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发生着变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化价值取向与评价,这些都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教育从来就不能回避“问题青年”、“问题儿童”,回避现实的教育也不是真教育。2006年4月10日,东城区委教育工委金旭书记亲自率领由东城区教委中教科、德育研修室和13所学校的德育干部组成的16人调研组赴东城区工读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问题学生”案例调研,着眼于发现并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与预防规律,以引起对边缘“问题学生”的高度重视,立足于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认真研究,积极应对,有效转变“问题学生”,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在一周的调研中,调研组成员深入班级,广泛接触教师、学生,共听课40节,访谈教师57人88次,访谈学生125人171次,重点访谈“问题学生”34人,召开各类座谈会4个,以此观察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了解其家庭、情感、经历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组每位同志以“问题学生”形成原因为调研重点,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大量访谈,对“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转变契机、转变过程、教育策略、预防措施等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完成了案例的撰写。
通过访谈与个案追踪,我们初步了解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捕捉到“问题学生”的普适性成因,寻求并总结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成功案例。同时,我们还审视和反思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探索与归纳 “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途径和有效方法,寻找并总结预防和转化“问题学生”的规律,从而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效能,提高学校教育转化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全面成长。
一、“问题学生”的主要特征
1.厌学是诱因。工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和“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等行为。不良行为的第一步是旷课。旷课是学生逃避学校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学习差的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高危人群。
2.无知是背景。“问题学生”大多认识水平低,自控能力差,情感因素强。他们不仅不知法、不学法,而且不畏法,凭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与气盛,在校园内外不断发生暴力与刑事犯罪,使“高危人群”进而演化为“问题学生”。
3.性格是要素。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敏感偏激是“问题学生”性格的主要特征。
二、“问题学生”成因思考
1.家庭教育的失缺。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在“问题学生”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素质、特殊的家庭结构、不当的教育方法是产生“问题学生”的主要因素。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效应,溺爱放纵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家长的教育权威与地位下降,使子女的成长处于失控状态。
2.学校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失当也是“问题学生”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教育理念错位,如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问题学生”是这样反馈教师态度的:“我们老师说只要我上课不捣乱,干什么都行。”其次是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使学生丧失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最后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师请家长过于随意与泛化。据学生反馈,请家长是“问题学生”最反感也是对其最无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3.社会不良环境的诱惑。未成年人正处于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青春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些数据显示:在学生不良行为形成因素中,上网成瘾和结识不良朋友的比例较高,由此而产生的抽烟、酗酒、斗殴、夜不归宿、拦路抢劫都和二者有关。一些原本成绩不错的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沾染上不良习气,失去了奋斗的意志。
三、“问题学生”转变给予我们的启示
在工读学校的调研中,我们看到原来的“问题学生”变得热情、懂礼、诚恳、可爱,校园里充满了师生间互相尊重的和谐氛围。工读学校教师说,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育人,在我们眼里,没有坏学生或“问题学生”,有的只是“我的学生”。
通过在工读学校一周的调研我们获得如下认识。
1.给予鼓励,恢复良性心态。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启动学生向善、向上的内因杠杆。
2.得到尊重,学习一技之长。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第一次得到尊重,教师正视且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和差异性发展。
3.活动育人,适合年龄特点。学校安排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可选择的课程,使学生拥有自己成长的空间。
4.环境育人,人文精神陶冶心灵。学校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身心得到调养,有了改正的契机与向上的动力。
四、对“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问题学生”的教育历来是德育中的棘手问题,教育难度相当大,因而不仅成为困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也是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工读调研引起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的任务是帮孩子解决问题,不要为解决老问题而生成新问题。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学生处于青春期成长中,感情敏感而且脆弱。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些学生将很快转变为“问题学生”。
◆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尊重、肯定、鼓励和引导。
◆恰当使用教育手段。
◆“问题学生”的转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通过一次谈话、一次表扬、一次关爱能完成。“问题学生”的转变同时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努力配合,要有耐心。
◆“问题学生”教育应重在预防。
根据调研中的思考和对学生案例的分析,我们对问题学生预防、教育、转化、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树立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树立教育要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服务、为每一位学生一生发展服务的责任意识。学校和教师不能单纯用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因学习成绩问题否定学生的一切。
2.建立“问题学生”档案,追踪其发展变化过程。
3.建立“问题学生”导师制,责任到人。为了加大“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力度,我们采取“问题学生导师制”。导师负责定期与他们交流、谈话,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问题学生”教育情感上的空白,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学生心中。
4.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化水平。
5.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善于与学生交流,善于使学生接受教育。学校还可以借助心理咨询辅导室、心理课程组织拓展训练,以建立宣泄室等方式,让学生合理地释放能量,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和转化效果。
6.指导家长进行教育,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
7.充分发挥工读学校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方面的作用。工读学校在不良行为学生教育方面经验非常丰富,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普通学校要与他们建立联系,必要时可以争取支持。
8.用好社会教育资源。“问题学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们的转变也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学校“问题学生”预防和转化工作中应重视法制校长、社区等教育资源。
“问题学生”的调研工作令我们深感一种责任和压力,但更多的是期待。我们希望调研能够为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一种思路,为学校在“问题学生”预防、转化、教育工作中取得实效性进展做一点贡献。□
