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胡海舟老师《语文创意教学,从对文本陌生感的关注开始》(刊于《江苏教育·小学版》2007年7~8合刊)一文后,收获颇多。尤其是文中关于“文本陌生感”的论述,对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解读文本,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如何进行“老课文”的教学。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在胡老师的启发下,就新课改下“老课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所谓“老课文”是对教师而言的,它是指我们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虽然经历了教材的几次改版后,但仍然保留的篇目,如《西门豹》、《卖火柴的小女孩》、《赤壁之战》等。这些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算得上课文中的精品了。基于新课程下的“老课文”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种现状:
1.由于是“老课文”,教师再次教学时,就有了“轻车熟路”之感,所以就不能通过对文本的再度研读,发现熟悉中的“陌生”因素,设计“陌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的世界。
2.面对“老课文”,教师的思维已成了定势,于是,便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老课文”,以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左右“老课文”,这样一来,教学任务虽然按部就班地完成,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
3.有些“老课文”的资源丰富,但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又加上缺乏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很少顾及文本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片面的,更难于对文本内涵进行有效的价值体验。
鉴于此,笔者就以下三个方面对“老课文”新教的一些策略做些简要的阐述,达到与老师们共同交流的目的。
一、在“放弃”与“重构”中求突破,让“老课文”的问题新
新学期开始,当拿到新的教科书时,许多老师大都会对其目录浏览一番,假如见到曾经相识的“老课文”时,便会情不自禁地说:“这课我已经教过了。”言外之意,就是不用再去下工夫了。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教学问题的设计,仍然以自己的思维模式为转移,学生只好跟着老师的感觉走,对文本的内涵没有自主的感悟,没有个性化的解读,没有灵动的创新,由此以来,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少了,视野狭窄了,思维也僵化了。可见,在新课改下,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即使面对一篇“老”课文,也应以“陌生”的视角来审视它,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才能对“文本的解读走向独特,走向深刻”。(胡海舟语)
《西门豹》这篇课文对特级教师支玉恒来说,可谓是“老课文”了,然而,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沿袭传统教学中“调查摸底”、“惩治坏人”、“兴修水利”这样三步走的老路,而是在对文本的重新研读的基础上,巧设“陷阱”,引发学生质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勇于探究、乐于创新的品质。现以支老师教学《西门豹》的部分描述来说明这个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三件事,我还想让大家再好好读一下课文,这次你们读完了,我要提出五个问题请你们回答。(学生惊呼:哇!)你们想不想答好这五个问题呢?
生:想。
师:那你们就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先给自己提问题,自己思考解答。听懂了没有?(生:懂了)那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提问,一边思考。(学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是不是等着我那五个问题呢?(生:是)但是,我先不问。我先请你们猜一猜,我要提什么问题?(生议论,很感兴趣)
生1: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生2: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
生3:西门豹为什么要惩治巫婆和宫绅?
生4:老百姓为什么不反抗那些巫婆和官绅?
生5:西门豹是个什么人?
师:不——对。(还有学生要举手)好了,不用猜了,猜到明天你们也猜不着!(学生表现出吃惊状)不过。从你们猜的问题中,我倒是知道了你们的心思。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你们想知道的吧?(生笑:是)从你们的提问中,我知道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是这样吧?(生:是)
就在学生猜不出五个问题的“愦徘”状态中,支老师这才如数家珍般地亮出问题来:(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佩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下面仅以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没有愤恨?
生1:我有愤恨。那些坏人、巫婆和官绅们,为了自己骗钱,硬是把人家的女儿活生生地放到河里淹死,真是太坏了!
生2:让我气愤的还有,漳河根本不会发大水,只会闹旱灾。可巫婆们偏说不给河伯娶媳妇就发大水。老百姓迷信她们,就给了她们钱。巫婆说假话骗钱,她们太狡猾可耻了!
生3:巫婆是一个老太婆,装神弄鬼。她自己也知道都是假的,她怕老百姓不拥护她,不信她说的河伯娶媳妇的事,就勾结了官绅,把老百姓的钱骗到手,真狡猾!
