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独走向坚强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j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到遥远的地方牧鸭的故事。杜小康是独生子女的代表,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对于语文学习和学生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杜小康的四句话,揣摩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情境,体会人物的无奈和茫然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作为“红门”里的独生子、油麻地小学的班长,杜小康不仅学习好,生活一直也很优越。然而,船一翻,爸爸一病,杜家家道中落,杜小康失学了。为了走出家庭困境,他被迫陪爸爸去芦苇荡养鸭还债。船离开岸边不久,杜小康说了这句话。这句话暴露出他内心的“无奈和茫然”。
  赏析人物语言,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原著,让他们了解杜小康生活状况的前后变化。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默读一、二两段,弄清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原著,谈谈放鸭前的杜小康生活情况怎样?学生有的介绍说,他家开着杂货铺,不愁吃穿;有的讲述他有一年四季的衣服穿,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有的补充说他娇贵到冬天戴口罩保护白嫩的皮肤,他小学一年级就有了一根皮带,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他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从中看出杜小康怎样的性格特征?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无奈和茫然。
  二、比较语言,揣摩人物的孤独和理性
  “我要回家……”
  在茫茫的芦苇荡,杜小康和爸爸的语言交流越来越少。他没有朋友,只能和鸭子们作伴;他没有书读,常会想起红门以及那里的一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要回家……”这句梦话释放了他心中深埋很久的“孤独和胆怯”。
  这是杜小康第二次说“我要回家”,但其中包含的情感与第一次有所不同。如果说第一次这样说表达出杜小康的无奈和茫然,那么这次释放出的是孤独和胆怯,然而这种孤独和胆怯中多了一份在经受生活磨难后的理性,少了出发时的那份任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这两句话,同中求异,披文入情,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杜小康孤独的段落,画出描写杜小康孤独的句子。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些句子:“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教师让学生把句中的“杜小康”“他”改成“我”,把“他们”改成“我们”,置换角色进行朗读,思考父亲就在身边,杜小康为什么还如此想家,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通过朗读分析,学生逐步认识到,失学后的孤独寂寞、陌生的环境、离家想家和无人交流的孤独痛苦等无情地折磨着杜小康,他承受了同龄孩子不应该承受的生命之重;产生这样的心理,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压力过于强大,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接着,教师用PPT展示想家的两句话,让学生比较两句话的文字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了两点:一是第二次没有说“不去放鸭”,要“上岸”;二是这一次不是清醒时带着哭腔说的,而是梦中“哇哇大哭”出来的。把这两点放在一起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杜小康此时想家的程度比离岸时更深了,但经过了生活的磨难,他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得理性了。
  三、品读关键词,感悟人物的从容与镇定
  “还是分头去找吧。”
  天有不测风云。当鸭子一天天长大,父子俩一天天看到希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几乎破灭了他们的梦想。那天午后,暴风雨吹开了鸭栏,吹散了鸭子。父子俩东追西赶,临近天黑时,虽伤痕累累,精疲力尽,却还有十几只鸭子没找回来。父亲让杜小康“进窝棚里歇一会儿”,他自己去找。杜小康说出了这句话。这句话显示出一份责任,一种担当,说明杜小康完成了心理的剧变,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引导学生体悟出这种情感,需要抓住“分头找”这个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分头找”意味着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想到:在茫茫的芦苇荡,人很容易迷失方向;芦苇丛中可能有蛇,或者其他容易伤害人的动物;芦苇中有很多沼泽地,人有可能陷进去,等等。学生进一步想到,杜小康已在芦苇荡里生活了很久,这些危险他都知道,但他仍然主动提出分头去找,可见他的心智已趋于坚强。
  接着,教师配乐范读第38-48自然段,让学生画出相关句段,印证阅读猜想。大部分学生关注到了第48自然段:迷路后的杜小康没有惊慌,他平静地以地为床,以鸭为伴,以“白嫩的芦苇根”为食,思念着母亲,想着伙伴,倦极而眠。此时的杜小康没有恐惧,没有眼泪,显得镇定而坚强。“此情此景,可用什么词语来描述杜小康的形象?”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学生思维极其活跃,找到了“从容、处乱不惊、镇定自若”等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含义,确实是提升学生品读能力的好方法。
  四、诵读关键句,品味成长的骄傲和自豪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经过辛勤的劳动,漫长的等待,鸭子终于下蛋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啊!杜小康这几句语无伦次的话,包含着骄傲,包含着极大的幸福和喜悦。这是饱经磨难又满怀希望的人,在希望达成后情感的自然流露。
  个性化的语言是捕捉人物心理的重要抓手。教学中,教师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杜小康自豪喜悦的心情,感受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师:说这句话时,杜小康是什么心情?
