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e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具有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及深刻的内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的学习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毕业生必须会背会默写七十余首古诗。然而,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于强调机械识记,囫囵吞枣,而对古诗的赏析,却只是蜻蜓点水。我认为学习古诗贵在赏析,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了解先人的心境,认识到祖国文化的伟大。
  一、感知作者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善于把生活中小不见经传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个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驶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
  二、重视语言特性
  古诗的语言特性,在教学中表现为诗的语言跳跃与情感跳跃之间的联系。诗句落笔,境界顿生,大起大落之中,体现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再加上一些不寻常的语言、修辞方法的使用,作者独具匠心的文采的表现,正是这些与众不同才成就了自古以来绚烂缤纷的古诗语言文化。因此古诗教学中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不能拘于常理,因为这正是“诗眼”所在。如《枫桥夜泊》中“叶落乌啼霜满天”一句,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降着霜。从整首诗来看,这应该是天明的时候,那么上面的解释就欠妥当。“霜降”一词并不是说“霜”也像雪一样从天而“降”。我觉得“霜满天”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是思想染上了情感色彩。诗句正是用简洁的语言在平庸的景色上,披上了迷人的一层纱帘,美妙至极,描绘出了一幅实景的图画,充分体现了诗人奇妙的想象,也可以说是诗人神奇的灵感。这种象征性的思考,能够唤起一种共鸣的情绪,使读者接受诗的思想。这样的意思不可名状,但此诗呈现给读者的则又是清楚活跃的。此刻,诗完全成了作者心理的一种感应,一种与宇宙共有的人类感情的理想,只不过是通过诗人的转化,使其明显化了,使地表下的绿色渐来渐近,直至拱出黄土,露出地表,展现绿色。这里的“霜满天”虽然不太合乎实际,但这是适宜的一种真实,他逼真地写出了当时那刺骨的寒意——那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的寒意。从整句诗来看,“日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而“霜满天”则是所感。全句层次鲜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同时也勾勒出一个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气氛和羁旅者孤独清寥的感受。此刻我们便不难理解诗人的所有用词章法了。
  三、赏析写作技巧
  诗人在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平明寻白羽毛,没在石棱中”(借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等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不论是白描手法还是修辞手法,追求的都是语言艺术。这些诗句若能细细品味,学生定能深深感到世界之可爱,文字之美妙,也必定为作者超凡的观察力、想象力而叹服,自然也就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四、积累诗歌语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第一次就推荐了70首古诗词背诵篇目。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学习教材中的古诗后,不妨再引进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便于积累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在引进相关古诗时,要讲究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以便于教学。如教学《示儿》一诗时,古诗学习完了,大部分学生心存“诗人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是否实现了”的疑问。其实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完全可以找到答案,但我忽然想到了宋末林景熙的《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我何不让学生就“诗”学“诗”,从诗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于是便把这首诗的后几句告诉学生:“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并结合时代背景,向学生解释诗意:床头的宝剑虽然有出征报国的志向,可南宋王朝不任用像陆游这样的能人,中原也只能眼看着落入金人之手。青山隐隐约约,仿佛也笼罩在悲愁的气氛中,战争已经影响整个东南地区,你的后代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听完我的解释,学生情绪激昂,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短短几分钟便理解了诗意,并且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情感得到了升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这一点必须教方法,否则学生就很难成为主体。实践证明,古诗教学教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跨语言交际,而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读者和交际者两个角色,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本文作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翻译中的关联推理,意在提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翻译 推理 关联理论    在翻译的过程
摘 要: 本文研究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以便更深刻细致地分析研究八十年代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民族声乐结构、内容、风格的影响。作者通过研究更加系统地整理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所产生的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在整理的同时通过分析每一首经典作品,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在文化交流中海外的音乐对中国民族声乐所产生的
摘 要: 作为《圣经》的两大组成部分,《旧约》和《新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时代特征和地域背景的影响,两者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旧约》的民族性与《新约》的普世性之间的区别。通过比较《旧约》和《新约》的思想差异,我们可以理清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把握基督教思想的内核。  关键词: 《旧约》 《新约》 思想差异    基督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加以表述,以求教于同行,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启蒙运动。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原因 实质 影响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启”即“启发、启迪”的意思,“蒙”即“蒙昧”。启蒙即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
千百年来,古诗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古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增强古诗的吸引力,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以求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前提之一。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阅读,通过自主学习的实践,培养自主参与、自主阅读的意识呢?我结合教学经验,对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构想。  一、激趣——“我要读”  由于部分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兴趣,没有通过阅读去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最先进、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素质提高之本,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施行教育这一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