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体验才是创作的土壤,决定着写作的广度和深度。囿于乡村生活,与自然更亲密的相处、和劳动更密切的接触、对现实更真实的感知等生活体验恰是乡村学生的创作优势。由此衍生的丰富而最具感染力的写作素材真实地存在于他们的大脑深处,可惜受制于思维的壁垒。
一、活动缘起
基于上述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导下,我尝试了一堂“活教育”作文教学课:带学生行走于校园周围的田野、竹林,引导学生在体验、思考、感悟自然与生活的同时,让自己的写作思维冲破壁垒,使自己的写作有丰富的内容选择,有一定的立意深度。
二、过程综述
【创设活课堂】
周二下午,固定的写作指导课,学生如往常一般正拿着刚被批阅的作文本,略带不安地等待着我“批判”。我却穿着运动服,拿着矿泉水走进了教室。
望着学生疑惑不解的神情,我轻松地宣布:“今天的写作指导课老师不批判你们,因为今天的课堂内容不是点评作文,是行走山野。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行走于校园周围的田野、竹林,去体验一番老师难得经历的乡村生活。相信我们会在思考之余收获深切感悟。”
顿时,笑声、欢呼声连成一片……
【引导活交流】
出校门就是一片麦田。穿行在田间小路,我突然大声感慨:“真美!”
学生似乎被我吓了一跳,然后活泼的课代表开始取笑我:“老师真是少见多怪,不就是成熟的麦子嘛!有什么美的!”
这样的取笑正是我需要的教学契机。“不美吗?”我特意惊讶地问道,“谁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老师认为的美在哪里?”
“应该是阳光下的麦田吧!”“空中飞翔的鸟儿。”“还有蓝天。”“远处的群山。”“还有正在劳作的农人。”……
听着学生的各抒己见,我微笑着表示赞同,却又故作遗憾地说:“你们还是不够了解老师此时的内心,再仔细想想,眼前这些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意料之中,学生茫然了……
看到时机成熟,为了给学生提供思维提升的“典范”,我开始总结陈述:“同学们说的很正确,麦田、飞鸟、蓝天、青山、农人共同构成了我们眼前美丽的画面,但深入思考,老师认为这一切呈现的美更是自然生命之美、勤劳质朴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就像我们刚学过的课文《昆明的雨》,仙人掌中的风俗之美,菌中的美食之美,杨梅姑娘的人情之美,卖花母女的温情之美,酒店小酌的友情之美都蕴含在平凡的景、人、事之中。因此,生活给了每个人独特而又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不但要善于选择内容,更要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让文章有深刻的内在。”
听着我的陈述,学生不住“嗯”“嗯”地点头,……
【激发活思维】
在欣赏、交流、思考中行走,我们转眼来到了校园围墙外的竹林。此时的竹林显得格外宁静,只有风拂动竹叶发出的“沙沙”声和不时响起的鸟鸣声。
“奇怪,这么好的天气,怎么见不到掘笋人呢?我还想学学怎么掘笋呢!”我假装失望地自言自语。
“笋是大清早掘的。现在都快到傍晚了,怎么还会有人掘呢?老师你太无知了!”班中最顽皮的男生带着嘲笑向我喊着。
“你怎么知道的?”我立刻回应到。
“我爷爷几乎每天清晨5点多就去山上了,一两个小时后下山,将掘到的笋卖完,然后回家。这是我亲眼见到的。”男生得意地回答。
“几乎每天如此?那你的爷爷不是很辛苦?”我继续回应。
“辛苦是辛苦,但这里能干活的老人都这样。”男生的这次回答如激浪小石,引得学生纷纷称是。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这样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学契机再次来临,我适时抛出了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爷爷如此辛苦的原因是什么吗?”
“我的爷爷经常用卖笋的钱给我买我想要的东西。”“我的爷爷本来就喜欢劳动,他说呆在家无聊。”“我的爷爷是为了帮助我爸爸改变家庭生活条件。”“我爷爷说是为了能照顾自己和奶奶,给我爸妈减轻负担”……
学生的切身体验被激活,这一次我着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提升思维:“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依然想到用‘美好’这一词表达我的感想。结合前一次讨论中老师教给你们的经验,这一次你们认为老师所谓的‘美好’内涵又是什么呢?”
