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思想品德课集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于一体,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学生、家长不重视这门学科,学生学习兴趣差,缺乏学习动力。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厌学的局面。作为思想品德老师的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它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老师榜样示范作用:
不少学生有时会因为被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喜欢上一门课。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吧。当然,一个老师也会使一个学生失去对他所教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能让学生喜欢上你所教学科的老师至少应做到哪些呢?老师要做到可敬、可亲。这要求老师一方面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学会关心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反映情况,为学生释疑解惑,不可太严肃,板起面孔,不可不顾学生,一味讲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允许和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另一方面,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应当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能严于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言谈举止要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所以说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如果老师态度冷漠,知识浅薄,既不可亲,又不可敬,那么,学生必然心灰意冷,对学习没兴趣。因此,老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学生感兴趣自己肯定也要充满兴趣。
二、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学习《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一课时,很多同学并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人都只顾自己,犯不上为别人见义勇为,再说现在《中学生守则》中都把这一项去掉了,再讲什么见义勇为是虚伪的。对此,我并不急于将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放了一段影视资料,介绍一名高中女生在放学途中因软弱而遭歹徒挟持的案例,当女生被挟持时,两名男生经过……此时,暂停案例播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情、猜测后果。由于案例真实,案中人物和学生年龄相近,同时也有部分学生遭遇过被劫事件,学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猜测也五花八门。最终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家还是取得了一致:面对违法犯罪,任何公民都不可袖手旁观,否则非法侵害随时可能会危害自己;但是作为未成年人,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制止不法行为。这样利用多媒体有声有形的特点,将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媒体展示出来,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获得。
(二)小品表演
在平时教学中,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一个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将愉快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而这自我一旦成功,又得到班集体的认可,那他会感觉到尊重和爱护,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快,他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在“超越自负 告别自卑”一课中,设计情景如下:自负的小枫,自卑的小林,自信的小佳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都考了100分,放学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四人小组5分钟准备,派代表表演自负、自卑、自信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组最生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精心准备,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思考、体验,在活动中认识了自负自卑自信的不同特点,促使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最终也实现了课程目标。
当然,创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辩论等形式,旨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学习方法,通过活动来明白一些道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完成学习的任务。
三、注重时事教学,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对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这时,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号准学生的思想脉博,再把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既有说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学生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比如:讲“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结合3.15晚会曝光的侵权行为,利用这个热点作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何避免权利被侵犯?如何维权?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此课的学习,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热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挑战,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真正做到无私奉献于教育事业,就会使这门课唤发生机和活力,展现出思想品德课应有的魅力。
一、老师榜样示范作用:
不少学生有时会因为被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喜欢上一门课。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吧。当然,一个老师也会使一个学生失去对他所教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能让学生喜欢上你所教学科的老师至少应做到哪些呢?老师要做到可敬、可亲。这要求老师一方面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学会关心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反映情况,为学生释疑解惑,不可太严肃,板起面孔,不可不顾学生,一味讲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允许和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另一方面,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应当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能严于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言谈举止要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所以说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如果老师态度冷漠,知识浅薄,既不可亲,又不可敬,那么,学生必然心灰意冷,对学习没兴趣。因此,老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学生感兴趣自己肯定也要充满兴趣。
二、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学习《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一课时,很多同学并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人都只顾自己,犯不上为别人见义勇为,再说现在《中学生守则》中都把这一项去掉了,再讲什么见义勇为是虚伪的。对此,我并不急于将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放了一段影视资料,介绍一名高中女生在放学途中因软弱而遭歹徒挟持的案例,当女生被挟持时,两名男生经过……此时,暂停案例播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情、猜测后果。由于案例真实,案中人物和学生年龄相近,同时也有部分学生遭遇过被劫事件,学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猜测也五花八门。最终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家还是取得了一致:面对违法犯罪,任何公民都不可袖手旁观,否则非法侵害随时可能会危害自己;但是作为未成年人,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制止不法行为。这样利用多媒体有声有形的特点,将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媒体展示出来,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获得。
(二)小品表演
在平时教学中,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一个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将愉快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而这自我一旦成功,又得到班集体的认可,那他会感觉到尊重和爱护,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快,他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在“超越自负 告别自卑”一课中,设计情景如下:自负的小枫,自卑的小林,自信的小佳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都考了100分,放学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四人小组5分钟准备,派代表表演自负、自卑、自信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组最生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精心准备,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思考、体验,在活动中认识了自负自卑自信的不同特点,促使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最终也实现了课程目标。
当然,创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辩论等形式,旨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学习方法,通过活动来明白一些道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完成学习的任务。
三、注重时事教学,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对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这时,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号准学生的思想脉博,再把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既有说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学生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比如:讲“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结合3.15晚会曝光的侵权行为,利用这个热点作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何避免权利被侵犯?如何维权?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此课的学习,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热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挑战,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真正做到无私奉献于教育事业,就会使这门课唤发生机和活力,展现出思想品德课应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