生4:老师,我愤恨课文外边的人,刚才说佩服西门豹我就想:西门豹这样的官多好,为老百姓办事,可现在有些当官的也像巫婆一样,光想贪污发财,给人家办点事还得给他送礼送钱,我就气愤这个。
……
从上述教学描述中可以看出,支老师上的虽然是“老”课文,但他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重新构建了新的教学点,于是,学生在老师“新”的问题设计中生发了更深刻的体验。假如支老师再按传统的教学思路“调查摸底——惩治坏人——兴修水利”进行教学的话,就很有可能会被这陈旧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给框住了,这样一来,哪里还有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感悟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适当“放弃”也是一种大智慧。在教学中,当我们对文本中的某些认识或思考,通过理性的追问或感悟,又有了新的体验时,千万不要墨守成规,应在积极的“放弃”中“重构”新的教学突破点,让学生在“重构”中感悟,在“重构”升华,从而达到“老课文”新教的目的。
二、在“封闭”与“开放”中求拓展,让“老课文”的内容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表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知识载体,不能对文本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有效整合。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再说,许多“老课文”之所以能始终立于小学语文教材之林,就是因为她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生命力。从这个层面上讲,“老课文”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和开发价值。所以,我们在进行“老课文”的教学时,应从封闭的教学状态中走出来,针对“老课文”丰 富的资源优势,做到在“熟悉”中发现“陌生”,在“封闭”中寻求“拓展”。
《赤壁之战》一文,不仅老师熟悉,学生也是耳熟能详。教学时,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就事论事,就人说人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也就只能认识几个三国人物,了解一场战斗而已。这样,课文肯定是教不出新意来的。假如我们在熟悉中寻求“陌生”因素,并以此为契机进行资源开发的话,其教学效果显然是大不相同的。如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这篇课文的,课前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或儿童版的有关章节,深入了解原著,展开与大师的平等对话,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堂上,学生在读原著的基础上,抓住课文内容进行自主研读,合作交流,通过对战斗的分析,认识文中的有关人物,明确其性格特点;课后又以《赤壁之战的战况分析》为题写成小论文后全班交流。课外活动的时候,还举行了“读三国,讲三国”的演讲比赛,只见,同学们或讲一个人物,或讲一件事情,或讲一场战斗,个个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书本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了,其中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就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更灵活多样的获取知识的通道。所以,面对“老课文”的教学,教师应首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开放”新的教学环境,合理利用“老课文”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尽力开掘其中蕴含的资源因素,并通过整合、重组,达到丰富文本内涵的目的,真正发挥出“老课文”教学的最大效益来。
三、在“单一”与“多元”中求超越,让“老课文”的主旨新
有些文本虽然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且经久不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在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相继发生着变化的情况下,于是,这些文本的内涵或主旨也会因此而发生着变化。鉴于此,我们在对一些文本的教学中,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时发现并找回它们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新主题、新旋律,才会让经典的文本历久弥新。假如我们再用以往单一的、片面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的话,就不能适合当今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文本的解读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中,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经典的童话作品,我们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表面解读,而忽视了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把握。所以,在面对文本中描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以及奶奶等幻景的时候,我们大都从小女孩非常寒冷、饥饿、缺少欢乐和亲人关爱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体验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借以生发学生憎恨黑暗社会之情。今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如果我们再以这样单一的视角教学这篇课文的话,仍然只把文本的解读点停留在“憎恨”的层面上的话,就远远没有开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更多的文学价值,也就不能为今天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孩子们所接受、所认可。因此。我们如果能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现的幻景人手,感悟到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依然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进一步从“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仍要有所奋进,有所追求”(沈大安语)的层面上体验文本的话,便更能让学生所理解,也更有其文学价值,更能发挥出名篇的教育作用。
