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课堂中的词语教学,往往被定位于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上,对词语的学习指导,仅是为了给顺畅地阅读课文做扫清障碍的铺垫。词语,作为组成课文语言的最小单位,它的并不应该游离于阅读课堂之外,而应积极参与到品悟、欣赏、运用中来,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生长于课堂之中,为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添砖加瓦。
一、在词串的组合中关联记忆
江苏版的语文教材在低学段中设计了朗朗上口的词串识字,这是借鉴着我国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对于学生大量、形象积累词语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时,不妨也借鉴这样的方法,或以字形结构关联,或以课文内容为背景,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母亲的恩情》一课,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相关内容来整合词语:
唐朝 诗人 孟郊 铭记 游子吟
母亲 缝补 针脚 又细又密 慈爱
春天 生机勃勃 光辉 恩情
《木兰从军》一课则可以根据故事情节来整合:
焦急万分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赫赫战功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而《黑板跑了》这一课的生字左右结构的字比较多,我们可以将“培、搞、始、计、粉、移”这六个生字集中在一起呈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字形中悟到“左窄右宽”类字的结构特征。
根据文本的特点动一番脑筋,巧妙地整合一组组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意义朗读中再现课文相关画面,在激起他们积极主动的丰富想象和联想中从零散走向整体,从符号走向形象,促进美的延伸和意的发掘。
二、在文本的梳理中运用生长
如果说分组意义呈现词语便于学生关联记忆,生发新的理解意象,那么在课文阅读中再次让它呈现出来,便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准确捕捉文本信息,培养概括、复述能力。如在初读《母亲的恩情》后,给学生再现“唐朝、诗人、孟郊、铭记、游子吟”这一组词,学生便能很好地再忆课文情节,清晰地复述出“唐朝诗人孟郊一次要远行,妈妈给他精心缝补衣裳,他很感动,写下了这首诗”。“唐朝诗人孟郊被妈妈的爱感动了,他铭记着妈妈的爱,写了《游子吟》。”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围绕文字练习感悟、运用能力,虽然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但有了学生思考的参与,这些词的使用多多少少融入了他们的言语因子和个体感悟,语言基本得到了生长的基础。总之,通过课文词语的再运用,学生练习了表达,又不知不觉地与文本有了一番亲切接触,他们的言语世界得以进一步丰富。
除了借助词串架起阅读课文的桥梁,我们还可以扣住关键词进行细节品味。《木兰从军》里描写木兰赶往战场的一组词很有特色,“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些词既写出了路程之长,速度之快,又写出了木兰的果断勇敢,如何让学生自悟自感?我设计了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说说想法这些环节,学生读出了节奏,结合插图描述了情境,并深情地赞美了木兰。我再链接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里“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一句,让学生试着改写课文的句子,大家将“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替换成“(木兰)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后,立即叽叽喳喳起来:“这样改不好!都看不出木兰怎么去战场的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太模糊了!”从单纯的词语认知走向“意”和“情”的感知,我们的词语教学一定洋溢着浓浓的母语情义。
三、在表达的选择中习得内化
围绕关键词感知课文,运用它们在复述课文大意中进行词语的再运用,尚处于词语运用的模仿阶段,只有联系具体实际,尝试语言实践,在学以致用中迁移,方能真正内化和发展语言,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仍以《木兰从军》一课第二组词为例:当学生们纷纷不同意运用《大禹治水》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表述时,我顺势提出:“那我们用课文的写法改改《大禹治水》的句子,好不好?”学生兴味盎然,纷纷进入思索状态,不一会儿,便有小手不断举起:“大禹迎着风,冒着雨,顶着烈日,忍着饥饿,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大禹渡大河,过大山,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我将他们的回答稍加整合给予出示,他们开心极了。
借助整合的词语,我们还可以通过用这些词“说说自己的想法”(如用上面《母亲的恩情》里第二组词语说说母亲的爱),“夸夸课文里的人”(如用上述《木兰从军》里第三组词语来夸夸你心中的木兰),写写生活里的场面(仿照《木兰从军》里第二组词语写一写学校运动会开幕时的情景)等,这变 “要我造句”为“我要说”,词语在学生的主动运用中变得鲜活、灵动。
