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海式的复习课常常使学生苦不堪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漏洞了然于胸,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例题进行复习,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
教师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呢?“前测”不失为一剂良方!所谓“前测”,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复习目标、复习内容编制一定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经过批改,根据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错误原因,计算出错误率,并根据前测结果调整复习教学程序。笔者以人教版2013年新教材二下“有余数的除法的单元复习”为例,谈谈如何让前测有效地指导复习。
一、实施前测,确立合适的复习起点
教师应先根据本单元知识内容确定复习内容和目标,了解学生对余数的意义是否理解、对除法竖式计算是否得心应手、解决问题能否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处理余数,再来切实设计教学过程。基于以上要求设计复习前测试卷,笔者对68名学生进行了测试。
1.填空。
2.列竖式计算:56÷7= 69÷9=
3.问题解决:有42千克油,每个桶装5千克,全部装完需要几个桶?
测试情况及现状分析如下:
(一)前测结果数据统计
1.填空。
主要错误:圈一圈题中把剩余的3个也圈成了一份;算式中没写单位名称;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写成了各部分的名称,如商、余数、15为3×5的积。
2.列竖式计算和问题解决。
主要错误:计算中减错了余数;问题解决中漏写单位名称,另有2名学生没有把剩余的2千克用“进一法”再装成一桶,答案是8桶。
(二)现有知识水平分析
前测呈现出的真实学情主要有:
1.学生对余数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把剩余的3个也圈成了一份,可见,学生对包含除的意义不甚理解。
2.学生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描述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时,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名称,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3.对竖式计算已基本掌握。
4.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有6名学生对余数的处理还存在困难。
二、基于前测,设计有效的复习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经过前测,笔者已经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有了清楚的认识,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环节,应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查漏补缺,并做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片段一】知识的整理回顾
上课伊始,笔者就开门见山提出今天要复习的内容,并要求大家看书中的例题,同桌交流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整理。
师生共同回顾知识点:
师:这单元的四个例题分别讲了哪些知识?
生:例1——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例2——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例3——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比除数小);例4——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会有余数呢?余数是怎样产生的?你也可以举个例子。
通过复习教材、交流互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沟通,使点状知识连成了线性知识。
【片段二】知识的拓展延伸
通过前测,笔者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理想,因此,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出示两道选择题:
(1)30-4-4…-4,连续减去( )个4,最后剩余最少。
①5 ②6 ③7 ④8
(2)一个数除以9,余数是8,这个数可能是( )。
①10 ②17 ③26 ④34
除了选择题中的得数,还有哪些?你能在百数表中找出来吗?再看看有什么发现。
选择题1让学生理解除法与同数连减之间的关系。通过选择题2的练习,解决了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的求法:被除数=除数×商 余数,更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并能使他们根据已知信息有序地进行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片段三】知识的生活应用
课的最后,笔者出示“游乐场里的数学问题”:
游乐场中小火车每节车厢有6个座位,如果班里的同学按学号从第一节车厢往后坐,想一想:
(1)第27个同学坐在哪节车厢的哪个位置?
(2)根据你的学号,你坐在哪节车厢的哪个位置?
(3)坐第5个位置的同学起立,为什么他们都坐在第5个位置?
周期问题是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一个典型的实际问题,以坐小火车为载体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题的拓展,学生进一步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余数,也明确了余数相同所坐的位置号相同,而计算结果没有余数时所坐的位置应是每节车厢的最后一个位置,解决了周期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前测,能为展开教学、实施分层指导提供依据,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各式各样“看不见”的思维变得可见。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
教师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呢?“前测”不失为一剂良方!所谓“前测”,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复习目标、复习内容编制一定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经过批改,根据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错误原因,计算出错误率,并根据前测结果调整复习教学程序。笔者以人教版2013年新教材二下“有余数的除法的单元复习”为例,谈谈如何让前测有效地指导复习。
一、实施前测,确立合适的复习起点
教师应先根据本单元知识内容确定复习内容和目标,了解学生对余数的意义是否理解、对除法竖式计算是否得心应手、解决问题能否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处理余数,再来切实设计教学过程。基于以上要求设计复习前测试卷,笔者对68名学生进行了测试。
1.填空。
2.列竖式计算:56÷7= 69÷9=
3.问题解决:有42千克油,每个桶装5千克,全部装完需要几个桶?
测试情况及现状分析如下:
(一)前测结果数据统计
1.填空。
主要错误:圈一圈题中把剩余的3个也圈成了一份;算式中没写单位名称;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写成了各部分的名称,如商、余数、15为3×5的积。
2.列竖式计算和问题解决。
主要错误:计算中减错了余数;问题解决中漏写单位名称,另有2名学生没有把剩余的2千克用“进一法”再装成一桶,答案是8桶。
(二)现有知识水平分析
前测呈现出的真实学情主要有:
1.学生对余数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把剩余的3个也圈成了一份,可见,学生对包含除的意义不甚理解。
2.学生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描述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时,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名称,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3.对竖式计算已基本掌握。
4.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有6名学生对余数的处理还存在困难。
二、基于前测,设计有效的复习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经过前测,笔者已经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有了清楚的认识,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环节,应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查漏补缺,并做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片段一】知识的整理回顾
上课伊始,笔者就开门见山提出今天要复习的内容,并要求大家看书中的例题,同桌交流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整理。
师生共同回顾知识点:
师:这单元的四个例题分别讲了哪些知识?
生:例1——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例2——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例3——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比除数小);例4——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会有余数呢?余数是怎样产生的?你也可以举个例子。
通过复习教材、交流互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沟通,使点状知识连成了线性知识。
【片段二】知识的拓展延伸
通过前测,笔者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理想,因此,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出示两道选择题:
(1)30-4-4…-4,连续减去( )个4,最后剩余最少。
①5 ②6 ③7 ④8
(2)一个数除以9,余数是8,这个数可能是( )。
①10 ②17 ③26 ④34
除了选择题中的得数,还有哪些?你能在百数表中找出来吗?再看看有什么发现。
选择题1让学生理解除法与同数连减之间的关系。通过选择题2的练习,解决了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的求法:被除数=除数×商 余数,更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并能使他们根据已知信息有序地进行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片段三】知识的生活应用
课的最后,笔者出示“游乐场里的数学问题”:
游乐场中小火车每节车厢有6个座位,如果班里的同学按学号从第一节车厢往后坐,想一想:
(1)第27个同学坐在哪节车厢的哪个位置?
(2)根据你的学号,你坐在哪节车厢的哪个位置?
(3)坐第5个位置的同学起立,为什么他们都坐在第5个位置?
周期问题是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一个典型的实际问题,以坐小火车为载体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题的拓展,学生进一步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余数,也明确了余数相同所坐的位置号相同,而计算结果没有余数时所坐的位置应是每节车厢的最后一个位置,解决了周期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前测,能为展开教学、实施分层指导提供依据,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各式各样“看不见”的思维变得可见。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