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仅在一个学科领域中教育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超越学科的限制,联结各种学习方式,将在各个学科中学到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师实施美术教育时若能巧妙融合其他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优。这是当今时代完成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要选择。
【关键词】美术教育 融合 学科教育
芬兰有着非常强的跨学科传统,它的现象教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跨学科,先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整合,形成融合式的课程模块。笔者就从美术教育与数学、语文、音乐等学科分析一下学科间的融合。
一、激发兴趣,在美术中学习数学图形
在数学教学中总会有图形、图像等,而美术作品的创作形式、材料和色彩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比例、尺寸。达·芬奇是绘画大师,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举世闻名,同时他也是个全才,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利用数学图形分解出飞机的模型,并且能看出他画的草图已经非常接近现代飞机的比例,在那时就能够体现数学图形与美术的巧妙融合了。
例如,一年级美术《方方的世界》一课,这节课主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找生活中正方形的物体,大胆表达正方形带给我们的感觉。当涉及图形时,就需要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提升绘图能力,这就转化到了数学领域中,通过对不同大小、不同尺寸的正方形物体的直观比较,再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正方形物体,此时的作品会更精准、更有趣、更生动。
数学图形与美术绘画的巧妙结合,是教师寓教于乐,把数学图形与美术技能相结合,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能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发挥想象力。
二、促进想象力,在美术中学习“之乎者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语言张力和文化底蕴,通过文字的不同表达方式将人们想象中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虽然其表达不如美术作品直观,但是其表达意蕴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文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可以使其在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但是这种方式是间接的,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美也是间接的。美术教育则与之相反,其表达情感更加直观,并具有一定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观看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例如,五年级美术《诗配画》,诗词是中华诗词几千年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画家和诗人都有双敏感的眼睛,会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难忘的意境。诵读诗词后,学生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诗词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
课堂上,笔者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提问:它描述了哪一种植物?学生:竹子。于是笔者出示郑板桥的《竹石图》,通过文字与绘画作品,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笔者进行小结:每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最后通过欣赏不同作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与画,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唐诗或宋词来画一幅诗意画。
美术作为一类艺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完善学生的人格。但是就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较小,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外界各种腐朽思想很容易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将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渗入美术教学中,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培养艺术的“通感”,在美术学习中探寻音乐节奏
如美术教学《画情绪》,其中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先听一段音乐,想想作者表现的是什么情绪,然后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线条来表现音乐,其他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线条或形状。笔者播放不同情绪的音乐:悲伤的、愉快的、舒缓的……学生会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呢?师生再交流:说说画的点线面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线条是如何变化的?长的、短的、直的、弯的……
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空间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时间艺术。美术教育与音乐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将内心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还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四、丰富教学内容,在美术学习中展现“力量之美”
或许大家会疑惑:体育老师在操场上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如何将体育与美术教育进行融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布置小任务,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掌握动作的要领。当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更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情形象地描绘出来。
如美术教学《我爱运动》,教师课前布置小任务,在体育活动课上进行各项活动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不断观察同学的动作和表情,当其在美术课堂上进行绘画时,就可以使用夸张的手法将同学们的拔河动作以及表情生动地表现出来。由此一来,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美术表现能力。
又如体育教学“立定跳远”,体育老师请美术老师帮忙,把立定跳远的分解步骤画出来,用图形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能记住动作要领。
体育与美术的有效融合,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他们的创造能力也提高了。
五、丰富教学方式,在美术学习中联动多媒体技术
为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提前搜集图片、视频,制作课件。如果课前不做好这些工作,讲课时就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不相同了。笔者把资料通过多媒体与学生共享,将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投到分享屏,再请学生解说,如介绍凡·高时,凡·高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讲解到不同部分时,还可以放大局部图片,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学生在美术的历史长廊中漫步,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拓宽了知识面,学习兴趣浓厚且自主性更强。
例如,笔者在上陶艺課前,让学生自己先找有关陶艺的资料,每个组分工找好不同的内容,并做成PPT,有助于上课时交流。学生交流时各抒己见,讨论氛围很好,笔者趁热打铁,提问:欣赏了这么多优秀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在寻找陶文化的时候,他们已经从大量的陶文化中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慧,也了解到这种古代艺术的伟大,从而情感得到升华。最后的高潮部分是让学生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有个性的陶艺作品。于是学生利用下载的制陶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做形—上色—选花样—上架”,玩得不亦乐乎。在展示评价时还是采用多屏互动的形式进行点评,学生看得更清晰,也因为有了多屏,评价起来也更有可比性,评价更全面、更科学。多屏展示的模式,能够让学生从视频、图片、画面中多角度加深印象,让课堂教学更为精彩。
当然作为一位美术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专业理念。教师不仅要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史常识,还要关心美术界的发展和美术教育改革的进展,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综上所述,笔者只是浅显地列举了美术教育与一部分学科的有效融合,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把美术的元素融合在相互的课堂中,让他们牵起手来,使课程内容更充实,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美术是“无疆”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笑媛.大学语文的美育功能探究[J].语文学刊,2013(21).
[2]李晓曼.浅析在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4(9).