暂时的沉默后,“爷爷对我的爱很美好”“爷爷的热爱劳动的品质很美好”“爷爷为家人无私付出很美好”“爷爷老当益壮,承担家庭责任很美好”“爷爷自立自强很美好”……学生的精彩答案泉涌。
“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各自爷爷的美好。”在肯定性评价后,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其实你只要用心回味曾有的生活画面,就能发现每一个真心待你,用心爱你的人都在用最平凡的方式、最细微的小事在表现这些最美好的内在。你的妈妈,你的老师,你的挚友,你的邻居,甚至是帮助过你的陌生人等等,都是如此。我们学过的《背影》不正是在细微处见父爱之美好的经典嗎?所以,大家一定要在生活中体验,更要善于在体验中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冲破以往的局限。这样,我们结合生活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动人的情感力量。这是好文章的核心要素——立意要深刻。”
望着学生专注倾听的神情,我坚信:这次行走已经让他们已经有了收获。
【收获活文字】
课后,我以“美”为话题布置了作文。学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题哀叹”,却显得兴趣盎然。第二天上交的作文更是令我欣慰喜悦:大部分同学的这次作文终于有了明确的中心、细致的描写,关键是有了一定深度的立意。回归生活体验后,学生写出的文字是那么有生命活力: 明月当空,银光铺泻,故乡朦胧在淡淡的霜中。仰望天空,青山绿水相依,真似“白银盘里一青螺”;俯身听音,溪水山石相击,真如“佩环相鸣”。此时的村里,男子三两成群,高声谈论;妇女哼着小调,收拾碗筷;老人茗着茶水,听着戏曲;孩子挠首鼓腮,写着作业。还有蹲卧门前的家狗不时地吠着,蜷伏墙角的猫儿随意地应着……
月是水乡明,明亮在故乡的闲适幸福之美间。
——娄灵菲《归宿》
后来决定要种菜了,便一把火将它烧了个尽。
谁曾想,来年春日,它又卷土重来,带着生的希望,从泥土里破土而出,不断成长;带着王者的傲气,立于狂风暴雨之间。
……
我终于沉浸在那旺盛而又顽强的生命之美中!生活,要的就是这样一股永不屈服的狠劲!
——胡钰婷《院中的野草》
三、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我成功引导学生在行走中体验、回味生活,在思考交流中提升、拓展思维,在破除思维壁垒后实现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内容的丰富、写作立意的升格。回顾过程经历,感触颇深:
1.相信学生心灵是独特的多彩世界。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在平等、真诚的师生交谈中,让学生大胆陈述自我经历、表达自我想法,我们就能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思想、巨大的创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引导、点拨,帮助他们将其呈现。
2.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的重要助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体验开始的。”那么,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选取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体验的现实环境,创设真实、鲜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感知、联想,定能事半功倍地帮助其获得认知停靠点、激发学习心向。
3.利用认知经验是教学的有效策略。直接经验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第一原则。教师需要注重利用学生对于已学课文的直接认知经验,恰到好处地将典型课文介入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模仿的范例”“引发拓展”等重要功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4.回归生活体验是写作的不二法门。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创作的兴趣支点和素材根源,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并非是素材贫乏,而是被各自狭隘的思维禁锢在某个角落。只要老師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观察和思考,开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让他们通过切身体验这一有效途径,回归一切有过的生活经历,学生必能冲破思维壁垒,乐写、会写、能写。
钟敏,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杜亚泉中学教师。
一、活动缘起
基于上述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导下,我尝试了一堂“活教育”作文教学课:带学生行走于校园周围的田野、竹林,引导学生在体验、思考、感悟自然与生活的同时,让自己的写作思维冲破壁垒,使自己的写作有丰富的内容选择,有一定的立意深度。
二、过程综述
【创设活课堂】
周二下午,固定的写作指导课,学生如往常一般正拿着刚被批阅的作文本,略带不安地等待着我“批判”。我却穿着运动服,拿着矿泉水走进了教室。
望着学生疑惑不解的神情,我轻松地宣布:“今天的写作指导课老师不批判你们,因为今天的课堂内容不是点评作文,是行走山野。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行走于校园周围的田野、竹林,去体验一番老师难得经历的乡村生活。相信我们会在思考之余收获深切感悟。”
顿时,笑声、欢呼声连成一片……
【引导活交流】
出校门就是一片麦田。穿行在田间小路,我突然大声感慨:“真美!”
学生似乎被我吓了一跳,然后活泼的课代表开始取笑我:“老师真是少见多怪,不就是成熟的麦子嘛!有什么美的!”
这样的取笑正是我需要的教学契机。“不美吗?”我特意惊讶地问道,“谁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老师认为的美在哪里?”
“应该是阳光下的麦田吧!”“空中飞翔的鸟儿。”“还有蓝天。”“远处的群山。”“还有正在劳作的农人。”……
听着学生的各抒己见,我微笑着表示赞同,却又故作遗憾地说:“你们还是不够了解老师此时的内心,再仔细想想,眼前这些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意料之中,学生茫然了……
看到时机成熟,为了给学生提供思维提升的“典范”,我开始总结陈述:“同学们说的很正确,麦田、飞鸟、蓝天、青山、农人共同构成了我们眼前美丽的画面,但深入思考,老师认为这一切呈现的美更是自然生命之美、勤劳质朴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就像我们刚学过的课文《昆明的雨》,仙人掌中的风俗之美,菌中的美食之美,杨梅姑娘的人情之美,卖花母女的温情之美,酒店小酌的友情之美都蕴含在平凡的景、人、事之中。因此,生活给了每个人独特而又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不但要善于选择内容,更要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让文章有深刻的内在。”
听着我的陈述,学生不住“嗯”“嗯”地点头,……
【激发活思维】
在欣赏、交流、思考中行走,我们转眼来到了校园围墙外的竹林。此时的竹林显得格外宁静,只有风拂动竹叶发出的“沙沙”声和不时响起的鸟鸣声。
“奇怪,这么好的天气,怎么见不到掘笋人呢?我还想学学怎么掘笋呢!”我假装失望地自言自语。
“笋是大清早掘的。现在都快到傍晚了,怎么还会有人掘呢?老师你太无知了!”班中最顽皮的男生带着嘲笑向我喊着。
“你怎么知道的?”我立刻回应到。
“我爷爷几乎每天清晨5点多就去山上了,一两个小时后下山,将掘到的笋卖完,然后回家。这是我亲眼见到的。”男生得意地回答。
“几乎每天如此?那你的爷爷不是很辛苦?”我继续回应。
“辛苦是辛苦,但这里能干活的老人都这样。”男生的这次回答如激浪小石,引得学生纷纷称是。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这样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学契机再次来临,我适时抛出了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爷爷如此辛苦的原因是什么吗?”