提炼整合、活用词语,陌生的语言将变得亲近,枯燥的词汇将洋溢着活力,学生的言语世界也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一、在词串的组合中关联记忆
江苏版的语文教材在低学段中设计了朗朗上口的词串识字,这是借鉴着我国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对于学生大量、形象积累词语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时,不妨也借鉴这样的方法,或以字形结构关联,或以课文内容为背景,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母亲的恩情》一课,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相关内容来整合词语:
唐朝 诗人 孟郊 铭记 游子吟
母亲 缝补 针脚 又细又密 慈爱
春天 生机勃勃 光辉 恩情
《木兰从军》一课则可以根据故事情节来整合:
焦急万分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赫赫战功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而《黑板跑了》这一课的生字左右结构的字比较多,我们可以将“培、搞、始、计、粉、移”这六个生字集中在一起呈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字形中悟到“左窄右宽”类字的结构特征。
根据文本的特点动一番脑筋,巧妙地整合一组组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意义朗读中再现课文相关画面,在激起他们积极主动的丰富想象和联想中从零散走向整体,从符号走向形象,促进美的延伸和意的发掘。
二、在文本的梳理中运用生长
如果说分组意义呈现词语便于学生关联记忆,生发新的理解意象,那么在课文阅读中再次让它呈现出来,便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准确捕捉文本信息,培养概括、复述能力。如在初读《母亲的恩情》后,给学生再现“唐朝、诗人、孟郊、铭记、游子吟”这一组词,学生便能很好地再忆课文情节,清晰地复述出“唐朝诗人孟郊一次要远行,妈妈给他精心缝补衣裳,他很感动,写下了这首诗”。“唐朝诗人孟郊被妈妈的爱感动了,他铭记着妈妈的爱,写了《游子吟》。”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围绕文字练习感悟、运用能力,虽然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但有了学生思考的参与,这些词的使用多多少少融入了他们的言语因子和个体感悟,语言基本得到了生长的基础。总之,通过课文词语的再运用,学生练习了表达,又不知不觉地与文本有了一番亲切接触,他们的言语世界得以进一步丰富。
除了借助词串架起阅读课文的桥梁,我们还可以扣住关键词进行细节品味。《木兰从军》里描写木兰赶往战场的一组词很有特色,“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些词既写出了路程之长,速度之快,又写出了木兰的果断勇敢,如何让学生自悟自感?我设计了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说说想法这些环节,学生读出了节奏,结合插图描述了情境,并深情地赞美了木兰。我再链接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里“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一句,让学生试着改写课文的句子,大家将“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替换成“(木兰)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后,立即叽叽喳喳起来:“这样改不好!都看不出木兰怎么去战场的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太模糊了!”从单纯的词语认知走向“意”和“情”的感知,我们的词语教学一定洋溢着浓浓的母语情义。
三、在表达的选择中习得内化
围绕关键词感知课文,运用它们在复述课文大意中进行词语的再运用,尚处于词语运用的模仿阶段,只有联系具体实际,尝试语言实践,在学以致用中迁移,方能真正内化和发展语言,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仍以《木兰从军》一课第二组词为例:当学生们纷纷不同意运用《大禹治水》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表述时,我顺势提出:“那我们用课文的写法改改《大禹治水》的句子,好不好?”学生兴味盎然,纷纷进入思索状态,不一会儿,便有小手不断举起:“大禹迎着风,冒着雨,顶着烈日,忍着饥饿,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大禹渡大河,过大山,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我将他们的回答稍加整合给予出示,他们开心极了。
借助整合的词语,我们还可以通过用这些词“说说自己的想法”(如用上面《母亲的恩情》里第二组词语说说母亲的爱),“夸夸课文里的人”(如用上述《木兰从军》里第三组词语来夸夸你心中的木兰),写写生活里的场面(仿照《木兰从军》里第二组词语写一写学校运动会开幕时的情景)等,这变 “要我造句”为“我要说”,词语在学生的主动运用中变得鲜活、灵动。
提炼整合、活用词语,陌生的语言将变得亲近,枯燥的词汇将洋溢着活力,学生的言语世界也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