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以来,广大的数学教师注重创新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入了多种活动策略实施教学活动,将枯燥、无趣的数学课上“活”,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对初中数学活动化教学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17
数学知识灵活多变,数学课堂自然也应当是灵动跳跃的.相符的气氛特点,方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上还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喜动特征,死板乏味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适合他们的.教师也只有找到真正契合学生所需的课堂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之成为学习效率提升的有力驱动.那么,初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呢?笔者通过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课堂活动一直是深受学生喜欢的.
一、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度开展课堂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建立在学生思维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活动难度过大或是活动内容过于拔高,都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课堂活动的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容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让三角形动起来”的探究活动.先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背景描述: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点P和点Q分别从点A和点C出发,以相同速度做匀速运动.其中,点P沿射线AB运动,点Q沿BC延长线运动.若PQ与直线AC相交于点D,作PE⊥AC于点E,则当P、Q两点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
是否会改变?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先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再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求解.加入了运用元素后,问题难度虽有提升,但始终没有脱离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范围,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可以胜任的.这一过程中学生顺利作出图形(如图)并得出结论,探究过程流畅.
二、准确把握知识特点,有效开展课堂活动
不同种类和章节的数学知识,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不同的知识所采取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就课堂活动设计来 说,不同知识内容的活动开展方式必然也是有所区别的.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知识内容时,我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动手画一画”的活动.先向每个学生提供如下一幅图形,其中显示了△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当中的位置形态(如下图).然后,让学生试着作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A1B1C1,并用点P(a,b)的坐标来表示其关于x轴对称点P1的坐标.另外,再作
出△ABC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A2B2C2及点C2的坐标.最后,想办法通过画图找出由△A2B2C2变换为△A1B1C1的方法.轴对称本来就是以图形为主体的知识内容,对它的理解自然应当在图形的辅助下开始和深化.这一活动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效”的活动开展往往都是建立在“有区别”的活动设计基础上的.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住每一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特点,才能设计出完全契合当前知识所需的课堂活动,学生才能在课堂活动的引领下将相应的知识内容掌握到位.
三、关注重点思维形式,创新开展课堂活动
很多教师表示,课堂活动开展得多了,设计思路也随之陷入了一个禁锢的圈子.受课堂这个环境所限,能够开展的活动方式十分有限.固定集中轮流进行课堂活动,学生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参与热情也会随之而降低.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还是源于活动设计创新意识的缺乏.既然从知识内容本身寻求创新的余地不大,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思维形式尝试入手.
例如,在教学完菱形的基本内容后,我让学生完成一个开放性活动:每人给一张长12cm、宽5cm的矩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折出一个面积最大的菱形.这件事看似简单,但想要实现面积最大的目标,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思考判断.较多学生想到的是如下两种折纸方案,我就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折纸的面积进行比较,十分到位地训练了学生的开放思维.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17
数学知识灵活多变,数学课堂自然也应当是灵动跳跃的.相符的气氛特点,方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上还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喜动特征,死板乏味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适合他们的.教师也只有找到真正契合学生所需的课堂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之成为学习效率提升的有力驱动.那么,初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呢?笔者通过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课堂活动一直是深受学生喜欢的.
一、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度开展课堂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建立在学生思维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活动难度过大或是活动内容过于拔高,都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课堂活动的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容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让三角形动起来”的探究活动.先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背景描述: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点P和点Q分别从点A和点C出发,以相同速度做匀速运动.其中,点P沿射线AB运动,点Q沿BC延长线运动.若PQ与直线AC相交于点D,作PE⊥AC于点E,则当P、Q两点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
是否会改变?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先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再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求解.加入了运用元素后,问题难度虽有提升,但始终没有脱离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范围,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可以胜任的.这一过程中学生顺利作出图形(如图)并得出结论,探究过程流畅.
二、准确把握知识特点,有效开展课堂活动
不同种类和章节的数学知识,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不同的知识所采取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就课堂活动设计来 说,不同知识内容的活动开展方式必然也是有所区别的.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知识内容时,我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动手画一画”的活动.先向每个学生提供如下一幅图形,其中显示了△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当中的位置形态(如下图).然后,让学生试着作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A1B1C1,并用点P(a,b)的坐标来表示其关于x轴对称点P1的坐标.另外,再作
出△ABC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A2B2C2及点C2的坐标.最后,想办法通过画图找出由△A2B2C2变换为△A1B1C1的方法.轴对称本来就是以图形为主体的知识内容,对它的理解自然应当在图形的辅助下开始和深化.这一活动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效”的活动开展往往都是建立在“有区别”的活动设计基础上的.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住每一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特点,才能设计出完全契合当前知识所需的课堂活动,学生才能在课堂活动的引领下将相应的知识内容掌握到位.
三、关注重点思维形式,创新开展课堂活动
很多教师表示,课堂活动开展得多了,设计思路也随之陷入了一个禁锢的圈子.受课堂这个环境所限,能够开展的活动方式十分有限.固定集中轮流进行课堂活动,学生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参与热情也会随之而降低.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还是源于活动设计创新意识的缺乏.既然从知识内容本身寻求创新的余地不大,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思维形式尝试入手.
例如,在教学完菱形的基本内容后,我让学生完成一个开放性活动:每人给一张长12cm、宽5cm的矩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折出一个面积最大的菱形.这件事看似简单,但想要实现面积最大的目标,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思考判断.较多学生想到的是如下两种折纸方案,我就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折纸的面积进行比较,十分到位地训练了学生的开放思维.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