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汶川地震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首先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重构。让生命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的保护伞,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汶川地震,使得“生命”成为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生命”“生命教育”前所未有地成为教育工作者反思这场地震灾难时从心中跳出的两个关键词。作为一个有道义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学校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在地震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能从容应对、科学自救吗?能把生的希望提高到极限吗?我们是否居安思危,让学生做好了应对各种灾难与紧急情况的心理、习惯、技能方面的准备?
据报道,当余震再次来临时,有记者在成都问躲避余震的一个学生是否知道如何躲避地震的基本知识,小女孩对答如流。但是,当问到地震前是否知道时,小女孩说:“不知道,没有人告诉我。地震后老师才教了我们如何躲避地震。”女孩的回答令人警醒,她在经历生死关口时曾有的茫然与疑惑,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和良知。回视令人揪心的汶川地震,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我们欠学生一个真正、实用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该为学生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火墙”的时候了。
一、关注“生物生命”,主动担负更多的保教责任
人的生命分为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更多地关注于人的文化生命,而轻视对学生生物生命的保护。也许在潜意识当中,许多人认为基于生物生命保护的生命教育属于较低层次,不是学校所应重点关注的。但痛定思痛,遵循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全人教育的视野出发,我们必须坚决地从漠视生物生命的误区中走出来,认识到关注生物生命,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应该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文化生命和生物生命之间是不能被割裂开来的。发展学生的文化生命首先是为了生物生命的成全和延续。生物生命的存在是文化生命发展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担负培养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小学,应该从幼儿园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做好保教工作。当然“保”的内涵应有所变化——从生活方面的照顾,更多地转移和提升到发展生存力,学习在非常状态下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救助他人这些方面来。为了实现一种真性的关注和有效的介入,为了承担起更多生命教育的责任,我们的科学教育、生命教育要像美国的基础教育那样“水平低一点”,把生存力培养作为首要问题来抓,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到生存的技能。不能把生命教育搞得太玄妙,太精神化,更不能把生命教育当成一种展示教育新理念的标签。
二、编辑常设权威课程,形成生命教育的课程序列
要序列化地展开真性生命教育,就必须要有稳定的课程做支撑,要让逃生等重要的生存知识进教材、进课堂,成为嵌入学生生命经验的活知识。对于生命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我们至少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应该是常设的、强制的、必修的课程。第二,这种稳定的生命教育课程还应该是法定的、权威的,不应该由校本教材来充当这样的重要角色。它只能由权威专家,而且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救护专家来提供相关的生命保护知识和操作步骤。对生命教育教材,要实施严格的审查和准入程序。所有的避灾求生知识在上教材时,都必须标明适用地区,其中选择的案例,必须经过多次模拟实验的检验。第三,这种稳定的生命教育课程还应是即时更新的。我们不能总是翻老黄历,毕竟时代在变化,情况也在变化。原来实用的避震求生方法如今可能就不灵了。倘若不及时更新,岂不误人性命!像“地震发生时躲在桌子或床下”等一些避震求生方法,有些专家认为它已经过时,我们在编辑生命教育教材时,就必须加以删除。第四,它应该是一种兼顾性的课程。既要考虑到全国的共性灾害,也要充分考虑到地域性的特殊灾害,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抛弃“勉强”,强调真性的生命救护学习
有了以自我救护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课程,我们工作的下一步就要在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上动脑筋、想办法。目前,在我们学校里,仍然普遍存在着佐藤学所说的那种“勉强”的学习(单极封闭式学习)——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物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只进行纯脑力的运动。失去了与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去了来龙去脉,教材的内容便没有了意义联系,充其量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更不是经验。如果我们的生命教育课程只停留在“勉强”的低水平上,学生的实际避险救护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为了切实达成生命教育的真性学习,我们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提高实践活动的比例,努力让生命教育课程成为实践尝试的课程,培育习惯的课程。可以把实践活动的比例提高到50%或更高的比例。在课堂上可借助于媒体,组织大量的模拟性救护活动。我们还可以效仿日本等国家,定期举行防震或其它防灾救护演习,甚至可以渲染紧张的气氛,利用模拟地震晃动的“体验车”来感受地震,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现场应变。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班级、学校环境的特点,设想如果灾难到来时,该从哪里逃生,该如何逃生。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广泛地和周围的人、物、工具以及特殊的灾害情境接触,增加真切的救护经验。在观察、感受、实践、总结、反思等活动中,让学生的生存力不断得到提高。三是教学要细腻入微,入眼入心。教室门上可贴上求生路线图,让学生看懂并熟悉这条线路;要让学生练习寻找并熟练使用逃生与应急设备;指导学生装备“防灾袋”,装上多种应急用品以备急用;规定统一的警报声响和紧急行动信号……总之,要使每位学生对自我救护的所有细节都胸有成竹,所有技能都能运用自如。
灾难是在你忘了它的时候来临的。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再只顾结果不顾后果了。我们得时刻准备着,以常态的备战应对非常状态。我们应该舍得追加这样的教育成本投入。未雨绸缪,细腻筹划,积极应对,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正确选择。只有做好一切充分的准备,把每个人从小就训练成自救与救他的熟练者,我们才能在灾难突然到来时,镇定自若,科学救护,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保全更多的生命。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得起孩子的负责任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实验小学)
汶川地震,使得“生命”成为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生命”“生命教育”前所未有地成为教育工作者反思这场地震灾难时从心中跳出的两个关键词。作为一个有道义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学校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在地震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能从容应对、科学自救吗?能把生的希望提高到极限吗?我们是否居安思危,让学生做好了应对各种灾难与紧急情况的心理、习惯、技能方面的准备?