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后,首先在感悟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处境艰难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描写。以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
(2)你是怎样理解小女孩这些幻景的?(师引导:小女孩的这些幻景,一方面衬托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表明小女孩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仍然有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仍然没有放弃自己。)
(3)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天灾人祸也是难免的,假如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你应怎样去面对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举例说明。)
假如我们以这样的视角来教学这篇课文的话,那么,学生的受益将是无穷的。因此说,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的“老课文”教学,其主旨同样是新的。
所谓“老课文”是对教师而言的,它是指我们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虽然经历了教材的几次改版后,但仍然保留的篇目,如《西门豹》、《卖火柴的小女孩》、《赤壁之战》等。这些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算得上课文中的精品了。基于新课程下的“老课文”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种现状:
1.由于是“老课文”,教师再次教学时,就有了“轻车熟路”之感,所以就不能通过对文本的再度研读,发现熟悉中的“陌生”因素,设计“陌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的世界。
2.面对“老课文”,教师的思维已成了定势,于是,便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老课文”,以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左右“老课文”,这样一来,教学任务虽然按部就班地完成,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
3.有些“老课文”的资源丰富,但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又加上缺乏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很少顾及文本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片面的,更难于对文本内涵进行有效的价值体验。
鉴于此,笔者就以下三个方面对“老课文”新教的一些策略做些简要的阐述,达到与老师们共同交流的目的。
一、在“放弃”与“重构”中求突破,让“老课文”的问题新
新学期开始,当拿到新的教科书时,许多老师大都会对其目录浏览一番,假如见到曾经相识的“老课文”时,便会情不自禁地说:“这课我已经教过了。”言外之意,就是不用再去下工夫了。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教学问题的设计,仍然以自己的思维模式为转移,学生只好跟着老师的感觉走,对文本的内涵没有自主的感悟,没有个性化的解读,没有灵动的创新,由此以来,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少了,视野狭窄了,思维也僵化了。可见,在新课改下,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即使面对一篇“老”课文,也应以“陌生”的视角来审视它,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才能对“文本的解读走向独特,走向深刻”。(胡海舟语)
《西门豹》这篇课文对特级教师支玉恒来说,可谓是“老课文”了,然而,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沿袭传统教学中“调查摸底”、“惩治坏人”、“兴修水利”这样三步走的老路,而是在对文本的重新研读的基础上,巧设“陷阱”,引发学生质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勇于探究、乐于创新的品质。现以支老师教学《西门豹》的部分描述来说明这个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三件事,我还想让大家再好好读一下课文,这次你们读完了,我要提出五个问题请你们回答。(学生惊呼:哇!)你们想不想答好这五个问题呢?
生:想。
师:那你们就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先给自己提问题,自己思考解答。听懂了没有?(生:懂了)那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提问,一边思考。(学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是不是等着我那五个问题呢?(生:是)但是,我先不问。我先请你们猜一猜,我要提什么问题?(生议论,很感兴趣)
生1: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生2: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
生3:西门豹为什么要惩治巫婆和宫绅?
生4:老百姓为什么不反抗那些巫婆和官绅?
生5:西门豹是个什么人?
师:不——对。(还有学生要举手)好了,不用猜了,猜到明天你们也猜不着!(学生表现出吃惊状)不过。从你们猜的问题中,我倒是知道了你们的心思。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你们想知道的吧?(生笑:是)从你们的提问中,我知道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是这样吧?(生:是)
就在学生猜不出五个问题的“愦徘”状态中,支老师这才如数家珍般地亮出问题来:(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佩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下面仅以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没有愤恨?
生1:我有愤恨。那些坏人、巫婆和官绅们,为了自己骗钱,硬是把人家的女儿活生生地放到河里淹死,真是太坏了!
生2:让我气愤的还有,漳河根本不会发大水,只会闹旱灾。可巫婆们偏说不给河伯娶媳妇就发大水。老百姓迷信她们,就给了她们钱。巫婆说假话骗钱,她们太狡猾可耻了!
生3:巫婆是一个老太婆,装神弄鬼。她自己也知道都是假的,她怕老百姓不拥护她,不信她说的河伯娶媳妇的事,就勾结了官绅,把老百姓的钱骗到手,真狡猾!
