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到底怎样的问题才能引出或传授学生迫切需要的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取舍。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教学
【研究背景】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担忧:如果例题讲的太深,怕课堂时间不够,学生理解不透彻;如果为了节约时间,仅仅处理表面的知识点,又怕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思考原因之一在于问题的设计。
毕竟课堂容量是有限的,到底怎样的问题才能引出或传授学生迫切需要的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取舍。我觉得关键要精简课堂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应为提问而设置,而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多思考几个为什么?如:这样提问学生能够进入状态吗?学生会怎样思考?如果学生不像预设思考,我该怎么办?
【教材解读】
本节课分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部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第二部分,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除法的竖式计算。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也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的特點是通过具体情境解决问题为线索来学习计算的,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是通过解决“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和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三个问题来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亲历“0占位”的思维过程,为以后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或多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自主的进行知识的建构,提高计算的技能。
一、 提问——切忌盲目拔高,追求切合实际
第一部分:教学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第一次教学设计】
1. 根据例题图,出示两个问题:
(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2)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
2. 结合情境图,学生列式解答。
3. 总结规律
(1) 观察黑板上这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2) 质疑讨论:0÷0=?
a. 讨论:学生说出0之后问:还有不同想法吗?小组交流
b. 交流:板书不同结果,并且说出验算方法。(感知商的不唯一性)
c. 明确: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所以0÷0的商可以是任何数,答案不确定,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
【课堂情境描述】
出示两个问题后,学生基本都能够列出6÷3=2(个),0÷3=0(个),并且也能够结合情境图说出列式的理由。接着老师结合图意提出问题:如果把0个桃平均分给5只、9只猴的话,怎样列式解答?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也基本能理解0个桃子,不管是平均分给几只猴子,每只猴子都分到0个。
但是对于第3部分的总结规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0不能作除数”这个知识点。
【设计重构】
1. 根据例题图,出示两个问题:
(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2)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
2. 结合情境图,学生列式解答6÷3=2(个),0÷3=0(个)
3. 总结规律
问题1:如果把0个桃平均分给5只、9只猴的话,怎样列式解答?
0÷5=0(个),0÷9=0(个)
说明:如果把0个桃平均分给0只猴,那就是没有分,就没有意义。所以0不能作除数。
问题2: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课后反思】
第一次教学时,前面两个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但是第三环节的总结规律,学生不理解0不能作为除数这个知识点。我第一次设计的预想是,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通过“讨论-交流-小结”三步骤来深层解决“0能不能作除数”这个问题。但通过实际教学后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以上的教学问题设计高于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题目要求拔高。超越学生已有思维水平的问题,就是无效问题,没有操作意义。
在第二次设计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如果把0个桃平均分给5只、9只猴的话,怎样列式解答?”和“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这两个问题,是在学生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顺利回答出来。对于“0不能作除数”这个抽象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不要盲目的提问,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情境图,通过讲述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即可。
了解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精选出适合学生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 设问——切忌面面俱到,追求意简言赅
第二部分:教学“商的中间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
【第一次教学设计】
根据情境图,列式306÷3=
1. 估算。(三位数,一百多)
2. 口算。(300 6=306,300÷3=100,6÷3=2,100 2=102)
3. 计算。
(1) 先试算,并完整叙述计算过程。(提醒竖式计算的要求)
(2) 明确计算过程,明白竖式计算的算理。
(3) 验证:对照估算结果,思考商中间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
(4) 介绍:竖式的简便写法,明确计算过程。 4. 小结:
提问:两种竖式计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课堂情境描述】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平均分知识,结合情境图提出的问题“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都能够列出算式306÷3=。紧接着教师提出试算的要求,学生根据之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基本都能够成功写出第一种竖式计算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完整叙述计算过程的要求,个别学生叙述时出现语言不规范的情况,通过纠正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完整计算过程。接着提问“商中间0能不写吗?”让学生明确0的占位作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然后,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写法,学生也能较好的说出计算过程。
有了前面两个计算过程的详细叙述,学生能够很好地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但是这部分教学花了20分钟时间,影响后序内容的教学时间,最后影响了整个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另外,学生在不断的叙述计算过程中,学习热情不断降低,降低了学习效率。
【设计重构】
根据情境图,列式306÷3=
1. 估算。
2. 口算。
3. 竖式计算。
问题1:你会算吗?