据报道,当余震再次来临时,有记者在成都问躲避余震的一个学生是否知道如何躲避地震的基本知识,小女孩对答如流。但是,当问到地震前是否知道时,小女孩说:“不知道,没有人告诉我。地震后老师才教了我们如何躲避地震。”女孩的回答令人警醒,她在经历生死关口时曾有的茫然与疑惑,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和良知。回视令人揪心的汶川地震,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我们欠学生一个真正、实用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该为学生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火墙”的时候了。
一、关注“生物生命”,主动担负更多的保教责任
人的生命分为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更多地关注于人的文化生命,而轻视对学生生物生命的保护。也许在潜意识当中,许多人认为基于生物生命保护的生命教育属于较低层次,不是学校所应重点关注的。但痛定思痛,遵循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全人教育的视野出发,我们必须坚决地从漠视生物生命的误区中走出来,认识到关注生物生命,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应该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文化生命和生物生命之间是不能被割裂开来的。发展学生的文化生命首先是为了生物生命的成全和延续。生物生命的存在是文化生命发展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担负培养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小学,应该从幼儿园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做好保教工作。当然“保”的内涵应有所变化——从生活方面的照顾,更多地转移和提升到发展生存力,学习在非常状态下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救助他人这些方面来。为了实现一种真性的关注和有效的介入,为了承担起更多生命教育的责任,我们的科学教育、生命教育要像美国的基础教育那样“水平低一点”,把生存力培养作为首要问题来抓,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到生存的技能。不能把生命教育搞得太玄妙,太精神化,更不能把生命教育当成一种展示教育新理念的标签。
二、编辑常设权威课程,形成生命教育的课程序列
要序列化地展开真性生命教育,就必须要有稳定的课程做支撑,要让逃生等重要的生存知识进教材、进课堂,成为嵌入学生生命经验的活知识。对于生命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我们至少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应该是常设的、强制的、必修的课程。第二,这种稳定的生命教育课程还应该是法定的、权威的,不应该由校本教材来充当这样的重要角色。它只能由权威专家,而且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救护专家来提供相关的生命保护知识和操作步骤。对生命教育教材,要实施严格的审查和准入程序。所有的避灾求生知识在上教材时,都必须标明适用地区,其中选择的案例,必须经过多次模拟实验的检验。第三,这种稳定的生命教育课程还应是即时更新的。我们不能总是翻老黄历,毕竟时代在变化,情况也在变化。原来实用的避震求生方法如今可能就不灵了。倘若不及时更新,岂不误人性命!像“地震发生时躲在桌子或床下”等一些避震求生方法,有些专家认为它已经过时,我们在编辑生命教育教材时,就必须加以删除。第四,它应该是一种兼顾性的课程。既要考虑到全国的共性灾害,也要充分考虑到地域性的特殊灾害,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抛弃“勉强”,强调真性的生命救护学习
有了以自我救护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课程,我们工作的下一步就要在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上动脑筋、想办法。目前,在我们学校里,仍然普遍存在着佐藤学所说的那种“勉强”的学习(单极封闭式学习)——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物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只进行纯脑力的运动。失去了与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去了来龙去脉,教材的内容便没有了意义联系,充其量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更不是经验。如果我们的生命教育课程只停留在“勉强”的低水平上,学生的实际避险救护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为了切实达成生命教育的真性学习,我们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提高实践活动的比例,努力让生命教育课程成为实践尝试的课程,培育习惯的课程。可以把实践活动的比例提高到50%或更高的比例。在课堂上可借助于媒体,组织大量的模拟性救护活动。我们还可以效仿日本等国家,定期举行防震或其它防灾救护演习,甚至可以渲染紧张的气氛,利用模拟地震晃动的“体验车”来感受地震,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现场应变。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班级、学校环境的特点,设想如果灾难到来时,该从哪里逃生,该如何逃生。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广泛地和周围的人、物、工具以及特殊的灾害情境接触,增加真切的救护经验。在观察、感受、实践、总结、反思等活动中,让学生的生存力不断得到提高。三是教学要细腻入微,入眼入心。教室门上可贴上求生路线图,让学生看懂并熟悉这条线路;要让学生练习寻找并熟练使用逃生与应急设备;指导学生装备“防灾袋”,装上多种应急用品以备急用;规定统一的警报声响和紧急行动信号……总之,要使每位学生对自我救护的所有细节都胸有成竹,所有技能都能运用自如。
灾难是在你忘了它的时候来临的。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再只顾结果不顾后果了。我们得时刻准备着,以常态的备战应对非常状态。我们应该舍得追加这样的教育成本投入。未雨绸缪,细腻筹划,积极应对,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正确选择。只有做好一切充分的准备,把每个人从小就训练成自救与救他的熟练者,我们才能在灾难突然到来时,镇定自若,科学救护,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保全更多的生命。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得起孩子的负责任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