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也是历代文人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特殊手段。由于历史的原因,吟诵的方法濒临失传。大家一起来抢救、保存这样一个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非常必要。近年来,中华吟诵协会发起了“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的课题研究,獲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笔者有幸师从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先生学习吟诵,并尝试将吟诵引入中学语文课堂,以发挥它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吟诵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读书方法
古时候的私塾,先生设帐讲学,学生席地而听,都靠吟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诗文,用不同的方法。吟诵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声情并茂,充满艺术美,可以使学生提高读书兴趣,消除疲劳,增强记忆。据当年无锡国专唐文治校长的嫡传弟子、苏州大学陆振岳教授回忆,唐校长要了解学生对某诗、某文理解的情况如何,往往不是叫学生口头讲述,而是让他吟诵诗文,从学生的吟诵声调中,他就知道学生理解得如何,然后加以指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在讲课前先请学生用现代的方法朗诵《诗经·采薇》《杜甫诗三首》、李清照《声声慢》等名作,然后我用传统的方法吟诵,同学们马上表现出兴奋的情绪,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自此以后,每堂课上都要让老师吟诵古诗文,进而试着自己吟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后来笔者还在本校组建了国学吟诵社团“鹿鸣社”,教授吟诵技巧,组织吟咏活动,收获颇丰。
二、吟诵是一种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理解的重要手段
吟诵要拖腔,在轻缓悠长、反复回环的吟唱中,最容易深刻理解诗的内涵,体味诗的感情,进入诗的境界。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词学大师、南京师范学院的唐圭璋教授在课堂上吟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曾经禁不住嚎啕大哭。那是因为他悟透了苏轼的亡妻之痛。唐圭璋先生也是爱妻先他而去,终身未再续弦。他和苏轼有相同的遭遇,故能感同身受,情动于衷。有一次,我在课堂给学生吟诵《祭十二郎文》,很多学生深受感染,潸然泪下。吟诵和朗诵完全是两回事。朗诵可以把每一个字的音、声调都读准,并且掌握语气等等。用吟诵调来读文就不一样,因为朗诵诗两句之间必然有一个空白,一个停顿,可是读文的时候它不停的,一直读下去,所以读出了味道。我一般在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学习哪一个流派的吟诵调,而是教给他们基本调。因为吟诵调有我个人的理解,有别人对诗的理解,这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诗文的认识。等学生尝试吟诵完后,再教给他们诗歌意蕴、背后的文化精神,让学生结合这些再去调整吟诵的调子。这样调整出来的调子才是他个人的调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三、吟诵是一种帮助学生记忆古诗文的有效途径
河南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华调吟诵”传承人、河南省吟诵学会会长华锋说,一种传统的吟诵方法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能使用这种方法去读书,如果这种方法只能吟诵某一首诗,它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华氏吟诵调”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曲调,但是所有的曲调都有自身的曲调格式,可以做到“一调读千诗”。我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自从学习了吟诵,我背会了很多以前没有背熟的篇章。现在高中语文一下子要学那么多古诗文,学生很难背下来,但是一用吟诵,很多就迎刃而解了。
在吟诵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越是难背的古诗文,用吟诵的方法记忆得越发准确。高中教材中的《诗经》选段、《楚辞》选段以及《琶琶行》等比较长的内容一直是背诵的难点,学生们即使背下来也容易忘记。但是用吟诵的方法“唱”出来之后,他们觉得特别好玩,走路、吃饭、课间玩耍的时候都可以“唱”,这些平时感觉非常拗口的诗词,不知不觉之间就背下了来,而且能够记忆得非常长久。
四、吟诵是一段提升人的内在修养、传承传统文化的快乐旅程
吟诵,能反复体昧诗的内涵和感情,能享受音乐美,能陶冶性情,能给人乐趣。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曾说:“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读音节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骨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他是桐城派传人,吟诵的时候声震屋瓦,每日以此为乐。再往上追溯,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这正是古代文人的基本状态。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我们小时候读古书是要唱出来的。读书唱诵是很健康的,把心里所有的烦恼都赶跑了,就不会像现在人一样动不动就轻生,另外吟诵还会有利于人的养生。”由此可见,吟诵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段提升学生内在修养、传承传统文化的快乐旅程。
把吟诵带入中小学的语文学习中,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背会大量的古诗文,还对于扩大青少年的文化视野,增厚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提高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认为,通过吟诵,使我们的青少年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更有助于培养他们温文尔雅的君子风范。吟诵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传统的礼乐文化,至此达到学生生活的每一刻,进入他们精神的最深处。
