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体验之力,破写作思维之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o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体验才是创作的土壤,决定着写作的广度和深度。囿于乡村生活,与自然更亲密的相处、和劳动更密切的接触、对现实更真实的感知等生活体验恰是乡村学生的创作优势。由此衍生的丰富而最具感染力的写作素材真实地存在于他们的大脑深处,可惜受制于思维的壁垒。
   一、活动缘起
   基于上述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导下,我尝试了一堂“活教育”作文教学课:带学生行走于校园周围的田野、竹林,引导学生在体验、思考、感悟自然与生活的同时,让自己的写作思维冲破壁垒,使自己的写作有丰富的内容选择,有一定的立意深度。
   二、过程综述
   【创设活课堂】
   周二下午,固定的写作指导课,学生如往常一般正拿着刚被批阅的作文本,略带不安地等待着我“批判”。我却穿着运动服,拿着矿泉水走进了教室。
   望着学生疑惑不解的神情,我轻松地宣布:“今天的写作指导课老师不批判你们,因为今天的课堂内容不是点评作文,是行走山野。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行走于校园周围的田野、竹林,去体验一番老师难得经历的乡村生活。相信我们会在思考之余收获深切感悟。”
   顿时,笑声、欢呼声连成一片……
   【引导活交流】
   出校门就是一片麦田。穿行在田间小路,我突然大声感慨:“真美!”
   学生似乎被我吓了一跳,然后活泼的课代表开始取笑我:“老师真是少见多怪,不就是成熟的麦子嘛!有什么美的!”
   这样的取笑正是我需要的教学契机。“不美吗?”我特意惊讶地问道,“谁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老师认为的美在哪里?”
   “应该是阳光下的麦田吧!”“空中飞翔的鸟儿。”“还有蓝天。”“远处的群山。”“还有正在劳作的农人。”……
   听着学生的各抒己见,我微笑着表示赞同,却又故作遗憾地说:“你们还是不够了解老师此时的内心,再仔细想想,眼前这些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意料之中,学生茫然了……
   看到时机成熟,为了给学生提供思维提升的“典范”,我开始总结陈述:“同学们说的很正确,麦田、飞鸟、蓝天、青山、农人共同构成了我们眼前美丽的画面,但深入思考,老师认为这一切呈现的美更是自然生命之美、勤劳质朴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就像我们刚学过的课文《昆明的雨》,仙人掌中的风俗之美,菌中的美食之美,杨梅姑娘的人情之美,卖花母女的温情之美,酒店小酌的友情之美都蕴含在平凡的景、人、事之中。因此,生活给了每个人独特而又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不但要善于选择内容,更要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让文章有深刻的内在。”
   听着我的陈述,学生不住“嗯”“嗯”地点头,……
   【激发活思维】
   在欣赏、交流、思考中行走,我们转眼来到了校园围墙外的竹林。此时的竹林显得格外宁静,只有风拂动竹叶发出的“沙沙”声和不时响起的鸟鸣声。
   “奇怪,这么好的天气,怎么见不到掘笋人呢?我还想学学怎么掘笋呢!”我假装失望地自言自语。
   “笋是大清早掘的。现在都快到傍晚了,怎么还会有人掘呢?老师你太无知了!”班中最顽皮的男生带着嘲笑向我喊着。
   “你怎么知道的?”我立刻回应到。
   “我爷爷几乎每天清晨5点多就去山上了,一两个小时后下山,将掘到的笋卖完,然后回家。这是我亲眼见到的。”男生得意地回答。
   “几乎每天如此?那你的爷爷不是很辛苦?”我继续回应。
   “辛苦是辛苦,但这里能干活的老人都这样。”男生的这次回答如激浪小石,引得学生纷纷称是。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这样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学契机再次来临,我适时抛出了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爷爷如此辛苦的原因是什么吗?”
   “我的爷爷经常用卖笋的钱给我买我想要的东西。”“我的爷爷本来就喜欢劳动,他说呆在家无聊。”“我的爷爷是为了帮助我爸爸改变家庭生活条件。”“我爷爷说是为了能照顾自己和奶奶,给我爸妈减轻负担”……
   学生的切身体验被激活,这一次我着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提升思维:“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依然想到用‘美好’这一词表达我的感想。结合前一次讨论中老师教给你们的经验,这一次你们认为老师所谓的‘美好’内涵又是什么呢?”
