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笔者尝试运用微课自学,组织学生“玩水”“玩沙子”,力求突出学科优势,把课堂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挑战不可能,一个课时高效完成《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微课;河流地貌;学案;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084-02 收稿日期:2016-06-12
课题项目: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2014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案例乡土化微课的实践研究”(MJYKT2014-025)成果。
作者简介:郭小平(1979—),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 是人教版模块一第四单元第三节内容,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在人教版教材中,这节课段落的标题设置两个问题:“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新的地理名词多,理论性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平时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一般要花三个课时。笔者有幸参与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案例乡土化微课的实践研究。结合学校生情,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尝试运用微课,组织学生玩游戏,科学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力求突出地理学科优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挑战不可能,一个课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微课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前,教师组建班级家长的微信群,通过家长群了解学生观看微课的情况;上传学习资料包(三个微课视频,即《流水实验》《河谷地貌的发育》《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任务单)到班级QQ群,组建学习小组;利用QQ群引导学生如何自学微课。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下载、观看“微课”;完成任务单;登录QQ群,向老师反馈无法掌握的疑难知识点。老师在线解答学生在QQ群上提出的疑问,及时批改任务单。
乡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这就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河谷地貌的发育》《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这两个微课制作中,笔者都以闽江为案例,并特地野外实景拍摄照片,给学生以真实感。闽江是家乡的河流,学习身边的地理,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大胆处理教材,通过玩游戏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灵魂,谈“地”是为说 “人”,学习“河流地貌”最根本目的是认识其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人教版教材内容是先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然后再讲“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为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笔者首先将教材第二部分内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调到最前面来讲。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游戏导入课堂,“根据生活体验,选择合理聚落”,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全班分六个小组,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派两位学生上台,将磁铁钉贴在黑板上的福建地形图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聚落位置,并说明理由。学生代表多数会将磁铁钉贴在河流附近,这时,可以让学生来发现这个共同特征,请学生代表发言,谈谈聚落建立在河流沿岸有什么优势。再回过来,提问刚才将位置选择在远离河流的学生,也请他谈谈理由。在欢笑声中,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一起总结规律,填写学案,认识河流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再来认识河流地貌,让学生思考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学习更有意义,主观能动性就会被调动。
三、通过“玩水”“玩沙子”,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一些地理知识主要体现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也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考虑到本校生情,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可能就会不佳。
因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流水侵蚀”和“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的实验,要求每组明确实验员、观察员与记录员,明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单,思考如何理解这个实验所模拟的现象。在“玩水”“玩沙子”中,给学生提供直接动手和观察的机会,把地理知识变抽象为形象,“让知识看得见”。
这种将知识建构与实验探究融为一体的“玩中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地理原理,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根据新课程理念,老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借助微课,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已经对新课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做好辅导者的角色定位,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大胆展示。在教学中,当听到有学生小声地对同桌讲道“聚落要分布在河流的堆积地貌,也就是河流中下游地区”时,笔者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没有直接指出对错,而是先征求质疑,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再判断对错,从而引发讨论。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平原,叫冲积(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耕作,发展聚落。老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来发现并纠正其他学生表述不准确之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习的激情也被真正地激发,这才是高效的课堂。
五、精心设计学案,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在确定这节课学习目标时,笔者严格依据新课标,研究教材特点,结合本校学情,提前两周在组内进行说课,利用教研组全体老师的智慧,群策群力,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精心设计学案。
通过学案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当堂掌握知识。如在设计“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的表格中,归纳从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出现位置、形成原因、地貌形态特点这四个角度分析。分析河漫滩平原的形成原因时,则巧妙地利用思维箭头,凸岸堆积→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连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分析洪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时,则抓住了规律,从物质、动力、沉积环境特点三个角度分析。洪积扇的形成原因:物质——泥沙;动力——河流(水量大,携带大量泥沙);沉积环境特点——出山口(地势平缓→流速下降,泥沙沉积下来)。分析三角洲的形成原因:物质——泥沙;动力——河流(水量大,携带大量泥沙);沉积环境特点——入海口(地势平缓,以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下降,泥沙沉积下来)。在主干知识点的处理上,帮助学生构建整体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提高学生认知层,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虽然课前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留下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今后学习研究的内容。“乡土案例微课”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这堂课的一个目标,就微课而言,重要意义在于自主学习。开展课堂高效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地理高效课堂,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肖 萍.“河流地貌发育”的教学设计.地理教育,2013,(1).
