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已是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策略
情境创设并非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般凭空想象,只有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从科学的认知规律出发,才有扎实的理论根基,从而高屋建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从平时的教学经验出发,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相关实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巧妙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等数学认知能力。
一、创设简洁、直观的情境,培养学生“精准观察”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随着年龄慢慢增长,知识逐渐丰富,观察的能力才逐渐提升,并能分清主次,找准重点。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简洁直观,摒弃繁锁甚至无关紧要的部分,只呈现与数学本质有关的内容。
二年级《表内乘法一》的教学中,导入部分,教师根据书上的主题图,这样配以最简洁的情境:
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草地上玩耍。大家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
生:有鸡,还有小兔。
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
生:小兔是2个2个在一起,小鸡是3个3个在一起的。
师:是啊,小兔喜欢2个2个交朋友,小鸡喜欢3个3个在一起玩儿。请大家数数,小兔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呢?
廖廖数语,将学生的观察直指到主题图的有效部分,接近数学学习的本质内容,让学生观察得精准而集中。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都能将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重点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同时能够将注意合理分配,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三年级《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对于理清题目中需要的条件关系以及运算顺序是需要深入理解的难点。教师以当下最火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串联整节课的情境,先是以全班共唱《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来活跃气氛,然后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模拟成录制一期电视节目来编排,当中在接送参加活动的人物选择车辆、晚上住宿的房间数量、挑战活动的奖品设置等内容中,加入了所需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数学知识,学得轻松愉快,玩儿得不亦乐乎,课堂学习效果不言自喻。
三、创设有趣、丰富的情境,促进学生“有效记忆”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但意义识记已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缓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抽象记忆,年级越高,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效果越接近。正如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长时记忆中对某一信息各个万分的表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在有趣、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加深印像,从而加深对内容的记忆,远比直接用语言描述有效得多。
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内容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小方块找朋友”的情境,先由一个小方块去找了九个朋友,凑成十个,然后十个小方块组成一组,再去找九个相同的朋友,凑成一百。依此类推,直到有十个每组一百的小方块凑成了一千个。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配以动画演示,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形象地逐层理解: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这比机械地记忆概念要生动得多,也是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能够记得住,记得牢。
四、创设开放、延展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想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到了中高年级才趋于完整,有意想象的成分大大增加,精确度、现实性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验的丰富及认识能力的增加,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因此想象的合理性也慢慢提升。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和失败者相比,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加充满自信,并随时愿意敞开已有的思路,积极寻找更加合理的答案。因此,让学生在开放、延展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自由想象,可以达到更高的深度与广度。
五年级《认识圆》教学时,在练习部分,教师创设去游乐场游玩的情境,将所有的习题融入其中:
1.猜一猜,游乐场中这些圆分别是什么?
A.半径为50米的圆(摩天轮)
B.直径为10米的圆(旋转木马)
C.半径为1米的圆(水上塑料球)
2.想一想,如果老师坐在摩天轮的一个座位上,那么离老师最远的座位应该在圆的什么地方?
3.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设计成圆形的?如果改成其它形状行不行呢?
……
学生在开阔的情境中拓宽思维,充分地想象,愈来愈接近问题的本质,找到合适的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在教学上是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情境创设,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密码,才能真正使教学为孩子服务,让数学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策略
情境创设并非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般凭空想象,只有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从科学的认知规律出发,才有扎实的理论根基,从而高屋建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从平时的教学经验出发,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相关实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巧妙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等数学认知能力。
一、创设简洁、直观的情境,培养学生“精准观察”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随着年龄慢慢增长,知识逐渐丰富,观察的能力才逐渐提升,并能分清主次,找准重点。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简洁直观,摒弃繁锁甚至无关紧要的部分,只呈现与数学本质有关的内容。
二年级《表内乘法一》的教学中,导入部分,教师根据书上的主题图,这样配以最简洁的情境:
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草地上玩耍。大家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
生:有鸡,还有小兔。
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
生:小兔是2个2个在一起,小鸡是3个3个在一起的。
师:是啊,小兔喜欢2个2个交朋友,小鸡喜欢3个3个在一起玩儿。请大家数数,小兔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呢?
廖廖数语,将学生的观察直指到主题图的有效部分,接近数学学习的本质内容,让学生观察得精准而集中。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都能将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重点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同时能够将注意合理分配,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三年级《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对于理清题目中需要的条件关系以及运算顺序是需要深入理解的难点。教师以当下最火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串联整节课的情境,先是以全班共唱《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来活跃气氛,然后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模拟成录制一期电视节目来编排,当中在接送参加活动的人物选择车辆、晚上住宿的房间数量、挑战活动的奖品设置等内容中,加入了所需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数学知识,学得轻松愉快,玩儿得不亦乐乎,课堂学习效果不言自喻。
三、创设有趣、丰富的情境,促进学生“有效记忆”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但意义识记已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缓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抽象记忆,年级越高,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效果越接近。正如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长时记忆中对某一信息各个万分的表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在有趣、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加深印像,从而加深对内容的记忆,远比直接用语言描述有效得多。
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内容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小方块找朋友”的情境,先由一个小方块去找了九个朋友,凑成十个,然后十个小方块组成一组,再去找九个相同的朋友,凑成一百。依此类推,直到有十个每组一百的小方块凑成了一千个。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配以动画演示,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形象地逐层理解: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这比机械地记忆概念要生动得多,也是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能够记得住,记得牢。
四、创设开放、延展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想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到了中高年级才趋于完整,有意想象的成分大大增加,精确度、现实性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验的丰富及认识能力的增加,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因此想象的合理性也慢慢提升。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和失败者相比,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加充满自信,并随时愿意敞开已有的思路,积极寻找更加合理的答案。因此,让学生在开放、延展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自由想象,可以达到更高的深度与广度。
五年级《认识圆》教学时,在练习部分,教师创设去游乐场游玩的情境,将所有的习题融入其中:
1.猜一猜,游乐场中这些圆分别是什么?
A.半径为50米的圆(摩天轮)
B.直径为10米的圆(旋转木马)
C.半径为1米的圆(水上塑料球)
2.想一想,如果老师坐在摩天轮的一个座位上,那么离老师最远的座位应该在圆的什么地方?
3.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设计成圆形的?如果改成其它形状行不行呢?
……
学生在开阔的情境中拓宽思维,充分地想象,愈来愈接近问题的本质,找到合适的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在教学上是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情境创设,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密码,才能真正使教学为孩子服务,让数学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