教育从来就不能回避“问题青年”、“问题儿童”,回避现实的教育也不是真教育。2006年4月10日,东城区委教育工委金旭书记亲自率领由东城区教委中教科、德育研修室和13所学校的德育干部组成的16人调研组赴东城区工读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问题学生”案例调研,着眼于发现并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与预防规律,以引起对边缘“问题学生”的高度重视,立足于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认真研究,积极应对,有效转变“问题学生”,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在一周的调研中,调研组成员深入班级,广泛接触教师、学生,共听课40节,访谈教师57人88次,访谈学生125人171次,重点访谈“问题学生”34人,召开各类座谈会4个,以此观察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了解其家庭、情感、经历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组每位同志以“问题学生”形成原因为调研重点,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大量访谈,对“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转变契机、转变过程、教育策略、预防措施等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完成了案例的撰写。
通过访谈与个案追踪,我们初步了解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捕捉到“问题学生”的普适性成因,寻求并总结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成功案例。同时,我们还审视和反思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探索与归纳 “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途径和有效方法,寻找并总结预防和转化“问题学生”的规律,从而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效能,提高学校教育转化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全面成长。
一、“问题学生”的主要特征
1.厌学是诱因。工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和“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等行为。不良行为的第一步是旷课。旷课是学生逃避学校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学习差的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高危人群。
2.无知是背景。“问题学生”大多认识水平低,自控能力差,情感因素强。他们不仅不知法、不学法,而且不畏法,凭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与气盛,在校园内外不断发生暴力与刑事犯罪,使“高危人群”进而演化为“问题学生”。
3.性格是要素。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敏感偏激是“问题学生”性格的主要特征。
二、“问题学生”成因思考
1.家庭教育的失缺。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在“问题学生”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素质、特殊的家庭结构、不当的教育方法是产生“问题学生”的主要因素。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效应,溺爱放纵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家长的教育权威与地位下降,使子女的成长处于失控状态。
2.学校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失当也是“问题学生”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教育理念错位,如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问题学生”是这样反馈教师态度的:“我们老师说只要我上课不捣乱,干什么都行。”其次是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使学生丧失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最后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师请家长过于随意与泛化。据学生反馈,请家长是“问题学生”最反感也是对其最无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3.社会不良环境的诱惑。未成年人正处于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青春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些数据显示:在学生不良行为形成因素中,上网成瘾和结识不良朋友的比例较高,由此而产生的抽烟、酗酒、斗殴、夜不归宿、拦路抢劫都和二者有关。一些原本成绩不错的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沾染上不良习气,失去了奋斗的意志。
三、“问题学生”转变给予我们的启示
在工读学校的调研中,我们看到原来的“问题学生”变得热情、懂礼、诚恳、可爱,校园里充满了师生间互相尊重的和谐氛围。工读学校教师说,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育人,在我们眼里,没有坏学生或“问题学生”,有的只是“我的学生”。
通过在工读学校一周的调研我们获得如下认识。
1.给予鼓励,恢复良性心态。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启动学生向善、向上的内因杠杆。
2.得到尊重,学习一技之长。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第一次得到尊重,教师正视且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和差异性发展。
3.活动育人,适合年龄特点。学校安排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可选择的课程,使学生拥有自己成长的空间。
4.环境育人,人文精神陶冶心灵。学校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身心得到调养,有了改正的契机与向上的动力。
四、对“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问题学生”的教育历来是德育中的棘手问题,教育难度相当大,因而不仅成为困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也是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工读调研引起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的任务是帮孩子解决问题,不要为解决老问题而生成新问题。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学生处于青春期成长中,感情敏感而且脆弱。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些学生将很快转变为“问题学生”。
◆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尊重、肯定、鼓励和引导。
◆恰当使用教育手段。
◆“问题学生”的转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通过一次谈话、一次表扬、一次关爱能完成。“问题学生”的转变同时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努力配合,要有耐心。
◆“问题学生”教育应重在预防。
根据调研中的思考和对学生案例的分析,我们对问题学生预防、教育、转化、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树立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树立教育要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服务、为每一位学生一生发展服务的责任意识。学校和教师不能单纯用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因学习成绩问题否定学生的一切。
2.建立“问题学生”档案,追踪其发展变化过程。
3.建立“问题学生”导师制,责任到人。为了加大“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力度,我们采取“问题学生导师制”。导师负责定期与他们交流、谈话,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问题学生”教育情感上的空白,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学生心中。
4.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化水平。
5.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善于与学生交流,善于使学生接受教育。学校还可以借助心理咨询辅导室、心理课程组织拓展训练,以建立宣泄室等方式,让学生合理地释放能量,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和转化效果。
6.指导家长进行教育,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
7.充分发挥工读学校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方面的作用。工读学校在不良行为学生教育方面经验非常丰富,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普通学校要与他们建立联系,必要时可以争取支持。
8.用好社会教育资源。“问题学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们的转变也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学校“问题学生”预防和转化工作中应重视法制校长、社区等教育资源。
“问题学生”的调研工作令我们深感一种责任和压力,但更多的是期待。我们希望调研能够为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一种思路,为学校在“问题学生”预防、转化、教育工作中取得实效性进展做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