[3]赵芳.浅析美术教学中高效课堂的融合[J].新课程(中学),2012(7).
[4] 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美术教育 融合 学科教育
芬兰有着非常强的跨学科传统,它的现象教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跨学科,先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整合,形成融合式的课程模块。笔者就从美术教育与数学、语文、音乐等学科分析一下学科间的融合。
一、激发兴趣,在美术中学习数学图形
在数学教学中总会有图形、图像等,而美术作品的创作形式、材料和色彩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比例、尺寸。达·芬奇是绘画大师,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举世闻名,同时他也是个全才,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利用数学图形分解出飞机的模型,并且能看出他画的草图已经非常接近现代飞机的比例,在那时就能够体现数学图形与美术的巧妙融合了。
例如,一年级美术《方方的世界》一课,这节课主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找生活中正方形的物体,大胆表达正方形带给我们的感觉。当涉及图形时,就需要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提升绘图能力,这就转化到了数学领域中,通过对不同大小、不同尺寸的正方形物体的直观比较,再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正方形物体,此时的作品会更精准、更有趣、更生动。
数学图形与美术绘画的巧妙结合,是教师寓教于乐,把数学图形与美术技能相结合,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能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发挥想象力。
二、促进想象力,在美术中学习“之乎者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语言张力和文化底蕴,通过文字的不同表达方式将人们想象中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虽然其表达不如美术作品直观,但是其表达意蕴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文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可以使其在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但是这种方式是间接的,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美也是间接的。美术教育则与之相反,其表达情感更加直观,并具有一定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观看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例如,五年级美术《诗配画》,诗词是中华诗词几千年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画家和诗人都有双敏感的眼睛,会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难忘的意境。诵读诗词后,学生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诗词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
课堂上,笔者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提问:它描述了哪一种植物?学生:竹子。于是笔者出示郑板桥的《竹石图》,通过文字与绘画作品,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笔者进行小结:每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最后通过欣赏不同作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与画,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唐诗或宋词来画一幅诗意画。
美术作为一类艺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完善学生的人格。但是就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较小,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外界各种腐朽思想很容易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将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渗入美术教学中,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培养艺术的“通感”,在美术学习中探寻音乐节奏
如美术教学《画情绪》,其中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先听一段音乐,想想作者表现的是什么情绪,然后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线条来表现音乐,其他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线条或形状。笔者播放不同情绪的音乐:悲伤的、愉快的、舒缓的……学生会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呢?师生再交流:说说画的点线面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线条是如何变化的?长的、短的、直的、弯的……
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空间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时间艺术。美术教育与音乐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将内心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还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四、丰富教学内容,在美术学习中展现“力量之美”
或许大家会疑惑:体育老师在操场上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如何将体育与美术教育进行融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布置小任务,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掌握动作的要领。当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更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情形象地描绘出来。
如美术教学《我爱运动》,教师课前布置小任务,在体育活动课上进行各项活动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不断观察同学的动作和表情,当其在美术课堂上进行绘画时,就可以使用夸张的手法将同学们的拔河动作以及表情生动地表现出来。由此一来,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美术表现能力。
又如体育教学“立定跳远”,体育老师请美术老师帮忙,把立定跳远的分解步骤画出来,用图形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能记住动作要领。
体育与美术的有效融合,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他们的创造能力也提高了。
五、丰富教学方式,在美术学习中联动多媒体技术
为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提前搜集图片、视频,制作课件。如果课前不做好这些工作,讲课时就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不相同了。笔者把资料通过多媒体与学生共享,将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投到分享屏,再请学生解说,如介绍凡·高时,凡·高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讲解到不同部分时,还可以放大局部图片,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学生在美术的历史长廊中漫步,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拓宽了知识面,学习兴趣浓厚且自主性更强。
例如,笔者在上陶艺課前,让学生自己先找有关陶艺的资料,每个组分工找好不同的内容,并做成PPT,有助于上课时交流。学生交流时各抒己见,讨论氛围很好,笔者趁热打铁,提问:欣赏了这么多优秀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在寻找陶文化的时候,他们已经从大量的陶文化中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慧,也了解到这种古代艺术的伟大,从而情感得到升华。最后的高潮部分是让学生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有个性的陶艺作品。于是学生利用下载的制陶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做形—上色—选花样—上架”,玩得不亦乐乎。在展示评价时还是采用多屏互动的形式进行点评,学生看得更清晰,也因为有了多屏,评价起来也更有可比性,评价更全面、更科学。多屏展示的模式,能够让学生从视频、图片、画面中多角度加深印象,让课堂教学更为精彩。
当然作为一位美术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专业理念。教师不仅要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史常识,还要关心美术界的发展和美术教育改革的进展,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综上所述,笔者只是浅显地列举了美术教育与一部分学科的有效融合,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把美术的元素融合在相互的课堂中,让他们牵起手来,使课程内容更充实,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美术是“无疆”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笑媛.大学语文的美育功能探究[J].语文学刊,2013(21).
[2]李晓曼.浅析在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4(9).
[3]赵芳.浅析美术教学中高效课堂的融合[J].新课程(中学),2012(7).
[4] 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