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在当今世界各国高科技的较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归根结底是一场数学战争。而操纵这场战争的主体是人,他们只有具备了相当的数学素养之后才能真正参与到这样的竞争中去。可见社会对普通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有识之士认为:未来的普通公民必须具备如下数学素养:
1、数学交流的能力;
2、应用数学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而数学交流的能力是重重之重。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从世界各国今年来的数学改革来看,都十分重视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大众数学”教育风起云涌的如今,数学交流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最基本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生生之中,召唤着师生创造力、智慧、才情的涌动和勃发。在数学交流中,学生放开心态、凸现主体、彰显个性、大胆创造;教师传业解惑、分享快乐,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因此,在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让数学交流走进每一节数学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一、课堂讨论 协作共享
课堂讨论是学生依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的一种教学形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如在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时,课堂气氛活跃异常。
生甲:0÷0=1,因为1÷1=1;8÷8=1;100÷100=1……由此得出,两个相同的数相除的商都是1,那么0÷0也不例外。
生乙:0÷0=0,因为0÷1=0;0÷2=0;0÷100=0……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0,所以0÷0也应该是0。
过了一会儿,学生丙说:“我认为0÷0=2。因为0×2=2,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得出0÷0=2”。
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都拼命抢着说“0÷0=3”、“0÷0=4”、“0÷0=5”……他们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
此时教师及时“收网”:“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说明大家都很爱动脑筋。那么0÷0到底等于多少,它有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因此,0÷0的商不确定。”
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讨论和研究,我们能不能给“0作除数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这个论题下个结论呢?学生纷纷表示:0不能作除数,0作除数没有意义。
以上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了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位置互换 思维互现
位置互换即“换位思考”,在传统以教师为本位的学习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师生难有有效的数学交流。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换位置、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开启紧闭之口,畅所欲言。
在教学中,我经常坐到学生的位置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站在三尺讲台前,思考和解答同学们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解惑答疑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呈现和展示教师的思维。在角色互换之中,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语言、思维的叮咚之泉。
三、小组合作 深思细辨
小组合作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同学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使活动的四边形稳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个个出谋划策、积极配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宽松的发展空间中,相互交流,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学生提出了五种解决方案:
办法
(一)、给四边形框架的接头处多钉几根铁钉,使其稳固。
办法
(二)、到办法
(三)、都是给四边形框架加钉木条,如下图:
教师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验证那种办法好,最后学生在实验和辩论中自己发现:只有使四边形框架上出现三角形框架才能使其稳定。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在探索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上述过程中,突出利用小组合作,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专题撰写 集思广益
新课程的到来,拓宽了教育时空,充分满足了学生作为一个经历者、发现者、交流者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新型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交流,汇聚思想精华、拨旺创新火花,让学生在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三年级师生去春游,学生一共有225人。教师一共有15人。如果派你们去联系客车,你们该怎样租车呢?要求学生围绕这个专题写出一个方案来,3天后上交并汇报各自的研究方案,并评选出最佳方案。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活动:查资料、访车站、问司机、实地考察,甚至与旅行社联系。与家长、同学、教师甚至网友反复讨论交流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了各自以为最佳的方案。
方案一:我们一小组通过联系公交公司,知道了大客车有45座,小客车有30座,我们准备租用5辆大客车和1辆小客车。
方案二:我们小组也联系了公交公司,我们除了问刚才××同学的问题之外,我们还知道了大客车的租金为每辆每天400元,小客车的租金为每辆每天280元。我们认为应该尽可能多租大客车,因为大客车租金便宜,平均每人的票价连9块都不到,而小客车平均每人的票价要9块多。
1、数学交流的能力;
2、应用数学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而数学交流的能力是重重之重。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从世界各国今年来的数学改革来看,都十分重视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大众数学”教育风起云涌的如今,数学交流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最基本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生生之中,召唤着师生创造力、智慧、才情的涌动和勃发。在数学交流中,学生放开心态、凸现主体、彰显个性、大胆创造;教师传业解惑、分享快乐,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因此,在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让数学交流走进每一节数学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一、课堂讨论 协作共享
课堂讨论是学生依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的一种教学形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如在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时,课堂气氛活跃异常。
生甲:0÷0=1,因为1÷1=1;8÷8=1;100÷100=1……由此得出,两个相同的数相除的商都是1,那么0÷0也不例外。
生乙:0÷0=0,因为0÷1=0;0÷2=0;0÷100=0……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0,所以0÷0也应该是0。
过了一会儿,学生丙说:“我认为0÷0=2。因为0×2=2,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得出0÷0=2”。
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都拼命抢着说“0÷0=3”、“0÷0=4”、“0÷0=5”……他们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
此时教师及时“收网”:“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说明大家都很爱动脑筋。那么0÷0到底等于多少,它有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因此,0÷0的商不确定。”
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讨论和研究,我们能不能给“0作除数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这个论题下个结论呢?学生纷纷表示:0不能作除数,0作除数没有意义。
以上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了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位置互换 思维互现
位置互换即“换位思考”,在传统以教师为本位的学习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师生难有有效的数学交流。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换位置、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开启紧闭之口,畅所欲言。
在教学中,我经常坐到学生的位置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站在三尺讲台前,思考和解答同学们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解惑答疑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呈现和展示教师的思维。在角色互换之中,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语言、思维的叮咚之泉。
三、小组合作 深思细辨
小组合作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同学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使活动的四边形稳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个个出谋划策、积极配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宽松的发展空间中,相互交流,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学生提出了五种解决方案:
办法
(一)、给四边形框架的接头处多钉几根铁钉,使其稳固。
办法
(二)、到办法
(三)、都是给四边形框架加钉木条,如下图:
教师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验证那种办法好,最后学生在实验和辩论中自己发现:只有使四边形框架上出现三角形框架才能使其稳定。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在探索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上述过程中,突出利用小组合作,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专题撰写 集思广益
新课程的到来,拓宽了教育时空,充分满足了学生作为一个经历者、发现者、交流者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新型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交流,汇聚思想精华、拨旺创新火花,让学生在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三年级师生去春游,学生一共有225人。教师一共有15人。如果派你们去联系客车,你们该怎样租车呢?要求学生围绕这个专题写出一个方案来,3天后上交并汇报各自的研究方案,并评选出最佳方案。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活动:查资料、访车站、问司机、实地考察,甚至与旅行社联系。与家长、同学、教师甚至网友反复讨论交流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了各自以为最佳的方案。
方案一:我们一小组通过联系公交公司,知道了大客车有45座,小客车有30座,我们准备租用5辆大客车和1辆小客车。
方案二:我们小组也联系了公交公司,我们除了问刚才××同学的问题之外,我们还知道了大客车的租金为每辆每天400元,小客车的租金为每辆每天280元。我们认为应该尽可能多租大客车,因为大客车租金便宜,平均每人的票价连9块都不到,而小客车平均每人的票价要9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