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快速成长,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由于初中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还不强,思考问题时常表现出感性化、情绪化、极端化的倾向。因此,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面对的棘手问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全面了解学生是基础
班主任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同伴、家长和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2.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惑大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总感到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儿;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踏实;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与异性在一起时感到不自在;如果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得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4.强迫症状。总在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如总想考不好怎么办?说错了话怎么办?女生总担心服装不整洁、爱照镜子、爱梳头等。
5.对抗倾向。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有时爱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有理不让人,没理搅三分,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等。
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对初中学生以上心理问题的了解,尽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由于初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纠正和调整。
1.给学生做好榜样。班主任自身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调节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因素。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质和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客观上都要求班主任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调节者、开发者、优化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不再以分数、升学率论成败,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不断积累班级管理经验,要跟学生交朋友,平等对待他们,即使学生犯错,也要多给他们机会,多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要努力形成温文尔雅、言行一致的形象,为健全学生良好的人格起好榜样作用。
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极少。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困惑不能自己解决。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的是慌乱、恐慌,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严重者会旷课甚至辍学。因此,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比如对中学生的青春期现象,我们不能刻意逃避,而应主动开展知识讲座,通过科学的讲述,让学生走出青春期困惑。通过这样的系列讲座,学生可以独立处理一些问题,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踏踏实实学习。
3.关爱和尊重学生。人的最大要求是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假如在教育中,一个学生不被关注,不被老师理解,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他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他觉得周围人对他不怎么关注。因此有这样的学生,他往往从反面来表现以便获得别人的关注,这样的问题经常表现在所谓的一些差生、淘气的学生、落后的学生身上。有的学生在班级捣乱,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我不能从正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我就以这样的方式叫你们意识到我的存在,正视我的存在,这是被极度忽略而怨愤性地表现自己的存在的极度情绪化行为。如果得不到纠正,发展下去人格可能变得极其消极。帮助教育这样的学生,如果对他说要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成才,当好祖国的接班人等,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好呢?就是要使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关爱和尊重这类学生是不可小视的。通过爱使他那种渴望理解,渴望承认,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得到满足,才能够发生变化。因此班主任要关爱和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会用细心的眼光观察差异,用宽容的心理接纳学生。要知道,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有了差异,我们才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有了差异,我们才有了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差异让我们懂得了互相尊重和彼此关爱的重要,让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感到向往,并激发出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所以,面对学生时,我们要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只有这样,我们与学生之间才能产生相容的情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全体学生的同时,侧重加强对弱势个体的教育转化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宽松、和谐、友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让他们在寓教于乐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疲劳的身体得到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舒展身心,有助睡眠,能有效地调节内分泌,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体育活动的竞争、团结协作,体现了初中学生追求成功,尝试冒险、挑战,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自我的心理倾向。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使学生心里积聚的压力得到宣泄,心情愉悦,能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自信心,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笔者是一名体育爱好者,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的重要性,对课外体育锻炼抓得很紧,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排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和耐久跑等。通过比赛,很好地调节了学生的心情,培养了班集体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而又细腻的工作,班主任应该去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为培养健康的、合格的中学生而努力。
一、全面了解学生是基础
班主任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同伴、家长和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2.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惑大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总感到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儿;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踏实;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与异性在一起时感到不自在;如果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得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4.强迫症状。总在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如总想考不好怎么办?说错了话怎么办?女生总担心服装不整洁、爱照镜子、爱梳头等。
5.对抗倾向。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有时爱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有理不让人,没理搅三分,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等。
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对初中学生以上心理问题的了解,尽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由于初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纠正和调整。
1.给学生做好榜样。班主任自身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调节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因素。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质和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客观上都要求班主任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调节者、开发者、优化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不再以分数、升学率论成败,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不断积累班级管理经验,要跟学生交朋友,平等对待他们,即使学生犯错,也要多给他们机会,多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要努力形成温文尔雅、言行一致的形象,为健全学生良好的人格起好榜样作用。
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极少。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困惑不能自己解决。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的是慌乱、恐慌,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严重者会旷课甚至辍学。因此,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比如对中学生的青春期现象,我们不能刻意逃避,而应主动开展知识讲座,通过科学的讲述,让学生走出青春期困惑。通过这样的系列讲座,学生可以独立处理一些问题,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踏踏实实学习。
3.关爱和尊重学生。人的最大要求是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假如在教育中,一个学生不被关注,不被老师理解,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他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他觉得周围人对他不怎么关注。因此有这样的学生,他往往从反面来表现以便获得别人的关注,这样的问题经常表现在所谓的一些差生、淘气的学生、落后的学生身上。有的学生在班级捣乱,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我不能从正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我就以这样的方式叫你们意识到我的存在,正视我的存在,这是被极度忽略而怨愤性地表现自己的存在的极度情绪化行为。如果得不到纠正,发展下去人格可能变得极其消极。帮助教育这样的学生,如果对他说要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成才,当好祖国的接班人等,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好呢?就是要使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关爱和尊重这类学生是不可小视的。通过爱使他那种渴望理解,渴望承认,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得到满足,才能够发生变化。因此班主任要关爱和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会用细心的眼光观察差异,用宽容的心理接纳学生。要知道,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有了差异,我们才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有了差异,我们才有了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差异让我们懂得了互相尊重和彼此关爱的重要,让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感到向往,并激发出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所以,面对学生时,我们要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只有这样,我们与学生之间才能产生相容的情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全体学生的同时,侧重加强对弱势个体的教育转化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宽松、和谐、友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让他们在寓教于乐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疲劳的身体得到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舒展身心,有助睡眠,能有效地调节内分泌,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体育活动的竞争、团结协作,体现了初中学生追求成功,尝试冒险、挑战,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自我的心理倾向。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使学生心里积聚的压力得到宣泄,心情愉悦,能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自信心,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笔者是一名体育爱好者,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的重要性,对课外体育锻炼抓得很紧,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排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和耐久跑等。通过比赛,很好地调节了学生的心情,培养了班集体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而又细腻的工作,班主任应该去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为培养健康的、合格的中学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