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突出知识发生过程,形成创新能力
“创新的基础是理解”,以往的数学教学只重视给学生讲结论,忽视结论的产生过程,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一种封闭的、统一模式的、以模仿为主的教学,这样教给学生的是缺少能力的“死”知识,是靠模仿为主的“求同思维”——只往一个模式中套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正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结果,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创造虽有一时的灵感,但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经常给学生创造一些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些开拓探究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创造思维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日后形成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进而把创新潜能开发出来。
二、加强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讲:“你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苦想不出时,教师就补一句:“你再仔细想一想”,或者干脆请其坐下,另点他人,这里的问题是教师只要求学生的动脑思维,而不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怎样想,教师要善于“设问”,“设问”要“问”到激发思维火花的点子上,启发学生思维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关键要创造好“愤悱”之境,二是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总怕学生“浪费”了教学时间,一旦启而不发,便越俎代庖,一讲了事,长此以往,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逐渐让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丧失了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思维的时空必须贯穿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个人一个小组,让小组内合作交流,用“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为引导,使学生投入到主动交流之中,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了三种方法:(1)折叠三个内角;(2)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平角;(3)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笔者又进一步问:“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目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目的就是想把三个内角“搬”到一起,由此得出辅助线的添置方法,这样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大胆猜想的独创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升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就会增强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例如,在讲完《探索规律》这节课后,有一个学生说:“这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今后,对于同一个问题要从多角度思考,努力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这是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体验,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探究的欲望,另一名学生的发言是:“这节课使我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对数学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难,干巴巴的没意思,这节课老师让我们自己找规律,没想到我也能找出规律,”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发现了自己学习数学的潜力,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反思是把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体验变成一种学习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正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责任编辑 罗艳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突出知识发生过程,形成创新能力
“创新的基础是理解”,以往的数学教学只重视给学生讲结论,忽视结论的产生过程,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一种封闭的、统一模式的、以模仿为主的教学,这样教给学生的是缺少能力的“死”知识,是靠模仿为主的“求同思维”——只往一个模式中套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正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结果,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创造虽有一时的灵感,但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经常给学生创造一些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些开拓探究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创造思维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日后形成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进而把创新潜能开发出来。
二、加强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讲:“你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苦想不出时,教师就补一句:“你再仔细想一想”,或者干脆请其坐下,另点他人,这里的问题是教师只要求学生的动脑思维,而不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怎样想,教师要善于“设问”,“设问”要“问”到激发思维火花的点子上,启发学生思维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关键要创造好“愤悱”之境,二是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总怕学生“浪费”了教学时间,一旦启而不发,便越俎代庖,一讲了事,长此以往,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逐渐让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丧失了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思维的时空必须贯穿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个人一个小组,让小组内合作交流,用“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为引导,使学生投入到主动交流之中,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了三种方法:(1)折叠三个内角;(2)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平角;(3)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笔者又进一步问:“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目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目的就是想把三个内角“搬”到一起,由此得出辅助线的添置方法,这样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大胆猜想的独创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升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就会增强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例如,在讲完《探索规律》这节课后,有一个学生说:“这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今后,对于同一个问题要从多角度思考,努力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这是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体验,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探究的欲望,另一名学生的发言是:“这节课使我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对数学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难,干巴巴的没意思,这节课老师让我们自己找规律,没想到我也能找出规律,”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发现了自己学习数学的潜力,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反思是把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体验变成一种学习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正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责任编辑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