生4:老师,我愤恨课文外边的人,刚才说佩服西门豹我就想:西门豹这样的官多好,为老百姓办事,可现在有些当官的也像巫婆一样,光想贪污发财,给人家办点事还得给他送礼送钱,我就气愤这个。
……
从上述教学描述中可以看出,支老师上的虽然是“老”课文,但他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重新构建了新的教学点,于是,学生在老师“新”的问题设计中生发了更深刻的体验。假如支老师再按传统的教学思路“调查摸底——惩治坏人——兴修水利”进行教学的话,就很有可能会被这陈旧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给框住了,这样一来,哪里还有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感悟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适当“放弃”也是一种大智慧。在教学中,当我们对文本中的某些认识或思考,通过理性的追问或感悟,又有了新的体验时,千万不要墨守成规,应在积极的“放弃”中“重构”新的教学突破点,让学生在“重构”中感悟,在“重构”升华,从而达到“老课文”新教的目的。
二、在“封闭”与“开放”中求拓展,让“老课文”的内容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表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知识载体,不能对文本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有效整合。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再说,许多“老课文”之所以能始终立于小学语文教材之林,就是因为她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生命力。从这个层面上讲,“老课文”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和开发价值。所以,我们在进行“老课文”的教学时,应从封闭的教学状态中走出来,针对“老课文”丰 富的资源优势,做到在“熟悉”中发现“陌生”,在“封闭”中寻求“拓展”。
《赤壁之战》一文,不仅老师熟悉,学生也是耳熟能详。教学时,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就事论事,就人说人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也就只能认识几个三国人物,了解一场战斗而已。这样,课文肯定是教不出新意来的。假如我们在熟悉中寻求“陌生”因素,并以此为契机进行资源开发的话,其教学效果显然是大不相同的。如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这篇课文的,课前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或儿童版的有关章节,深入了解原著,展开与大师的平等对话,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堂上,学生在读原著的基础上,抓住课文内容进行自主研读,合作交流,通过对战斗的分析,认识文中的有关人物,明确其性格特点;课后又以《赤壁之战的战况分析》为题写成小论文后全班交流。课外活动的时候,还举行了“读三国,讲三国”的演讲比赛,只见,同学们或讲一个人物,或讲一件事情,或讲一场战斗,个个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书本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了,其中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就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更灵活多样的获取知识的通道。所以,面对“老课文”的教学,教师应首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开放”新的教学环境,合理利用“老课文”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尽力开掘其中蕴含的资源因素,并通过整合、重组,达到丰富文本内涵的目的,真正发挥出“老课文”教学的最大效益来。
三、在“单一”与“多元”中求超越,让“老课文”的主旨新
有些文本虽然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且经久不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在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相继发生着变化的情况下,于是,这些文本的内涵或主旨也会因此而发生着变化。鉴于此,我们在对一些文本的教学中,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时发现并找回它们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新主题、新旋律,才会让经典的文本历久弥新。假如我们再用以往单一的、片面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的话,就不能适合当今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文本的解读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中,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经典的童话作品,我们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表面解读,而忽视了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把握。所以,在面对文本中描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以及奶奶等幻景的时候,我们大都从小女孩非常寒冷、饥饿、缺少欢乐和亲人关爱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体验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借以生发学生憎恨黑暗社会之情。今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如果我们再以这样单一的视角教学这篇课文的话,仍然只把文本的解读点停留在“憎恨”的层面上的话,就远远没有开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更多的文学价值,也就不能为今天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孩子们所接受、所认可。因此。我们如果能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现的幻景人手,感悟到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依然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进一步从“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仍要有所奋进,有所追求”(沈大安语)的层面上体验文本的话,便更能让学生所理解,也更有其文学价值,更能发挥出名篇的教育作用。
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后,首先在感悟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处境艰难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描写。以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
(2)你是怎样理解小女孩这些幻景的?(师引导:小女孩的这些幻景,一方面衬托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表明小女孩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仍然有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仍然没有放弃自己。)
(3)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天灾人祸也是难免的,假如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你应怎样去面对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举例说明。)
假如我们以这样的视角来教学这篇课文的话,那么,学生的受益将是无穷的。因此说,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的“老课文”教学,其主旨同样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