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小学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小学生,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单纯、热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较差,再加上社会的功利性影响和教学内容繁多、难学,这无疑加大了学科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 数学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兴趣在教育的上面有发动的功用,教育包含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做出结论和形成态度,他们的兴趣、思考和理解都是必要的。”早在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谈》一书中就曾说:“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但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因此,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和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小学生,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单纯、热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较差,再加上社会的功利性影响和教学内容繁多、难学,这无疑加大了学科教学的难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艺术是指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的统一活动方式。在这一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在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指导下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个性与创造性及教学环境的一切条件,灵活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使双方能够在愉悦中有效地教和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1.有无教学艺术教师的表现异同。
  拥有教学艺术的教师讲课时轻松愉快,主动自如。他们犹如渔翁撒网,时而张开,时而收拢,要近即近,要远即远,总能获得满意的成果。然而,对一些缺乏教学艺术的教师来说,却不那么轻松。他们讲课好像初登台的演员,总是提心吊胆,紧张而拘谨。他们在讲课中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离不开本子(教材、教案、参考书等),放不开胆子。或翻一下本子讲一会儿,或觑一眼教案讲一段。有的甚至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材或教案上,自己只顾埋头念讲稿,不管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如何。
  2.精湛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完成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智力开发和品德形成的过程。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加速这一过程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教师以其博大的胸怀、渊博的知识、崇高的品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使其由树木变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运用教学艺术,将语言艺术、节奏艺术、幽默艺术、造型艺术等各种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完美融入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讲课与学生的互动中等各个方面,以此达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诉求,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美育、德育、体育、智育等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主张把教学艺术应用到儿童教育中。在他看来,“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如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尤其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探索问题的激情。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各种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科学实施个体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些个体在经历、背景、个性心理、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意志品质、特长爱好、现实需求、潜能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行为与取向和学习效果,具有鲜明的“自我”色彩。
  因此,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注意尊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意味着在学生个体性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内容,但教学目的的总取向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认定教学活动中的个体性特征非常有现实意义,其重要目的在于发挥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同样条件下学习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同时,又要针对消极的个性因素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学中才能拥有自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落实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作业分层布置与批改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阐述了学生分组学习目标分层、作业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批改的策略。  关键词: 数学作业 分层布置 分层批改  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学生获得学习指导,弥补学习缺漏,对于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作业分层布置与批改的必要性  作业分层布置与批改是减轻教师工
摘 要: 巧妙的课堂小结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语,让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从而促使他们乐于学习数学,积极参与其中。  关键词: 课堂小结 小结形式 小结时机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教学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提炼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情境导入固然重要,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但课堂小结不容忽
摘 要: 初中数学中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中考中的必考内容.这类题目题型各异,但主要有三类,包括数字类规律探索问题、图形类规律探索问题、点的坐标类规律探索问题等,其解题方法因题而异.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每一类题目中规律探究型问题的解题方法,希望本文的观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规律探索型问题 类型 解题方法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中考中的必考知识点,我
摘 要: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学科。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前提是对数学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什么都会如鱼得水。那么怎样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具体介绍几种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兴趣培
摘 要: 计算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同时计算教学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中年级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的可靠保证。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计算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真正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计算习惯 培养方法  计算能力
摘 要: 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生活化、科学化、大众化的特点实施教学,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讲究数量与结构交替变化的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帮助学习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而小学数学则是通过教材,帮助小学生对数字进行认识,并学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怎样让数学走进生活实际,促使学生探索数学奥秘呢?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1.在生活中找问题感受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当前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同时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高度评价了问题的价值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