先试算,并完整叙述计算过程。(提醒竖式计算的要求)
问题2:商中间的0要写吗?
验证结果,明确商中间0的占位作用
介绍:竖式的简便写法,明确计算过程。
4. 小结:
提问:两种竖式计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教学反思】
对于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重构后,减少了叙述计算过程的时间。虽然教学时间减少了,但是并没有影响教学效果。整个过程中,都是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你会算吗?”和“商中间有0要写吗?”,在这两个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练习了算和说,明确了竖式计算的算理。在第2个问题的思考下,理解了商中间0的占位作用,深化理解了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而接下来简便写法只是写法上的简便,算理是相同的,其中算理的叙述可以简化。在这里就不需要过于重复提问,浪费课堂时间。
相比于第一次设计,第二次设计通过两个大问题的引导,整合了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更加集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在我们数学课堂中,需要对于问题进行整合,力求使我们提出的问题做到精简,以最简洁明了的问题来引导我们所要传授的重要知识。
【研课总结】
两次课堂教学,由于教学设计中问题的整合调整,出现如此大的反差,促使我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怎样提问才是合理的。两次磨课,让我更加确信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精选问题,合理取舍。对于低年级老师来说,课堂内容相对于比较简单,老师尽可能地想把知识点挖深一些,多传授些知识给学生。这时候就更需要老师对于教材的深入把握,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基础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发展的实际水平,设计出最精简到位的问题,来引入和引导我们每一节数学课。
问题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敲门砖,亦是课堂教学的导航灯。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智慧,问题的选择更需要教师进行精简处理。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认真研究,仔细取舍,精选出最优的问题,创设最优的课堂,让学生思考多一些,发展多一些。
参考文献:
[1]林朝红.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教育艺术,2017,(08):27.
[2]沈祥.建構问题意识,提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5,(10):58-59.
[3]张国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彰显数学课堂魅力[J].教师,2013,(27):41.
[4]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姚雅洁,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教学
【研究背景】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担忧:如果例题讲的太深,怕课堂时间不够,学生理解不透彻;如果为了节约时间,仅仅处理表面的知识点,又怕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思考原因之一在于问题的设计。
毕竟课堂容量是有限的,到底怎样的问题才能引出或传授学生迫切需要的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取舍。我觉得关键要精简课堂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应为提问而设置,而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多思考几个为什么?如:这样提问学生能够进入状态吗?学生会怎样思考?如果学生不像预设思考,我该怎么办?
【教材解读】
本节课分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部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第二部分,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除法的竖式计算。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也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的特點是通过具体情境解决问题为线索来学习计算的,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是通过解决“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和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三个问题来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亲历“0占位”的思维过程,为以后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或多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自主的进行知识的建构,提高计算的技能。
一、 提问——切忌盲目拔高,追求切合实际
第一部分:教学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第一次教学设计】
1. 根据例题图,出示两个问题:
(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2)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
2. 结合情境图,学生列式解答。
3. 总结规律
(1) 观察黑板上这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2) 质疑讨论:0÷0=?
a. 讨论:学生说出0之后问:还有不同想法吗?小组交流
b. 交流:板书不同结果,并且说出验算方法。(感知商的不唯一性)
c. 明确: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所以0÷0的商可以是任何数,答案不确定,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
【课堂情境描述】
出示两个问题后,学生基本都能够列出6÷3=2(个),0÷3=0(个),并且也能够结合情境图说出列式的理由。接着老师结合图意提出问题:如果把0个桃平均分给5只、9只猴的话,怎样列式解答?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也基本能理解0个桃子,不管是平均分给几只猴子,每只猴子都分到0个。
但是对于第3部分的总结规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0不能作除数”这个知识点。
【设计重构】
1. 根据例题图,出示两个问题:
(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2)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
2. 结合情境图,学生列式解答6÷3=2(个),0÷3=0(个)
3. 总结规律
问题1:如果把0个桃平均分给5只、9只猴的话,怎样列式解答?
