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和深度改革开放期,以及当前全球经济的低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因此,引导与培养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成为高职涉农专业辅导员的一项当务之急。本文从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存在困难的原因、途径进行阐释,对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就业与创业能力途径
【分类号】G712;S-4
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和深度改革开放期,以及当前全球经济的低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度开始逐渐增加,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变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尝试创业。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是迷茫的,就像迷失在大海里的航船,豪无方向和目的。许多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创业政策、法律与法规知之甚少,更有很大一部分创业者选择的创业项目与专业无关,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创业成功率较低等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就面临着的更为艰巨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们给予一定的指引。本文探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途径,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培养有一定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存面临的困难
1.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到2000年4月,国家教育部在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定为创新教育试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才在我国高校中逐步开展。我省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起步更晚。有数据显示,2012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263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0人;2013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406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0人;2014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6185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556人;2015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11455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2572人。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逐渐增强,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还不足以撑起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旗帜,创新创业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2.利用所学专业创业的愿景不强。众所周知,农业对我国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人的思维意识形态还局限在传统农业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祖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刀耕火种的生活,希望他们的下一代利用学习、读书的机会走出农村,在城市中立足,不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受此影响,很多学生虽然在当初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农业类的院校,并且也学习了涉农类的专业,但叫他在回到农业相关的行业就业或创业时,很多学生心里是有一定的抵触甚至反感的。
3.创业项目没有可持续发展性。即使学生创业项目是自己的所学专业,但创业项目盲目性大,缺少严谨的规划,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往往是纸上谈兵,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现象,在现实的考验中,就会出现夭折的现象。这些无疑会在无形中打击了创业者的信心。
4.创业资金的匮乏。现在也学很多人都会提出要创业,钱不是问题的观点。毕竟,只要有好的项目,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很多风投公司愿意投资。但现实是在校的学生在创业时选择的项目缺乏发展空间,更有甚者,所谓的创业项目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往往很多同学提到创业,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创业国家的无息贷款的情况怎么样。
5.对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从以往创业的同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同学对国家制定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有一部分同学甚至在这方面是法盲。他们在办理很多审批程序的过程中,不知道具体该找哪个部门报审,也不知道哪些是国家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串。
6.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在我国,近十年来每年国务院颁发的一号文件都会与农业有关,但是在很多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些职能部门中,涉农的创业项目在审批过程中还是与其它的项目同等对待。
二、培养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培养模式。从政府到行业、企业再到学校全面协调,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愿意从事与农相关的职业,最终促进学生在创业时愿意涉农。构建一个合理的创业实践能力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涉农的高职院校可以以“农”为特点,立足于农,借助国家扶持农林类学生创业的政策东风,在资金、场地和技能方面提供帮助。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与农相关的创业园区,加强管理与集中指导。
2.进一步优化涉农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立足于专业,以专业促创业。高职涉农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旨,按照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现代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合格和可持续发展的农创人才。学院应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及时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积极为学生开拓实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分院开展的现代“师徒制”教学,就是以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一种尝试。
3.鼓励学生以专业为基础的创业项目,实践和创业的结合。学院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一些成本低、风险小、可行性高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配备创业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我院14级学生葛坤的创业项目——早春大棚生姜电热温床催芽及栽培技术,就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经过两年的实践,今年已经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进行延伸,多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我院二年级学生的暑期生产实习以及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学院应主动与企业、行业沟通,重视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4.做好学生创业的政策宣讲工作,以导师引创业。政策的宣讲,有利于学生清楚国家的方针,减少创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同时减少创业过程中的遇到的政策困扰。高职涉农院校可以采取创业学生导师制,即“团队+项目+导师”的模式,专业教师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为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即使学生毕业离校,导师也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了产学无缝对接。
三、结语
所谓创业,即在创新的基础上创造事业,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遇。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更需要涉农类专业学生在广大的農村地区不断地创新创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涉农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愿意立足于土地、服务三农,回报社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明娟,杜洪涛,王小东.农科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途径.考试周刊,2012,27:168-169.
2.陈小影,曾剑,王娜娅,等.高职院校农类专业学生农业创业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5-76.
3.郭连军,顾海川,回春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国高职研究,2008(6):23-25.
