪,左伯桃把吃穿的的东西给羊角哀一人用,保全羊角哀,自己冻死了。
羊角哀到楚国后很受楚王的器重,被封为大将军,他回来安葬左伯桃。当晚在附近落宿,夜里听到厮杀声,左伯桃托梦告诉他,附近的荆将军经常欺侮他。羊角哀想去拆荆将军庙,但遭到当地人的反对。第二夜,他睡觉时又听到厮杀声。羊角哀不忍好友受欺,就自刎了,到下面帮战。当地人把两人的尸首合葬在一处,取名义气墩。
这里面也有江湖义气、意气用事的成分。对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秩序而言,少了理性,有时有会导致虚假。但两人美好的情谊确实动人!这是两个平民,不是什么大义,为了帮你,我愿生死相随!这就是肝胆相照。
践行恕道,要学会和解,学会成全他人,还要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团队的关系,学会成全自己的团队,过一种和谐的公共生活。对青年学生来说,公共生活首先是小组、宿舍、班集体。只有过好这小公共生活,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公共生活。好的公共生活,需要好的制度保障,需要团队文化理性的涵养,团队文化理性的涵养需要每个人的汇涓成流。如何使自己获得和谐圆满的团队生活?正确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非常重要。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上有著名的“杨墨之争”。杨朱和墨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两人看法截然不同。墨子说的是“腓无胈,胫无毛”,意思是为天下操劳,把腿上的毛都磨得一根不剩;杨朱说的是“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意思是,你不要以天下利益的名义来拔我腿上的毛,哪怕只是一根。
我们很容易觉得墨子很高尚,杨朱很自私。杨朱有没有可取之处?能不能进一步看出双方的利弊呢?
墨子的可贵之处在强调了奉献与正气,杨朱的可贵在强调个人的权利与尊严。但两者分别走向极端可能就出现一些问题:墨子可能会强迫个人无条件为集体牺牲,杨朱可能会走向极端自私自利。所以,有学者指出:墨子当以杨朱为底线,兼爱天下而不强迫天下;杨朱当以墨子为底线,自私自利而不失社会责任。
诚然,杨朱和墨子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可为我们建立公共生活基本原则提供基础。在这基础上,我们提倡践行恕道,每个人在团队中有更多的担当,每个人都为团队提升而努力。在团队中,每个人要有更多对自己的限制和要求,而不是对他人的限制和要求。少计较,多付出;在个人和团队产生严重冲突时,少数服从多数,以团队利益为重。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更好实现沟通和合作,才能使个人获得一种圆满和谐的公共生活并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共生活中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平等和自由也是儒家追求的“仁”的政治境界。应该说,儒家的“恕道”是中国人应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创造,它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每个人都从恕道出发,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意志和价值,每个人都以一种推己及人的心,将心比心,彼此之间达成和解;进而努力互相成全;在成全自己的同时,成全他人,成全自己的团队乃至成全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那时,我们也许就真正称得上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修身致诚,力行恕道”;更重要的,我们也许就在力行恕道的过程中,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一生遵循的,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便不要给予别人。
什么是恕?为什么“恕”重要到要一生遵循?
我们常把这个“恕”解释为“宽恕”。如心为恕,这里的“恕”其实是仁爱、推己及人的意思。《古代汉语词典》中,“恕”有三个意思:1.仁爱、推己及人,2.原谅、宽恕,3.通“庶”,差不多。这里取第一个意思。
儒家思想中,“恕”不仅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所终身修习的一种大德,一条人生于世需要终身遵循的重要原则路径。孔子称之为恕道。儒家恕道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和不愿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别人身上。勿施恶于人。
第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更进一层,满足自己欲望时也帮助别人完成愿望。
第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是孟子的话。意思是,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行恕道便是为仁。
由此看来,儒家恕道的内在旨趣在于使个人的道德人格到达理想的境界;推己及人,向外扩张,建立普遍的道德秩序,在广泛的道德准则下规范人心;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最终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恕道的修炼可分阶段,由浅入深,从而臻于至善。