  生1(朗读之后):喜悦,高兴。
  师:他为什么这么激动?
  生2:这是杜小康养的鸭子下的第一枚蛋,他很自豪,很骄傲。
  师:手捧着蛋,杜小康最想说什么?
  生3:可以回家了。
  师:这次想回家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4:这次想回家是一种快乐的情绪,是成长的骄傲和自豪。
  师:当想家变成了一种甜蜜又温馨的盼望,想家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文中的四句话由表及里地揭示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我”是杜小康,杜小康即是“我”。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磨难,只有勇于面对,才能获得成长的愉悦与自豪。
  感受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要任务。《孤独之旅》中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给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造成了困难。教学中,教师独辟蹊径,用主人公杜小康的四句话为抓手进行分析,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学重点,让杜小康的形象鲜明地立在了学生心中,感染着学生,启迪着学生。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十六中学)
其他文献
“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一章后的“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蕴含了丰富的数字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数学中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以及数字的神奇美和数形结合的统一美。笔者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美育。  一、在情境中欣赏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生活实例——纵横路线图导入新课。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为了节省时间,导引人员必须引导观众按照最短路
当前,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疏于解读,唯教学参考书为尊;二是过度解读,并把自己的解读不加选择地强加给学生。第一种倾向暂时不谈,本期主要针对第二种倾向展开讨论。  文本解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按理说,怎么解读是读者自己的事,他人无权干涉。然而,这只是一般情况,当读者的解读进入公众视域后,其解读就需要接受公众的拷问。教学行为是一种公众行为,加之接受的对象又是思想不够成熟的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规则,也有许多规律性的现象。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从学习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规则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将内化后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复合过程。在学习数学规则、探索数学规律中,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缜密的思维。  小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极为重要。抽象规则由于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障碍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诵读诗歌,揣摩了解;歌唱诗歌,回味感受;想象诗歌,通融认同;评点诗歌,升华共鸣”的方法(简称“四级体验法”)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面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乡愁》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诵读诗歌,揣摩了解  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替代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而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及文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地方美术课程作为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已经成为各级学校共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如何通过地方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成为学校美术课程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以阳新布贴美术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内容及实践两个方面来分析阳新县的地方美术课程建设,以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更好地发展地方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课程开发背景  阳新地处鄂东
“我享受着西陵教师思想碰撞的智慧和对教育精神的感悟,敬畏着西陵教师的学习态度和自律精神,敬畏着西陵教师的发展力量!”在西陵区首期骨干教师培训结业典礼上,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用“享受”与“敬畏”二词评价西陵教师的表现。一期普通的骨干教师培训,一群普通的西陵参训教师,为何得到了授课教师如此“厚爱”?这要归功于西陵区对教师培训的高点定位和实效管理。  培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西陵区将其定位于
低年级词语教学要遵循“识记——理解——积累——运用”的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习词语的运用。  一、创设语境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目标明确、富有感染力的语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学习词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中“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不仅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品味和鉴赏,还要依据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发掘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一定的方式重建、整合这些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启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谈谈达成这种解读目的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学生的理解力重建文本  每一个文本,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往往能能解读出多重内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中。戏曲的内容大致是: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料其夫君早亡。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准备毒死蔡婆婆,结果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了张父,昏官桃杌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科场中第荣任高官
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还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这些都是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第一次用到 “转化”的方法探索面积的计算公式,因此转化方法的习得和转化思想的渗透无疑成了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沿着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对已知底、高和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