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变”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io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变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如果教师经常对抽象知识作抽象的讲解,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要根据小学生长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较难作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抽象的口诀。以教学“四四十六”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4根一组的4组线条,让学生数一数,可知4根的4倍是16根。以后教学“5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学生可以以此类推,从中领悟倍数增长规律。又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拼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此外,四则运算、比例、分数、行程问题等知识的教学,都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动手尝试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变孤立为联系
  
  如果在教学中孤立地教学概念,学生往往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时不能举一反三。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乘法竖式列式计算由低位到高位、由右到左;除法竖式计算由左到右、由高位到低位”。这样,学生在学习减法和除法时就不会觉得难度特别大。除了“四则运算”外,小学数学中的奇数与偶数、倍数与约数、质数与合数、整数分数与小数、虚与实、数与形等,都是互相联系的。
  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数学中的一切数理也都互相联系,有些数、形不仅联系得非常紧密,而且还有一定的变化系列。如方形系列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多边形、梯形,弧线形成的弧、半圆、圆、椭圆、扇形、双曲形,它们有一定的变化线索和编排顺序,教师要把握这种线索和顺序,注重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学习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融会贯通,不必死记硬背。
  说到联系,还须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不仅能检验、巩固、加深、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激起学生努力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
  
  三、变枯燥无味为兴味盎然
  
  兴趣能扬起好学的风帆,是学生乐于学习和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其学习、记忆、探索、思考、理解、想象活动处于良好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趣味化,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加法和减法”时,就从《有趣的算术题》上找了一些趣味题,如“一个四位数加1就变成五位数、一个七位数减1就变成六位数,各是什么数”等,让学生开动脑筋、争着思考。学生在解决这些趣味题时,个个兴味盎然。
  
  四、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一堂课,教师一讲到底,往往课堂空气沉闷,教学效率不高。但课堂教学不是不能讲,比如对新知识的传授与专题知识的介绍,就应该讲;对学生从未接触,难以理解的定义、公式、概念、道理等,就应该讲;对学生经过思考仍不理解、非讲不可的,以及教师须作交代、启示、点化的,也应该讲。讲不等于填鸭式、灌注式,当然也未必一定是启发式、诱导式。讲与不讲,要看效益质量。把某种教学方法孤立起来,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教学观念。
  不过,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就会无所事事,兴致不高,对教师依赖性强,不愿独立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而概念化的讲解往往是对牛弹琴,教学效果特别不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像教学唱歌一样,变教师独唱为教师领唱、师生合唱。例如,配合直观演示的,教师就可提纲挈领地讲讲,或者作适当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推导结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有些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并要举一反三练习的,可以让学生讲一讲、练一练,不宜由教师一讲到底。◆(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枫港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其他文献
在许多学校,大班额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对大班额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领悟和总结出一些应对策略。    问题一: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    【案例1】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这是一篇不易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课文,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你们分小组,选择喜欢的景点学习。把课文弄懂以后,再在小组成员中选出导游,带着全组的同学去浏览整个景点。小组完成以后,我再请各小组导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孩子体验快乐的主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情景促进学生乐学,以兴趣实现学生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如何营造快乐的小学品德课堂,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换味”课堂导语,享受“别样”快乐    俗话说:“善始者,事半成。”导入语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浓淡和课堂教学质量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    一、营造美的教学氛围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创造条件”的过程,语文教师是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
数学往往因其枯燥而不被学生喜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全,让他们去学一种并感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反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厌学。因此,掌握学生的心理,用适当的手段改变这种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激励教育”就是这样的良药。    一、以爱“激”学    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学生在他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更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知识会不断更新,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完善和发
阅读,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被语文界公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自己研究、探索的课题。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阅读考题的能力呢?在此我谈一些看法。    一、了解阅读测试要求和题型    中学对阅读能力测试主要有以下要求:学生要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能通过分析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