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阶段古代诗歌的梯级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lo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有一定梯度的。如何循序渐进的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梳理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呢?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一方面立足必修与选修教材,整合内容,探索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有侧重、有梯度、科学有序的诗歌教学策略。
  第一梯度:诵读摘抄,广采博收。
  高中学生古代诗歌鉴赏最大的瓶颈就是读不懂。这跟古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导致他们在诗歌阅读时障碍重重。
  陸游教育子女“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鉴赏应从名篇开始”,所以高一阶段首先要注重学生诗词名篇阅读量的积累。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相关内容,补充大量相关资料,供其诵读记忆。同时,还辅以古诗的简单赏析或文化常识和相关典故,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积累形式上尽量多样化,举办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会、诗词知识竞赛等),布置专题摘抄等。如学习《氓》,可以补充《静女》等其它诗经篇目;学习《秋兴八首其一》,可以让学生摘抄其它七首,并自读相关的赏析文字。再如教师从古诗词精选名篇,开发相关的校本资料,制定早读专题,供学生朗读背诵。其次要注重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可以把教材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掌故、常见意象传递的古代文化心理等生发开来,师生共同查阅,开发成校本资料,让学生归类整理记忆(如送别的意象:鸿雁、尺素、双鲤、青鸟、南浦、阳关等。归隐的意象:五柳、东篱、三径、鹦鹉洲等),并充分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这些积累逐渐内化成学生血液里流淌的东西,这样,他们在阅读其它篇目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从而能够触类旁通,具备了一定鉴赏内功。
  第二梯度:解字析句,读懂诗意。
  “诗有别言”,即王安石说的诗有“诗家语”(《诗人玉屑》卷六)。诗的语言是艺术性的,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就需要学生明确“诗家语”的特点,利用诗家的思维方式为跳跃的诗家语进行补白,依托文言知识解读凝练的诗歌语言中蕴蓄的潜台词。教学中,要注重古代诗歌的翻译,让学生明确文言知识是理解诗意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其一要关注省略。诗歌的凝练性决定了诗歌语言常常以省略的形式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补出省略的内容,准确理解诗意。
  如宋代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这首词省略了不少内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莺儿)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似)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飘落)画堂朱户(的),(是)春风(中)自在(飞舞的)杨花。经过补充,诗意就变得浅显了,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其二要关注活用和倒装。“词类活用”和“语序倒装”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
  如“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为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就是倒装语序,应为“鹦鹉啄香稻馀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第三梯度:学习技巧,解读情语。
  学生对古代诗歌阅读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要逐步给予其鉴赏技巧的指导。这如同习武之人修习武功,基本功修炼扎实之后,才开始从一招一式学起。这一阶段关键要教给学生读什么,怎么读。不同的诗歌题材,鉴赏的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鉴赏的技巧是有内在规律的。以写景抒情类诗歌为例,可以按照读诗文——抓意象——识意境——赏技巧——明情感的步骤操作。
  抓住“意象”,解读情感。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而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承载着某种固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很自然地成为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如“月”意味着思乡怀人,“柳”谐音“留”,意味着别离时的不舍等等。引导学生辨识这些常见意象的内蕴并使之变成一种阅读修养,对学生解读诗歌是不无裨益的。
  联想想象,领会意境。景语皆情语,领会意境是鉴赏写景抒情类古典诗词的关键。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引领他们再现诗境,同时要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描述意境的术语。如“雄浑壮丽、清幽宁静、祥和静谧、恬淡优美、苍凉空阔”等。
  关注技巧,缘景明情。写作技巧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样是鉴赏诗歌的不可或缺的钥匙。对于写景抒情类诗歌,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领会意境的基础上,准确地判断诗歌使用的技巧,明确技巧的指向性,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鉴于现行教材编排体系的不同,要达成这一目标,须对教材进行整合,以便建立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体系。
  第四梯度:梳理提升,自主鉴赏。
  从不同角度对古代诗歌进行归类梳理,归纳总结鉴赏诗歌的共性技巧,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以写景抒情类诗歌为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梳理,总结阅读规律。题材方面:借景思乡、借景怀人,借景明志等。思想内容方面: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表现归隐田园,钟情山水之意;表达厌弃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惜别之情;漂泊异乡,怀远思亲之情。写作手法方面: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学生的鉴赏储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应通过大量的鉴赏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训练学生撰写简单的赏析文字,提升其审美素养,以达到自主鉴赏的目的。
  立足诗歌整体教学的观念,以学生的认知层次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有意识地依照几个梯度组织诗歌教学,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就能走上循序渐进之路。
其他文献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结合具体教学片断分别从对“字”的咀嚼、“段”的联想、“篇”的朗读三个方面来谈语感的培养。  一、咬文嚼字——品用意,提升语感温度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成绩不见起色,这大概是语文老师们经常抱怨头疼的事。面对问题,我们不妨反躬自省,试问下自己:我的语文课堂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吗?能让学生感觉到有所得,有所悟吗?  语文教学怎样教才有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和学习经验,从语文老师的角度,就“语文课应该怎么教”的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供读者探讨:  一、依据文本特征教  语文教学中有个普遍现象,老师教课文,不管什么文
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美好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由此可见,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针对学生存在的强烈畏难情绪,我们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综合实验:运用“翻转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运用微课促进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实践“翻转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进行了“翻转”。“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
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必需的职业素质素养,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主要由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要素构成。那么,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如何利用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的作用,提升学生某些方面的职业素养呢?笔者做了如下的实践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  1.确立服务意识  中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为就业服务、为市场服务、为专业服务”。因此必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隋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启迪美、传播美、塑造美的艺术家,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像住在春风和暖的地带,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唤一阵清风,不知不觉地培养起
随着“学讲计划”在教学推进过程中的逐渐深入,作为一名用心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也越来越领略到了“学讲方式”的教学精髓。做人有做人的原则,教书也同样有教书的原则,教学原则像是教学这条路上的路标,提醒着我们前面的方向。“学讲计划”的教学原则就是我教学的路标,但有些原则并不是死的,在这些原则上融入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死的原则变成活的原则,“学讲计划”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才会更加生动和精彩。  一、掌握学情原则—
回顾自己二十四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从自己第一节课的“说起话来忘记板书,板好书后又不知该说什么”到现在的把控自如;从过去的照本宣科到现在以生为本的语文实践;从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到實践“语文亲验阅读”;从过去只听别人讲到现在也可以讲给别人听……我品尝了语文人的酸甜苦辣,也与老师、学生分享过成功的喜悦。  一、我的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老师,我自觉关注一切与语文有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