青年学生要怎么去践行恕道呢?首先是学会和解,第二是学会成全他人,第三是处理好自己和团队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今天的中国社会戾气弥漫,充斥话语暴力、行动暴力以及其他各种隐性的暴力。互联网是社会的重要缩影。在网上,人们好像总憋着莫名的火气,细微的磕碰都可能引发一场骂战。生活中,也会看到我们的同学,一言不合,拍案而起,翻脸不认人。人与人之间变得很难信任甚至冷漠。一个社会,面对假丑恶,要有“横眉冷对”的勇气,但如果只剩下“横眉冷对”,那只能说这个社会失去理性,失去宽恕和和解的能力。更重要的,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宽恕和和解是一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习。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伤害到自己,就会哭、骂、恨,这时,老师会安抚我们,然后,让我们拉起小手,继续做好朋友。当我们愤怒和仇恨时,我们也要这样用理性问自己:我的愤怒和仇恨是必须的吗?是有意义的吗?它伤及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了吗?然后,我们慢慢学会寻求和解,学会放下生命中轻的东西,提起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著名学者熊培云把它发挥为:没有和解就没有未来。其实,“和”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人的基因中本来就有“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就是《我和你》,这里的“和”可以是个连词,更可以是一个连词。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中这么介绍中国人:注重和平主义,欢乐、大度、心平气和,在艰苦环境下也能找到幸福的理由。今天,找回我们的文化基因,让每个中国人都温润如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
践行恕道,要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最美好的关系是肝胆相照。古人造这个词真是有智慧。中医和西医都证明肝和胆真是荣辱与共、互相照应的关系。中医典籍《类经》中的一句话:“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肝调畅情志,胆主决断。肝胆相照应,才能生成勇气。“肝胆相照”形容人的关系,精当的突出人与人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它提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成全的关系,要温柔以对,惺惺相惜。
古代史传传说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一言相合就把头割下来送给你。不只是荆轲、樊於期这样的大义之士,也有很多普通人。
《义气墩》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燕国的左伯桃、羊角哀是同学,学成后结伴去楚国求职。路上遇到大风雪,左伯桃把吃穿的的东西给羊角哀一人用,保全羊角哀,自己冻死了。
羊角哀到楚国后很受楚王的器重,被封为大将军,他回来安葬左伯桃。当晚在附近落宿,夜里听到厮杀声,左伯桃托梦告诉他,附近的荆将军经常欺侮他。羊角哀想去拆荆将军庙,但遭到当地人的反对。第二夜,他睡觉时又听到厮杀声。羊角哀不忍好友受欺,就自刎了,到下面帮战。当地人把两人的尸首合葬在一处,取名义气墩。
这里面也有江湖义气、意气用事的成分。对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秩序而言,少了理性,有时有会导致虚假。但两人美好的情谊确实动人!这是两个平民,不是什么大义,为了帮你,我愿生死相随!这就是肝胆相照。
践行恕道,要学会和解,学会成全他人,还要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团队的关系,学会成全自己的团队,过一种和谐的公共生活。对青年学生来说,公共生活首先是小组、宿舍、班集体。只有过好这小公共生活,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公共生活。好的公共生活,需要好的制度保障,需要团队文化理性的涵养,团队文化理性的涵养需要每个人的汇涓成流。如何使自己获得和谐圆满的团队生活?正确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非常重要。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上有著名的“杨墨之争”。杨朱和墨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两人看法截然不同。墨子说的是“腓无胈,胫无毛”,意思是为天下操劳,把腿上的毛都磨得一根不剩;杨朱说的是“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意思是,你不要以天下利益的名义来拔我腿上的毛,哪怕只是一根。
我们很容易觉得墨子很高尚,杨朱很自私。杨朱有没有可取之处?能不能进一步看出双方的利弊呢?
墨子的可贵之处在强调了奉献与正气,杨朱的可贵在强调个人的权利与尊严。但两者分别走向极端可能就出现一些问题:墨子可能会强迫个人无条件为集体牺牲,杨朱可能会走向极端自私自利。所以,有学者指出:墨子当以杨朱为底线,兼爱天下而不强迫天下;杨朱当以墨子为底线,自私自利而不失社会责任。
诚然,杨朱和墨子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可为我们建立公共生活基本原则提供基础。在这基础上,我们提倡践行恕道,每个人在团队中有更多的担当,每个人都为团队提升而努力。在团队中,每个人要有更多对自己的限制和要求,而不是对他人的限制和要求。少计较,多付出;在个人和团队产生严重冲突时,少数服从多数,以团队利益为重。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更好实现沟通和合作,才能使个人获得一种圆满和谐的公共生活并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共生活中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平等和自由也是儒家追求的“仁”的政治境界。应该说,儒家的“恕道”是中国人应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创造,它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每个人都从恕道出发,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意志和价值,每个人都以一种推己及人的心,将心比心,彼此之间达成和解;进而努力互相成全;在成全自己的同时,成全他人,成全自己的团队乃至成全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那时,我们也许就真正称得上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修身致诚,力行恕道”;更重要的,我们也许就在力行恕道的过程中,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