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文章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对新一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而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情。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对个人品质、道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我们作为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义不容辞。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教学之中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个汉字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这可以说是国学的基础。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汉字。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字到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的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涉及形体的变化,而且包括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重视书法教学,让这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對祖国的文化更热爱。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广为传诵。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比重很大,内容形式多样。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而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少些,其实词也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这样的词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在国学故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确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在课堂上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综合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历史故事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可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节、习俗和节日等。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巧节,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由来。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四、在引导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传统名著不可忽视。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开创了语言叙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具有深远意义。它们分别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对文化的影响,有鲜明标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无论是浪漫主义叙述还是现实主义叙述,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形式都是中国所独有的,值得深入学习与研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孔明借箭》出自《三国演义》,当时三国鼎立,刘备联孙抗曹,但双方仍然斗智斗勇,期间表现出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也表现出周瑜的心胸狭窄、小气嫉妒。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出自《水浒传》,主要塑造了108个好汉的英雄形象,所选章节表现出鲁智深的智勇双全。对于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较难一些,往往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只有在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分章深入阅读。可以让学生与教师或同学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犹如将民族文化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民族文化的因子随着成长而逐步融入血液,为他们的生命打上民族的底色,激励他们放飞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对新一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而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情。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对个人品质、道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我们作为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义不容辞。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教学之中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个汉字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这可以说是国学的基础。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汉字。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字到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的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涉及形体的变化,而且包括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重视书法教学,让这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對祖国的文化更热爱。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广为传诵。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比重很大,内容形式多样。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而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少些,其实词也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这样的词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在国学故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确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在课堂上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综合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历史故事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可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节、习俗和节日等。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巧节,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由来。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四、在引导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传统名著不可忽视。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开创了语言叙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具有深远意义。它们分别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对文化的影响,有鲜明标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无论是浪漫主义叙述还是现实主义叙述,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形式都是中国所独有的,值得深入学习与研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孔明借箭》出自《三国演义》,当时三国鼎立,刘备联孙抗曹,但双方仍然斗智斗勇,期间表现出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也表现出周瑜的心胸狭窄、小气嫉妒。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出自《水浒传》,主要塑造了108个好汉的英雄形象,所选章节表现出鲁智深的智勇双全。对于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较难一些,往往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只有在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分章深入阅读。可以让学生与教师或同学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犹如将民族文化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民族文化的因子随着成长而逐步融入血液,为他们的生命打上民族的底色,激励他们放飞民族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