4.嵇怡,董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现代企业教育.2012,17:24
作者简介:左强,1982.8出生,男,四川江油,工作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就业与创业能力途径
【分类号】G712;S-4
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和深度改革开放期,以及当前全球经济的低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度开始逐渐增加,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变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尝试创业。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是迷茫的,就像迷失在大海里的航船,豪无方向和目的。许多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创业政策、法律与法规知之甚少,更有很大一部分创业者选择的创业项目与专业无关,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创业成功率较低等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就面临着的更为艰巨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们给予一定的指引。本文探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途径,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培养有一定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存面临的困难
1.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到2000年4月,国家教育部在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定为创新教育试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才在我国高校中逐步开展。我省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起步更晚。有数据显示,2012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263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0人;2013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406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0人;2014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6185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556人;2015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11455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2572人。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逐渐增强,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还不足以撑起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旗帜,创新创业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2.利用所学专业创业的愿景不强。众所周知,农业对我国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人的思维意识形态还局限在传统农业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祖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刀耕火种的生活,希望他们的下一代利用学习、读书的机会走出农村,在城市中立足,不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受此影响,很多学生虽然在当初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农业类的院校,并且也学习了涉农类的专业,但叫他在回到农业相关的行业就业或创业时,很多学生心里是有一定的抵触甚至反感的。
3.创业项目没有可持续发展性。即使学生创业项目是自己的所学专业,但创业项目盲目性大,缺少严谨的规划,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往往是纸上谈兵,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现象,在现实的考验中,就会出现夭折的现象。这些无疑会在无形中打击了创业者的信心。
4.创业资金的匮乏。现在也学很多人都会提出要创业,钱不是问题的观点。毕竟,只要有好的项目,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很多风投公司愿意投资。但现实是在校的学生在创业时选择的项目缺乏发展空间,更有甚者,所谓的创业项目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往往很多同学提到创业,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创业国家的无息贷款的情况怎么样。
5.对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从以往创业的同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同学对国家制定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有一部分同学甚至在这方面是法盲。他们在办理很多审批程序的过程中,不知道具体该找哪个部门报审,也不知道哪些是国家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串。
6.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在我国,近十年来每年国务院颁发的一号文件都会与农业有关,但是在很多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些职能部门中,涉农的创业项目在审批过程中还是与其它的项目同等对待。
二、培养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培养模式。从政府到行业、企业再到学校全面协调,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愿意从事与农相关的职业,最终促进学生在创业时愿意涉农。构建一个合理的创业实践能力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涉农的高职院校可以以“农”为特点,立足于农,借助国家扶持农林类学生创业的政策东风,在资金、场地和技能方面提供帮助。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与农相关的创业园区,加强管理与集中指导。
2.进一步优化涉农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立足于专业,以专业促创业。高职涉农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旨,按照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现代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合格和可持续发展的农创人才。学院应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及时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积极为学生开拓实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分院开展的现代“师徒制”教学,就是以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一种尝试。
3.鼓励学生以专业为基础的创业项目,实践和创业的结合。学院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一些成本低、风险小、可行性高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配备创业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我院14级学生葛坤的创业项目——早春大棚生姜电热温床催芽及栽培技术,就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经过两年的实践,今年已经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进行延伸,多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我院二年级学生的暑期生产实习以及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学院应主动与企业、行业沟通,重视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4.做好学生创业的政策宣讲工作,以导师引创业。政策的宣讲,有利于学生清楚国家的方针,减少创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同时减少创业过程中的遇到的政策困扰。高职涉农院校可以采取创业学生导师制,即“团队+项目+导师”的模式,专业教师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为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即使学生毕业离校,导师也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了产学无缝对接。
三、结语
所谓创业,即在创新的基础上创造事业,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遇。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更需要涉农类专业学生在广大的農村地区不断地创新创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涉农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愿意立足于土地、服务三农,回报社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明娟,杜洪涛,王小东.农科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途径.考试周刊,2012,27:168-169.
2.陈小影,曾剑,王娜娅,等.高职院校农类专业学生农业创业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5-76.
3.郭连军,顾海川,回春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国高职研究,2008(6):23-25.
4.嵇怡,董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现代企业教育.2012,17:24
作者简介:左强,1982.8出生,男,四川江油,工作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