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借用绘本可帮助学生巧妙地攻克写作难点。教学全程渗透读者意识,引导学生从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等角度去探秘绘本的创作思路,去学得作者的写作方法,用文字“绘画”,让读者看得见“画面”,听得见“声音”,“漫话”出教师的可爱。
【关键词】统编教材 绘本 习作教学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年段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漫画”老师》是一篇写人的习作,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写人习作的体系中,既是对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自画像》的承接,也为五年级下册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打下了铺垫。
学生在学习《“漫画”老师》之前,已经学习了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方法写出一个人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将习作《“漫画”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能够选择恰当的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
2.本篇要求——“漫话”可爱的老师
《“漫画”老师》的习作要求是:选择一位老师,把可爱的他用文字“画”出来。先想想老师在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再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老师听听,问问他对你的习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通过梳理教材的要求,可发现本次习作并非简单描写老师,而是以“漫话”形式描写老师,即用文字将心中最可爱的老师“画”成漫画中的人物。由此,《“漫画”老师》的教学目标是选择老师最突出的特点,结合具体事例,用漫画式夸张的手法写具体。
(二)写作难点及原因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写作目的不明确:不清楚自己以怎样的角色和目的走进写作。
(2)写作内容不典型:因为没有找到老师最突出的特点,所以选取的事例显得过于普通。
(3)写作方法不“漫画”:还停留在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的阶段,没有采用“漫画式”的写法。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抓住本次习作的题眼。题眼是本次寫作要达成的目标,是前写作时布局谋划的“文眼”,是写作前构思全篇的“文心”。怎么确定《“漫画”老师》的题眼呢?关注“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老师听听,问问他对你的习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这句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提示,暗示着题眼——读者的确定性。确定了读者,写作对象怎么确定呢?题目中早已提示了学生:“选择一位老师,把可爱的他用文字‘画’出来。”写作对象不是随意挑选的老师,而是一位“可爱”的老师。由此可知,本次习作就是“把可爱的老师写给这位老师看”。
教学中,我们尝试借用绘本《我妈妈》帮助学生巧妙地攻克以上写作难点。
二、写作前,从绘本中明确写作目的——表达爱、分享爱
《我妈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绘本。作者安东尼·布朗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了心中无所不能的妈妈,这样可爱的妈妈让读者深感温暖和快乐。每位妈妈都有一颗爱孩子的“爱心”,仔细阅读会发现,安东尼·布朗巧妙地将爱心布满全书,妈妈的睡衣上有,做的蛋糕上有,咖啡杯上有,种植的花上有,就连妈妈的脸蛋上也有。无处不在的爱心其实就是作者创作的目的,既有孩子对妈妈的爱,也有妈妈对孩子的爱。正如《我妈妈》的最后一句话:“你知道吗?我爱她,她也爱我,永远爱我!”
写作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与读者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写作前,学生要清楚自己以怎样的身份和目的走进写作。《“漫画”老师》的写作对象是可爱的老师。抓住“可爱”,学生就能明确本次写作是为了向老师表达心中的“爱”。
教学中,学生重温绘本《我妈妈》后,发现作者既表达了对妈妈的爱,也让千千万万的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妈妈的爱。
如此,《“漫画”老师》的写作目的就不是简单地描写老师了,更重要的是,小作者作为“爱的表达者”,通过写作向喜爱的老师表达爱,更要化身为“爱的传播者”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这位老师与众不同的可爱之处,分享师生间充满温暖和快乐的回忆。写作前,明确写作目的能让学生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例文1:孙老师有些健忘。有一次,她突然焦急地说道:“周芷羽过来一下。”我们全班都发出了“嗯?”的声音,因为我们班没有这个人。她见状,便说道:“喔,周芷……”话还没说,全班发出了“嗯?”声,还夹杂着“噗嗤”的偷笑声。她歪着头,转动着眼珠,一只手摸着头,另一只手顶着下巴,嘴里发出“咦?”的声音,不久,她突然说道:“喔,错了,是朱芷萱。”这时,大家哄堂大笑。
学生例文2:在一次体育课上,毛老师正在为我们安排课程内容,大家都在安静地听,唯独我身后的小余在不停地接嘴。毛老师一开始并没有提醒小余,小余好像更加放肆了,到后来,大家几乎听到的全是他的声音。这时,毛老师忍无可忍了,呵斥道:“是谁在不停地接嘴?”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小余。小余看起来有些纳闷儿,无辜地望着大家,可他一见到毛老师正瞪着他,便吓得管住了嘴。
这两个学生的问题均为写作目的不明确。虽然他们都结合了具体事例描写人物,但是选取的事例并没有起到“表达爱、分享爱”的目的。试想,他们笔下的老师读到这些文字时,会不会感到一丝尴尬呢?试问,读者们会认为这样的老师可爱吗?