   暂时的沉默后,“爷爷对我的爱很美好”“爷爷的热爱劳动的品质很美好”“爷爷为家人无私付出很美好”“爷爷老当益壮,承担家庭责任很美好”“爷爷自立自强很美好”……学生的精彩答案泉涌。
   “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各自爷爷的美好。”在肯定性评价后,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其实你只要用心回味曾有的生活画面,就能发现每一个真心待你,用心爱你的人都在用最平凡的方式、最细微的小事在表现这些最美好的内在。你的妈妈,你的老师,你的挚友,你的邻居,甚至是帮助过你的陌生人等等,都是如此。我们学过的《背影》不正是在细微处见父爱之美好的经典嗎?所以,大家一定要在生活中体验,更要善于在体验中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冲破以往的局限。这样,我们结合生活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动人的情感力量。这是好文章的核心要素——立意要深刻。”
   望着学生专注倾听的神情,我坚信:这次行走已经让他们已经有了收获。
   【收获活文字】
   课后,我以“美”为话题布置了作文。学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题哀叹”,却显得兴趣盎然。第二天上交的作文更是令我欣慰喜悦:大部分同学的这次作文终于有了明确的中心、细致的描写,关键是有了一定深度的立意。回归生活体验后,学生写出的文字是那么有生命活力:    明月当空,银光铺泻,故乡朦胧在淡淡的霜中。仰望天空,青山绿水相依,真似“白银盘里一青螺”;俯身听音,溪水山石相击,真如“佩环相鸣”。此时的村里,男子三两成群,高声谈论;妇女哼着小调,收拾碗筷;老人茗着茶水,听着戏曲;孩子挠首鼓腮,写着作业。还有蹲卧门前的家狗不时地吠着,蜷伏墙角的猫儿随意地应着……
   月是水乡明,明亮在故乡的闲适幸福之美间。
   ——娄灵菲《归宿》
   后来决定要种菜了,便一把火将它烧了个尽。
   谁曾想,来年春日,它又卷土重来,带着生的希望,从泥土里破土而出,不断成长;带着王者的傲气,立于狂风暴雨之间。
   ……
   我终于沉浸在那旺盛而又顽强的生命之美中!生活,要的就是这样一股永不屈服的狠劲!
   ——胡钰婷《院中的野草》
   三、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我成功引导学生在行走中体验、回味生活,在思考交流中提升、拓展思维,在破除思维壁垒后实现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内容的丰富、写作立意的升格。回顾过程经历,感触颇深:
   1.相信学生心灵是独特的多彩世界。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在平等、真诚的师生交谈中,让学生大胆陈述自我经历、表达自我想法,我们就能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思想、巨大的创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引导、点拨,帮助他们将其呈现。
   2.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的重要助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体验开始的。”那么,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选取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体验的现实环境,创设真实、鲜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感知、联想,定能事半功倍地帮助其获得认知停靠点、激发学习心向。
   3.利用认知经验是教学的有效策略。直接经验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第一原则。教师需要注重利用学生对于已学课文的直接认知经验,恰到好处地将典型课文介入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模仿的范例”“引发拓展”等重要功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4.回归生活体验是写作的不二法门。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创作的兴趣支点和素材根源,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并非是素材贫乏,而是被各自狭隘的思维禁锢在某个角落。只要老師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观察和思考,开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让他们通过切身体验这一有效途径,回归一切有过的生活经历,学生必能冲破思维壁垒,乐写、会写、能写。
  
   钟敏,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杜亚泉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短篇先行,长篇后起的突出特点。这种现象出现本身就与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有关,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塗说者之所造也”,东汉桓谭也说过:“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可见,为后世所熟悉的“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其发轫之始是微不足道,甚至是为人所不屑谈论的。但是,随着明代文学由复苏走向高潮,小说创作也迎来了繁荣期,《西游记》
语文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有六个:人、事、物、景、情、理。其核心对象是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养育人。围绕着育人的目标,我们近取诸身、远取诸古,选择人、事、物、景、情、理六者,欲使人知人、任事、格物、审美、通情、达理。   一、知人   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知人:   认识自身的内外。既要深味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及形成原因,又要思考自身使命、地位、价值和发展。   认识族
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式,因此,要针对小说这一特定文体对小说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确定,以《故乡》为例,根据小说的具体特征确定核心教学内容。通过对主问题这一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改善小说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散乱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意识。   一、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王荣生提出要依据文体体式以及具体学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先暂且不谈,本次阐述仅从文体体式着手。所谓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文言自读课的缺失,文言自读课上成教读课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大家似乎是“教学”习惯了,突然放手让学生“自读”,师生显得都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文言自读课呈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呢?下面,我将以两堂《马说》自读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让文言自读课活起来”这一课题说说我的思考与发现。   一、精编学习单,建立学习支架   学习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料。它
语文教师要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领悟生活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主张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其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重要观点,一直以来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命题。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这样阐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最直接的视角就是课文中的“我”(这个“我”有可能是显性的,也有可能是隐性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者的笔而进入课文。这种直觉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叩响课文解读的大门,但是有时候又会制约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引导的出发点就是学生解读课文的直觉性认识,而落脚点则是对课文解读
何为“高效课堂”?即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   何为“把手”?即有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现状,我认为这一“把手”就是挖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课堂的被动式学习对比来说的。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学生就像一个容器,主要以“听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一课中关于木兰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木兰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而对木兰的女儿情怀,要么一点不涉及,要么蜻蜓点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文本中除了写木兰备战、木兰征战这两个环节之外,其余的环节都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展开的,全文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女性形象。从《木兰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在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示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在孩子的内心,迸射出新鲜的血液,让传统文化的脉搏在孩子的生命中更有力、更持久。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每位教育者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策略和途径,彰显古诗词
《项链》是莫泊桑的名篇之一,在诸多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把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在小说主题和人物玛蒂尔德的研究上,而对小说人物之一路瓦栽先生常常被忽略。路瓦栽先生在我们读者和玛蒂尔德眼里似乎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同时在整篇文章中,单从字数这一点上来看,作者给予路瓦栽先生的笔墨与玛蒂尔德相比也少的可怜,作者似乎也在有意忽略他。我们不经要问,既然路瓦栽先生如此多余且被忽略,为什么作者不把他直接从文章中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