[本文系天津市河北区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颠覆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HB135203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天津市扶轮中学。
一、吟诵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读书方法
古时候的私塾,先生设帐讲学,学生席地而听,都靠吟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诗文,用不同的方法。吟诵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声情并茂,充满艺术美,可以使学生提高读书兴趣,消除疲劳,增强记忆。据当年无锡国专唐文治校长的嫡传弟子、苏州大学陆振岳教授回忆,唐校长要了解学生对某诗、某文理解的情况如何,往往不是叫学生口头讲述,而是让他吟诵诗文,从学生的吟诵声调中,他就知道学生理解得如何,然后加以指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在讲课前先请学生用现代的方法朗诵《诗经·采薇》《杜甫诗三首》、李清照《声声慢》等名作,然后我用传统的方法吟诵,同学们马上表现出兴奋的情绪,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自此以后,每堂课上都要让老师吟诵古诗文,进而试着自己吟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后来笔者还在本校组建了国学吟诵社团“鹿鸣社”,教授吟诵技巧,组织吟咏活动,收获颇丰。
二、吟诵是一种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理解的重要手段
吟诵要拖腔,在轻缓悠长、反复回环的吟唱中,最容易深刻理解诗的内涵,体味诗的感情,进入诗的境界。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词学大师、南京师范学院的唐圭璋教授在课堂上吟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曾经禁不住嚎啕大哭。那是因为他悟透了苏轼的亡妻之痛。唐圭璋先生也是爱妻先他而去,终身未再续弦。他和苏轼有相同的遭遇,故能感同身受,情动于衷。有一次,我在课堂给学生吟诵《祭十二郎文》,很多学生深受感染,潸然泪下。吟诵和朗诵完全是两回事。朗诵可以把每一个字的音、声调都读准,并且掌握语气等等。用吟诵调来读文就不一样,因为朗诵诗两句之间必然有一个空白,一个停顿,可是读文的时候它不停的,一直读下去,所以读出了味道。我一般在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学习哪一个流派的吟诵调,而是教给他们基本调。因为吟诵调有我个人的理解,有别人对诗的理解,这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诗文的认识。等学生尝试吟诵完后,再教给他们诗歌意蕴、背后的文化精神,让学生结合这些再去调整吟诵的调子。这样调整出来的调子才是他个人的调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三、吟诵是一种帮助学生记忆古诗文的有效途径
河南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华调吟诵”传承人、河南省吟诵学会会长华锋说,一种传统的吟诵方法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能使用这种方法去读书,如果这种方法只能吟诵某一首诗,它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华氏吟诵调”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曲调,但是所有的曲调都有自身的曲调格式,可以做到“一调读千诗”。我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自从学习了吟诵,我背会了很多以前没有背熟的篇章。现在高中语文一下子要学那么多古诗文,学生很难背下来,但是一用吟诵,很多就迎刃而解了。
在吟诵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越是难背的古诗文,用吟诵的方法记忆得越发准确。高中教材中的《诗经》选段、《楚辞》选段以及《琶琶行》等比较长的内容一直是背诵的难点,学生们即使背下来也容易忘记。但是用吟诵的方法“唱”出来之后,他们觉得特别好玩,走路、吃饭、课间玩耍的时候都可以“唱”,这些平时感觉非常拗口的诗词,不知不觉之间就背下了来,而且能够记忆得非常长久。
四、吟诵是一段提升人的内在修养、传承传统文化的快乐旅程
吟诵,能反复体昧诗的内涵和感情,能享受音乐美,能陶冶性情,能给人乐趣。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曾说:“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读音节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骨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他是桐城派传人,吟诵的时候声震屋瓦,每日以此为乐。再往上追溯,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这正是古代文人的基本状态。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我们小时候读古书是要唱出来的。读书唱诵是很健康的,把心里所有的烦恼都赶跑了,就不会像现在人一样动不动就轻生,另外吟诵还会有利于人的养生。”由此可见,吟诵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段提升学生内在修养、传承传统文化的快乐旅程。
把吟诵带入中小学的语文学习中,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背会大量的古诗文,还对于扩大青少年的文化视野,增厚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提高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认为,通过吟诵,使我们的青少年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更有助于培养他们温文尔雅的君子风范。吟诵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传统的礼乐文化,至此达到学生生活的每一刻,进入他们精神的最深处。
[本文系天津市河北区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颠覆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HB135203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天津市扶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