“我的爷爷经常用卖笋的钱给我买我想要的东西。”“我的爷爷本来就喜欢劳动,他说呆在家无聊。”“我的爷爷是为了帮助我爸爸改变家庭生活条件。”“我爷爷说是为了能照顾自己和奶奶,给我爸妈减轻负担”……
学生的切身体验被激活,这一次我着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提升思维:“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依然想到用‘美好’这一词表达我的感想。结合前一次讨论中老师教给你们的经验,这一次你们认为老师所谓的‘美好’内涵又是什么呢?”
暂时的沉默后,“爷爷对我的爱很美好”“爷爷的热爱劳动的品质很美好”“爷爷为家人无私付出很美好”“爷爷老当益壮,承担家庭责任很美好”“爷爷自立自强很美好”……学生的精彩答案泉涌。
“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各自爷爷的美好。”在肯定性评价后,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其实你只要用心回味曾有的生活画面,就能发现每一个真心待你,用心爱你的人都在用最平凡的方式、最细微的小事在表现这些最美好的内在。你的妈妈,你的老师,你的挚友,你的邻居,甚至是帮助过你的陌生人等等,都是如此。我们学过的《背影》不正是在细微处见父爱之美好的经典嗎?所以,大家一定要在生活中体验,更要善于在体验中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冲破以往的局限。这样,我们结合生活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动人的情感力量。这是好文章的核心要素——立意要深刻。”
望着学生专注倾听的神情,我坚信:这次行走已经让他们已经有了收获。
【收获活文字】
课后,我以“美”为话题布置了作文。学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题哀叹”,却显得兴趣盎然。第二天上交的作文更是令我欣慰喜悦:大部分同学的这次作文终于有了明确的中心、细致的描写,关键是有了一定深度的立意。回归生活体验后,学生写出的文字是那么有生命活力: 明月当空,银光铺泻,故乡朦胧在淡淡的霜中。仰望天空,青山绿水相依,真似“白银盘里一青螺”;俯身听音,溪水山石相击,真如“佩环相鸣”。此时的村里,男子三两成群,高声谈论;妇女哼着小调,收拾碗筷;老人茗着茶水,听着戏曲;孩子挠首鼓腮,写着作业。还有蹲卧门前的家狗不时地吠着,蜷伏墙角的猫儿随意地应着……
月是水乡明,明亮在故乡的闲适幸福之美间。
——娄灵菲《归宿》
后来决定要种菜了,便一把火将它烧了个尽。
谁曾想,来年春日,它又卷土重来,带着生的希望,从泥土里破土而出,不断成长;带着王者的傲气,立于狂风暴雨之间。
……
我终于沉浸在那旺盛而又顽强的生命之美中!生活,要的就是这样一股永不屈服的狠劲!
——胡钰婷《院中的野草》
三、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我成功引导学生在行走中体验、回味生活,在思考交流中提升、拓展思维,在破除思维壁垒后实现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内容的丰富、写作立意的升格。回顾过程经历,感触颇深:
1.相信学生心灵是独特的多彩世界。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在平等、真诚的师生交谈中,让学生大胆陈述自我经历、表达自我想法,我们就能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思想、巨大的创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引导、点拨,帮助他们将其呈现。
2.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的重要助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体验开始的。”那么,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选取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体验的现实环境,创设真实、鲜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感知、联想,定能事半功倍地帮助其获得认知停靠点、激发学习心向。
3.利用认知经验是教学的有效策略。直接经验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第一原则。教师需要注重利用学生对于已学课文的直接认知经验,恰到好处地将典型课文介入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模仿的范例”“引发拓展”等重要功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4.回归生活体验是写作的不二法门。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创作的兴趣支点和素材根源,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并非是素材贫乏,而是被各自狭隘的思维禁锢在某个角落。只要老師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观察和思考,开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让他们通过切身体验这一有效途径,回归一切有过的生活经历,学生必能冲破思维壁垒,乐写、会写、能写。
钟敏,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杜亚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