王信文.试谈乡土案例串联地理微课的教学实践.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关键词:微课;河流地貌;学案;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084-02 收稿日期:2016-06-12
课题项目: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2014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案例乡土化微课的实践研究”(MJYKT2014-025)成果。
作者简介:郭小平(1979—),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 是人教版模块一第四单元第三节内容,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在人教版教材中,这节课段落的标题设置两个问题:“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新的地理名词多,理论性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平时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一般要花三个课时。笔者有幸参与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案例乡土化微课的实践研究。结合学校生情,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尝试运用微课,组织学生玩游戏,科学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力求突出地理学科优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挑战不可能,一个课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微课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前,教师组建班级家长的微信群,通过家长群了解学生观看微课的情况;上传学习资料包(三个微课视频,即《流水实验》《河谷地貌的发育》《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任务单)到班级QQ群,组建学习小组;利用QQ群引导学生如何自学微课。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下载、观看“微课”;完成任务单;登录QQ群,向老师反馈无法掌握的疑难知识点。老师在线解答学生在QQ群上提出的疑问,及时批改任务单。
乡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这就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河谷地貌的发育》《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这两个微课制作中,笔者都以闽江为案例,并特地野外实景拍摄照片,给学生以真实感。闽江是家乡的河流,学习身边的地理,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大胆处理教材,通过玩游戏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灵魂,谈“地”是为说 “人”,学习“河流地貌”最根本目的是认识其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人教版教材内容是先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然后再讲“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为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笔者首先将教材第二部分内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调到最前面来讲。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游戏导入课堂,“根据生活体验,选择合理聚落”,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全班分六个小组,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派两位学生上台,将磁铁钉贴在黑板上的福建地形图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聚落位置,并说明理由。学生代表多数会将磁铁钉贴在河流附近,这时,可以让学生来发现这个共同特征,请学生代表发言,谈谈聚落建立在河流沿岸有什么优势。再回过来,提问刚才将位置选择在远离河流的学生,也请他谈谈理由。在欢笑声中,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一起总结规律,填写学案,认识河流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再来认识河流地貌,让学生思考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学习更有意义,主观能动性就会被调动。
三、通过“玩水”“玩沙子”,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一些地理知识主要体现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也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考虑到本校生情,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可能就会不佳。
因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流水侵蚀”和“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的实验,要求每组明确实验员、观察员与记录员,明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单,思考如何理解这个实验所模拟的现象。在“玩水”“玩沙子”中,给学生提供直接动手和观察的机会,把地理知识变抽象为形象,“让知识看得见”。
这种将知识建构与实验探究融为一体的“玩中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地理原理,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根据新课程理念,老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借助微课,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已经对新课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做好辅导者的角色定位,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大胆展示。在教学中,当听到有学生小声地对同桌讲道“聚落要分布在河流的堆积地貌,也就是河流中下游地区”时,笔者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没有直接指出对错,而是先征求质疑,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再判断对错,从而引发讨论。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平原,叫冲积(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耕作,发展聚落。老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来发现并纠正其他学生表述不准确之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习的激情也被真正地激发,这才是高效的课堂。
五、精心设计学案,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在确定这节课学习目标时,笔者严格依据新课标,研究教材特点,结合本校学情,提前两周在组内进行说课,利用教研组全体老师的智慧,群策群力,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精心设计学案。
通过学案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当堂掌握知识。如在设计“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的表格中,归纳从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出现位置、形成原因、地貌形态特点这四个角度分析。分析河漫滩平原的形成原因时,则巧妙地利用思维箭头,凸岸堆积→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连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分析洪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时,则抓住了规律,从物质、动力、沉积环境特点三个角度分析。洪积扇的形成原因:物质——泥沙;动力——河流(水量大,携带大量泥沙);沉积环境特点——出山口(地势平缓→流速下降,泥沙沉积下来)。分析三角洲的形成原因:物质——泥沙;动力——河流(水量大,携带大量泥沙);沉积环境特点——入海口(地势平缓,以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下降,泥沙沉积下来)。在主干知识点的处理上,帮助学生构建整体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提高学生认知层,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虽然课前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留下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今后学习研究的内容。“乡土案例微课”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这堂课的一个目标,就微课而言,重要意义在于自主学习。开展课堂高效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地理高效课堂,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肖 萍.“河流地貌发育”的教学设计.地理教育,2013,(1).
王信文.试谈乡土案例串联地理微课的教学实践.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