0÷5=0(个),0÷9=0(个)
说明:如果把0个桃平均分给0只猴,那就是没有分,就没有意义。所以0不能作除数。
问题2: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课后反思】
第一次教学时,前面两个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但是第三环节的总结规律,学生不理解0不能作为除数这个知识点。我第一次设计的预想是,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通过“讨论-交流-小结”三步骤来深层解决“0能不能作除数”这个问题。但通过实际教学后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以上的教学问题设计高于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题目要求拔高。超越学生已有思维水平的问题,就是无效问题,没有操作意义。
在第二次设计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如果把0个桃平均分给5只、9只猴的话,怎样列式解答?”和“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这两个问题,是在学生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顺利回答出来。对于“0不能作除数”这个抽象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不要盲目的提问,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情境图,通过讲述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即可。
了解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精选出适合学生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 设问——切忌面面俱到,追求意简言赅
第二部分:教学“商的中间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
【第一次教学设计】
根据情境图,列式306÷3=
1. 估算。(三位数,一百多)
2. 口算。(300 6=306,300÷3=100,6÷3=2,100 2=102)
3. 计算。
(1) 先试算,并完整叙述计算过程。(提醒竖式计算的要求)
(2) 明确计算过程,明白竖式计算的算理。
(3) 验证:对照估算结果,思考商中间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
(4) 介绍:竖式的简便写法,明确计算过程。 4. 小结:
提问:两种竖式计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课堂情境描述】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平均分知识,结合情境图提出的问题“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都能够列出算式306÷3=。紧接着教师提出试算的要求,学生根据之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基本都能够成功写出第一种竖式计算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完整叙述计算过程的要求,个别学生叙述时出现语言不规范的情况,通过纠正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完整计算过程。接着提问“商中间0能不写吗?”让学生明确0的占位作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然后,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写法,学生也能较好的说出计算过程。
有了前面两个计算过程的详细叙述,学生能够很好地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但是这部分教学花了20分钟时间,影响后序内容的教学时间,最后影响了整个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另外,学生在不断的叙述计算过程中,学习热情不断降低,降低了学习效率。
【设计重构】
根据情境图,列式306÷3=
1. 估算。
2. 口算。
3. 竖式计算。
问题1:你会算吗?
先试算,并完整叙述计算过程。(提醒竖式计算的要求)
问题2:商中间的0要写吗?
验证结果,明确商中间0的占位作用
介绍:竖式的简便写法,明确计算过程。
4. 小结:
提问:两种竖式计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教学反思】
对于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重构后,减少了叙述计算过程的时间。虽然教学时间减少了,但是并没有影响教学效果。整个过程中,都是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你会算吗?”和“商中间有0要写吗?”,在这两个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练习了算和说,明确了竖式计算的算理。在第2个问题的思考下,理解了商中间0的占位作用,深化理解了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而接下来简便写法只是写法上的简便,算理是相同的,其中算理的叙述可以简化。在这里就不需要过于重复提问,浪费课堂时间。
相比于第一次设计,第二次设计通过两个大问题的引导,整合了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更加集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在我们数学课堂中,需要对于问题进行整合,力求使我们提出的问题做到精简,以最简洁明了的问题来引导我们所要传授的重要知识。
【研课总结】
两次课堂教学,由于教学设计中问题的整合调整,出现如此大的反差,促使我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怎样提问才是合理的。两次磨课,让我更加确信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精选问题,合理取舍。对于低年级老师来说,课堂内容相对于比较简单,老师尽可能地想把知识点挖深一些,多传授些知识给学生。这时候就更需要老师对于教材的深入把握,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基础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发展的实际水平,设计出最精简到位的问题,来引入和引导我们每一节数学课。
问题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敲门砖,亦是课堂教学的导航灯。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智慧,问题的选择更需要教师进行精简处理。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认真研究,仔细取舍,精选出最优的问题,创设最优的课堂,让学生思考多一些,发展多一些。
参考文献:
[1]林朝红.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教育艺术,2017,(08):27.
[2]沈祥.建構问题意识,提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5,(10):58-59.
[3]张国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彰显数学课堂魅力[J].教师,2013,(27):41.
[4]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姚雅洁,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