三、写作中,从绘本中寻找写作内容——发现爱、感悟爱
(一)出现的问题
明确写作目的后,学生要先选定老师最突出的特点,再结合具体事例把这些特点写出来。但在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写什么”时,主要出现了以下两类问题:
1.性格特点的选取“不突出”,让老师不可爱
学生例文3:孙老师对我们的数学作业要求十分严格。在我们学用方格纸数图形面积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点误差,可孙老师从来不允许误差大于2格。我们都非常不理解:“数图形就是数图形嘛,误差总会是有一点的嘛!”可是孙老师却搬出了一个例子:在组装火箭时一名工人因为漏看了一位小数点,导致整个火箭都散架了,宇航员因此去世了。当时,这个故事把我们吓得一愣一愣的,纷纷把数学作业重新改过,并再次检查自己有没有在边框处标上数据。
【关键词】统编教材 绘本 习作教学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年段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漫画”老师》是一篇写人的习作,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写人习作的体系中,既是对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自画像》的承接,也为五年级下册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打下了铺垫。
学生在学习《“漫画”老师》之前,已经学习了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方法写出一个人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将习作《“漫画”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能够选择恰当的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
2.本篇要求——“漫话”可爱的老师
《“漫画”老师》的习作要求是:选择一位老师,把可爱的他用文字“画”出来。先想想老师在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再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老师听听,问问他对你的习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通过梳理教材的要求,可发现本次习作并非简单描写老师,而是以“漫话”形式描写老师,即用文字将心中最可爱的老师“画”成漫画中的人物。由此,《“漫画”老师》的教学目标是选择老师最突出的特点,结合具体事例,用漫画式夸张的手法写具体。
(二)写作难点及原因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写作目的不明确:不清楚自己以怎样的角色和目的走进写作。
(2)写作内容不典型:因为没有找到老师最突出的特点,所以选取的事例显得过于普通。
(3)写作方法不“漫画”:还停留在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的阶段,没有采用“漫画式”的写法。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抓住本次习作的题眼。题眼是本次寫作要达成的目标,是前写作时布局谋划的“文眼”,是写作前构思全篇的“文心”。怎么确定《“漫画”老师》的题眼呢?关注“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老师听听,问问他对你的习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这句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提示,暗示着题眼——读者的确定性。确定了读者,写作对象怎么确定呢?题目中早已提示了学生:“选择一位老师,把可爱的他用文字‘画’出来。”写作对象不是随意挑选的老师,而是一位“可爱”的老师。由此可知,本次习作就是“把可爱的老师写给这位老师看”。
教学中,我们尝试借用绘本《我妈妈》帮助学生巧妙地攻克以上写作难点。
二、写作前,从绘本中明确写作目的——表达爱、分享爱
《我妈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绘本。作者安东尼·布朗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了心中无所不能的妈妈,这样可爱的妈妈让读者深感温暖和快乐。每位妈妈都有一颗爱孩子的“爱心”,仔细阅读会发现,安东尼·布朗巧妙地将爱心布满全书,妈妈的睡衣上有,做的蛋糕上有,咖啡杯上有,种植的花上有,就连妈妈的脸蛋上也有。无处不在的爱心其实就是作者创作的目的,既有孩子对妈妈的爱,也有妈妈对孩子的爱。正如《我妈妈》的最后一句话:“你知道吗?我爱她,她也爱我,永远爱我!”
写作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与读者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写作前,学生要清楚自己以怎样的身份和目的走进写作。《“漫画”老师》的写作对象是可爱的老师。抓住“可爱”,学生就能明确本次写作是为了向老师表达心中的“爱”。
教学中,学生重温绘本《我妈妈》后,发现作者既表达了对妈妈的爱,也让千千万万的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妈妈的爱。
如此,《“漫画”老师》的写作目的就不是简单地描写老师了,更重要的是,小作者作为“爱的表达者”,通过写作向喜爱的老师表达爱,更要化身为“爱的传播者”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这位老师与众不同的可爱之处,分享师生间充满温暖和快乐的回忆。写作前,明确写作目的能让学生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例文1:孙老师有些健忘。有一次,她突然焦急地说道:“周芷羽过来一下。”我们全班都发出了“嗯?”的声音,因为我们班没有这个人。她见状,便说道:“喔,周芷……”话还没说,全班发出了“嗯?”声,还夹杂着“噗嗤”的偷笑声。她歪着头,转动着眼珠,一只手摸着头,另一只手顶着下巴,嘴里发出“咦?”的声音,不久,她突然说道:“喔,错了,是朱芷萱。”这时,大家哄堂大笑。
学生例文2:在一次体育课上,毛老师正在为我们安排课程内容,大家都在安静地听,唯独我身后的小余在不停地接嘴。毛老师一开始并没有提醒小余,小余好像更加放肆了,到后来,大家几乎听到的全是他的声音。这时,毛老师忍无可忍了,呵斥道:“是谁在不停地接嘴?”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小余。小余看起来有些纳闷儿,无辜地望着大家,可他一见到毛老师正瞪着他,便吓得管住了嘴。
这两个学生的问题均为写作目的不明确。虽然他们都结合了具体事例描写人物,但是选取的事例并没有起到“表达爱、分享爱”的目的。试想,他们笔下的老师读到这些文字时,会不会感到一丝尴尬呢?试问,读者们会认为这样的老师可爱吗?
三、写作中,从绘本中寻找写作内容——发现爱、感悟爱
(一)出现的问题
明确写作目的后,学生要先选定老师最突出的特点,再结合具体事例把这些特点写出来。但在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写什么”时,主要出现了以下两类问题:
1.性格特点的选取“不突出”,让老师不可爱
学生例文3:孙老师对我们的数学作业要求十分严格。在我们学用方格纸数图形面积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点误差,可孙老师从来不允许误差大于2格。我们都非常不理解:“数图形就是数图形嘛,误差总会是有一点的嘛!”可是孙老师却搬出了一个例子:在组装火箭时一名工人因为漏看了一位小数点,导致整个火箭都散架了,宇航员因此去世了。当时,这个故事把我们吓得一愣一愣的,纷纷把数学作业重新改过,并再次检查自己有没有在边框处标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