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十分注重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则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就题论题等现象,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法上,而未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以致学生出现思维单一、生搬硬套等现象,这与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如何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段,要成为高素质人才,应从小抓起。教师担负着学生智力启蒙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应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实际应用的题目,它能将数学理论知識与实践完美结合,是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1]。应用题作为我国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自然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教学训练方法单一,只是就题论题教解法等现象,学生也因此易出现厌学情绪,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更无从谈起。教师应意识到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如何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讨论,以期与广大同行进行经验交流。
1.注重弄清关键术语,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数学应用题是逻辑性很强的一类题型,要解决一道应用题,首先应读懂题目,了解题目要表达的意思和要求。而弄清情节特征、事理、抓住关键词等,即弄清关键术语,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正确性的有效方法。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弄清关键术语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抓住该年龄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演示,效果更佳。
例如,在进行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教学时,比较常见的关键术语主要有“相距”“相遇”“相向而行”“同时出发”等。为更加直观和形象地阐明关键术语,教师可请同学上台进行演示,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明了题目中关键术语的意思。通过关键术语了解题目意思和要求后,教师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相关示意图,以更好地解题。通过多种感官的有效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对此类型应用题的情节、事理、相关概念等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为巩固学生的正确思维奠定基础。
2.善于变换角度,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其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均有所差异。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可能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特征,引导其开拓想象空间,采取有所差异的教学引导办法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出题目的实质,掌握问题的关键,从而灵活运用方法找到解题的正确办法。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则会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求解以下应用题:小明、小红、小强三人的平均年龄为10岁,其中,小明9岁,小强8岁,那么小红几岁?在解答这道题目时,学生一般会通过平均数这种常规思路进行解答,即10×3-8-9=13(岁)。教师为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方式,使思维更加灵活,可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小明9岁,比标准小1岁,而小强8岁,比标准小2岁,两人共比标准小3岁,那小红应比标准大3岁才能保持平衡,即10 3=13(岁)。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思维启发,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以使其思维更加灵活。
3.善于寻找共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共性的东西,即对个别的、分散的问题进行概括,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而该结论能有效指导实践,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2]。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例如,有一道题:有10个同学一共摘了80个草莓,请问平均每个同学摘多少个草莓?照这样计算,若有15个人一起摘,能摘得多少草莓?这道题属于归一性应用题。教师先指导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决方法。然后概括这类应用题的解法,先进行正归一应用题解法的概括:第一步,找出对应的总数和人数,求出每个人摘得的数量,即求出单一量;第二步,根据求出的单一量用乘法得出总量。或者进行反归一应用题解法的概括:第一步与正归一相同;第二步,通过单一量采取包含除法求得人数。以此,促使学生掌握这类问题不同类型的解答办法。与此同时,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分层反馈练习,以巩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4.设计“一题多解”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多训练学生的集中式思维,而忽略了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的是在思考时思维能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3]。若学生受固定思维的束缚,只能死板地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解题,创造能力因此受到束缚,这无疑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左。为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此,可向全体学生实施层次教学,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题目,其中,“一题多解”应用题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其寻找新的解题思路,通过探究性的解题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例如:一个班里有50个人,其中32个人会羽毛球,40个人会乒乓球,两种运动都不会的没有,请问两种运动都会的有多少人?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对于一些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可能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其进行不同解题方法的引导。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采取一般常规思维引导其解题,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则可鼓励其进行多种方法的解答,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结语
总之,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重点、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段,要成为高素质人才,应从小抓起。教师担负着学生智力启蒙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应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实际应用的题目,它能将数学理论知識与实践完美结合,是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1]。应用题作为我国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自然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教学训练方法单一,只是就题论题教解法等现象,学生也因此易出现厌学情绪,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更无从谈起。教师应意识到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如何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讨论,以期与广大同行进行经验交流。
1.注重弄清关键术语,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数学应用题是逻辑性很强的一类题型,要解决一道应用题,首先应读懂题目,了解题目要表达的意思和要求。而弄清情节特征、事理、抓住关键词等,即弄清关键术语,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正确性的有效方法。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弄清关键术语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抓住该年龄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演示,效果更佳。
例如,在进行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教学时,比较常见的关键术语主要有“相距”“相遇”“相向而行”“同时出发”等。为更加直观和形象地阐明关键术语,教师可请同学上台进行演示,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明了题目中关键术语的意思。通过关键术语了解题目意思和要求后,教师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相关示意图,以更好地解题。通过多种感官的有效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对此类型应用题的情节、事理、相关概念等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为巩固学生的正确思维奠定基础。
2.善于变换角度,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其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均有所差异。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可能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特征,引导其开拓想象空间,采取有所差异的教学引导办法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出题目的实质,掌握问题的关键,从而灵活运用方法找到解题的正确办法。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则会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求解以下应用题:小明、小红、小强三人的平均年龄为10岁,其中,小明9岁,小强8岁,那么小红几岁?在解答这道题目时,学生一般会通过平均数这种常规思路进行解答,即10×3-8-9=13(岁)。教师为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方式,使思维更加灵活,可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小明9岁,比标准小1岁,而小强8岁,比标准小2岁,两人共比标准小3岁,那小红应比标准大3岁才能保持平衡,即10 3=13(岁)。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思维启发,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以使其思维更加灵活。
3.善于寻找共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共性的东西,即对个别的、分散的问题进行概括,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而该结论能有效指导实践,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2]。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例如,有一道题:有10个同学一共摘了80个草莓,请问平均每个同学摘多少个草莓?照这样计算,若有15个人一起摘,能摘得多少草莓?这道题属于归一性应用题。教师先指导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决方法。然后概括这类应用题的解法,先进行正归一应用题解法的概括:第一步,找出对应的总数和人数,求出每个人摘得的数量,即求出单一量;第二步,根据求出的单一量用乘法得出总量。或者进行反归一应用题解法的概括:第一步与正归一相同;第二步,通过单一量采取包含除法求得人数。以此,促使学生掌握这类问题不同类型的解答办法。与此同时,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分层反馈练习,以巩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4.设计“一题多解”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多训练学生的集中式思维,而忽略了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的是在思考时思维能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3]。若学生受固定思维的束缚,只能死板地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解题,创造能力因此受到束缚,这无疑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左。为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此,可向全体学生实施层次教学,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题目,其中,“一题多解”应用题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其寻找新的解题思路,通过探究性的解题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例如:一个班里有50个人,其中32个人会羽毛球,40个人会乒乓球,两种运动都不会的没有,请问两种运动都会的有多少人?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对于一些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可能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其进行不同解题方法的引导。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采取一般常规思维引导其解题,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则可鼓励其进行多种方法的解答,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结语
总之,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重点、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